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用于骨科术后患者压疮防范中的效果
2020-02-27孟娜
孟 娜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骨一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骨科手术患者大多术后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直到骨折愈合后,才能下地行走[1]。而在卧床静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需要尽量控制其活动范围,后背、臀部皮肤需要长时间的与床接触,在体重压力的压迫下容易导致背部、臀部皮肤缺血,进而形成压疮[2]。压疮形成会增加患者痛苦,同时也对骨科手术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据此本研究将探讨分析如何有效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骨一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146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式将所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男39例,女34例,年龄24~61岁,平均(47.22±18.73)岁; 对 照 组 中 男3 7 例, 女3 6 例, 年 龄21~69岁,平均(45.43±19.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全身清洁。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血氧、血压、心律等指标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定时翻身、按摩非固定部位肢体,对指导患者对非固定部位肢体进行适量活动,定时更换床单被褥,定时对伤口部位消毒灭菌更换敷料等。
观察组骨科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但执行骨科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入预防压疮的风险管理措施。针对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固定情况,由相关医生、护士等相关医护人员共同讨论,明确患者的压疮发生风险。然后根据压疮风险状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由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执行。由护士长监督执行情况。其具体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防护器具,如使用气垫床等,改善患者后背、臀部血运状况。定时检查相关防护器具应用的功能有效性。第二、按时协助患者翻身,调整体位。并及时清理后背处汗液、污垢等,并仔细检查是已经产生坏死组织,若有及时清理坏死组织,应用碘伏进行消毒灭菌。第三、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并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灭菌处理,及时清扫病房内垃圾,对病房地面进行消毒灭菌。第四,对患者进行合理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适量补充维生素、蛋白质、钙等,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涉及数据资料均为计数资料,统计学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P值不足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2例,其发生率为2.74%;对照组患者压疮总共发生8例,其压疮发生率为10.96%。将两组百分百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5.2947,P=0.0214(P<0.05)。
3 讨 论
压疮也称为“压力性溃疡”或“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营养供给不足等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破损现象。骨科手术患者,大多数术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待骨折部位愈合后,才能进行相关活动[3]。在卧床期间,由于后背和臀部皮肤长期受压,极易形成压疮。压疮形成后,会不同程度地增加患者的痛苦,患者依从性会变差,同时压疮形成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因此会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会更大,也会影响患者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因此骨科手术治疗后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而风险管理是及早发现压疮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从而可以尽量避免其发生的有效措施[4]。为探讨风险管理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的预防效果,本研究进行了专门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加入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