电子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外伤性头痛效果观察
2020-02-28张雯雯王淑云
薛 玲,张雯雯,王淑云,凌 玲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脑外科,江苏 无锡 214000)
由于各种原因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打击伤,颅脑外伤后多数患者会并发头痛,特征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固定性疼痛,夜间为重,大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睡眠欠佳,精神萎靡,生活不规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近些年中医辅助治疗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外伤性头痛是因头部外伤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而致,属中医脑病的“瘀血头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1]、通窍止痛。电子艾灸结合穴位敷贴有温经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我院采用此法治疗外伤性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脑外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头痛的颅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发法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41±1.56岁,CT和腰椎穿刺诊断为脑挫伤17例,脑震荡7例,颅内血肿6例。B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40±2.05岁,脑挫伤伤18例,脑震荡5例,颅内血肿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条件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2018发表的国际头痛疾患分类(ICHD)标准;中医参照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标准;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头痛发生在外伤之后,处于平稳期,神志清,自愿能配合访问。排除器质性头痛,不合并其它并发症。
1.3 方法
1.3.1 材料选择 使用苏州工业园区为真公司研制开发的eMoxa-III艾灸治疗仪;敷贴的药剂是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通窍活血汤”经典处方的基础上加减外用。(主要药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延胡索,细辛,冰片,血竭等按比例研磨成粉末入药),加上麻油配成中药膏剂(由我院药械科统一完成配置)。将上述膏剂均匀涂于自粘伤口敷料,大小为5*7 cm,厚度为2 mm,制成比穴位大的敷贴。
1.3.2 治疗方法B组西医对症治疗:头痛宁胶囊每次1.2 g,每日3次口服;A组加用电子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持续治疗二周后统计比较疗效。
1.3.3 施护方法
(1)选取双侧太阳、内关穴;设定温度为45~50°C,慎防灼伤皮肤。30分钟/次,1次/天。
(2)每次电子灸后贴上敷贴,选取双侧内关、足三里、涌泉穴,按压1分钟,刺激穴位。1次/天,每次4~6 h。
1.4 临床疗效观察
1.4.1 疗效评判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疗效分成以下类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显效及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4.2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2]记录了从0~10的头痛程度。
1.5 统计分析软件
SPSS 22.0用于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于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A组有效患者人数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B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6,P<0.01)。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疼痛评分比较(NRS):虽然两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A组2.46±0.86明显低于B组2.93±1.03,有显著差异(P<0.01)。
治疗程期间头痛总频次A组30.25±7.51明显低于常规B组41.3±9.28;头痛总时间A组46.48±11.98明显低于B组59.18±13.45,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 论
电子艾灸采用现代物理技术,通过加热专用艾灸片来熨敷体表穴位,弥补了传统艾灸的不足,艾片是含有艾液和不同中药,温通十二经脉气血。太阳穴主治头痛;内关穴是可以治疗头痛,失眠,呕吐,头晕等。
(1)外用头痛膏药物组成:红花温经通络;桃仁善泄血滞;赤芍散瘀止痛;川芎辛散温通;延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细辛通利九窍,具有镇静作用;冰片有开窍醒神之功;血竭活血止血散瘀;以上药物合用,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部并迅速渗透,起到活血祛瘀通络之功。(2)穴位功能:足三里为止痛要穴,起到蓄积经气和调和经气的作用。涌泉穴[3]治疗头痛是“内经”中“上病下治”治则的具体应用,是现代研究足治头有效点的体现。
电子灸联合穴位敷贴可以起到通窍破瘀,温经止痛,调和气血,使大脑血液畅通,经络顺畅,从而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该治疗颅脑外伤性头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操作方便,环保高效,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