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下不同方法切除结肠息肉后并发症观察
2020-02-27张雪梅
张雪梅
(内蒙古包头市蒙中医院消化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选择我院在2016年01月~2018年07月期间收治的90例结肠息肉患者,除外有心血管疾病需要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男51例,女49例;年龄26~71岁。随机分2组:A组46例,予结肠镜下EMR术,B组44例,行肠镜下圈套器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2组疗效。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完善血、尿、便常规及凝血、心电图检查。术前6 h开始禁食,术前4 h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清洁肠道。手术操作: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A组:行EMR治疗,以1.5%亚甲蓝生理盐水在息肉边缘1 mm处口侧端行粘膜下注射,待息肉抬举后,用圈套器圈套隆起的息肉基底部,电凝电切息肉,观察创面发白无渗血,完成操作。B组:用圈套器将息肉的基底部隆起套住,以高频电刀电凝电切息肉,脱落后基底部表面颜色发白无渗血,则完成操作。在术中观察,如果创面有渗血,则采取和谐夹夹闭止血。
1.3 观察指标
术中对粘膜渗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术后进行为期2周的随访观察,对相关并发症情况密切留意,如出血、腹痛、穿孔等。
1.4 疗效评价
标准并发症判定,出血:早期为术中或术后24 h之内出现;延迟为术后24 h~2周内出现。穿孔:手术或术后通过腹平片发现患者存在气腹征或穿孔的情况[1]。腹痛:腹痛在术后出现,穿孔者除外。
2 结 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出血表现为术中渗血6例,术后24 h内便潜血1例,腹部隐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19.57%。B组出血表现为术中渗血6例,术后24 h内潜血4例,腹部隐痛7例,并发症发生率38.62%。2组出现的并发症在1周后全部消失,均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经统计学x2检验,A组明显低于B组(P <0.05)。
3 结 论
与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相比,EMR治疗结肠息肉更为安全有效。
4 讨 论
结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结肠腺瘤,此类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出现息肉恶变而发展为大肠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损伤小,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是首选方法。高频电切除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电能在高频电流发生器的帮助下可转为热能,通过息肉可切除息肉,电凝电切过程中对肠壁有损伤,术后剧烈运动,或是不注意饮食及便秘、粪便摩擦致焦痂过早脱落、凝血机制障碍、动脉硬化的患者在焦痂脱落时血管内血栓形成不全,均可诱发肠出血或穿孔[2-3]。并且针对超过2 cm的无蒂者,溃疡经过治疗后可到达深肌层甚至是浆膜下层,诱发穿孔、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而超过2 cm的息肉主要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有超过50%以上的癌变率。EMR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其治疗原理在于在内镜直视下可使用高频电刀连续切除完整的消化道局部黏膜,由于消化道壁分层结构的特点,粘膜下注射具有标记作用的亚甲蓝生理盐水后,一方面可以清楚显示息肉边界,另一方面由于亚甲蓝生理盐水将粘膜层与粘膜下层分离,起到了一定的阻隔热传递的作用,同时分离血管,客观上减少了出血穿孔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本研究证实治疗结肠息肉,EMR比和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更为安全有效[4]。评估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风险,旨在为医生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