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建设探究
——以闽江学院为例

2020-02-27翁委凡张超榕郑海锋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翁委凡,张超榕,郑海锋

(闽江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长期以来,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其实施方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积极探索。然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如何切实转化为育人实效,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沿革过程来分析当前闽江学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全面深化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历史沿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开始了第二课堂建设的积极探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2]。2002年,全国63所高校率先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整合教学主渠道之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项目,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截至2008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本科高校的实施比例为85.3%[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青年成长成才与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其中蕴含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教育实践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5]。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将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方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闽江学院响应高校共青团的号召,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自2017年9月开始面向新入学学生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补充传统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在2018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是推进共青团改革的重大举措,为第二课堂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指明了发展方向。

学分制是基于选修课,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有弹性的教学计划[6]。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分制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教学制度[7]。实施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因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资源等方面的局限,目前闽江学院第一课堂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比重较小,学分制所倡导的选课制和弹性学制还难以得到全面实施[8]。在施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前,闽江学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4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各类讲座与其他创新活动,并在毕业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这种用传统纸质材料统计、整理、评价的管理方式较为低效零散,无法有效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真实情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则通过制度规范,借助平台管理,更加系统全面地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与能力,自主选修相应的活动项目,体现了学分制下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而且能够形成展现学生能力素质的成绩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价值。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包括课程项目、记录评价、数据管理、工作运行4个体系与1份“第二课堂成绩单”[9]。闽江学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4学分的创新创业素质学分要求,内容涵盖思想政治素养、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校园文化活动、1+X证书六大平台。学生可通过“闽院创新创业平台”微信公众号或者平台网页选择相关活动项目,参加并完成后获得相应的积分。每项活动为0.2~0.4个积分,4个积分可兑换1学分,即学生在学期间修满16个积分,方可达到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并将相关成绩单放入毕业生个人档案。第二课堂以积分的形式,利用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改变了单一成绩单的考评模式,对促进高校全面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第一课堂成绩单,主要是通过详列学生的各科成绩、学分绩点、总学分等基本信息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主要通过专业成绩评价学生在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意见》指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活动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作为学生成绩的补充,“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电子证书认证体现学生的能力优势,构建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更加直观地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强项,并为离校择业时添加一个有力砝码。同样,企业在招聘时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阅学生的第二课堂电子认证证书,深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1+X证书”模块特别针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有利于企业查阅学生真实的多维表现数据,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高校素质教育规划了一幅第二课堂建设的恢宏蓝图,规定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做什么、怎么做”。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制度内化为行为并最终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任重道远。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项目形式单一

目前,闽江学院第一课堂的四大创业课程建设,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思维》《创业实践》《就业指导》,主要是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为创新创业活动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很好地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创新创业能力模块,主要记录学生参与学术科研与就业创业情况。学术科研包括学术讲座、学科竞赛、项目研究和论文发表、专利发明四大类;就业创业包括就业创业类竞赛和自主创业以及为学生开设的就业创业论坛。目前,创新创业能力模块实际开设的课程项目较为单一,学生在这个模块能选择的活动仅限于“教授大讲堂”“创业讲座”“就业讲座”“闽江论坛”“学术讲座”,这些课程均是通过讲座的方式进行。另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校园文化活动模块存在泛娱乐化、碎片化现象。繁杂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同小异,缺乏科学的整合,让学生无暇顾及,只能草率应付。

(二)记录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闽江学院实行以来,主要由校团委牵头,创新创业学院管理。而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直接关联,与第一课堂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存在较大困难,不利于两大课堂的有效衔接。其次,教师通过平台自主申报课程即可获批,未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质量参差不齐。再次,不同课程活动项目之间缺乏有效关联,尚无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即可获得学分,效果无法保障。最后,教学秩序的维持难度加大。选课制与弹性学制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对陌生,尤其是部分讲座活动出现了学生签到后逃课现象,而授课教师由于讲座时间有限也无力进行管理,容易使相关活动流于形式。

(三)师生对第二课堂认同感不高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需要更多的师资储备作为支撑,但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相对繁重,而目前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不纳入教学工作量统计,因此教师不愿或无法分配精力投入第二课堂活动。虽然学校也积极加大新教师的引进力度,但由于相关考核机制未能及时修订,第二课堂师资紧张的状况无法得到缓解。另外,第一课堂的大部分教师更擅长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第二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亟需借助校外企业的资源,但学校与企业互联互通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短期内也无法满足。同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大部分课程采用选课制。虽然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主权,但他们往往无法认清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在面对大量活动项目时无所适从;再加上培养方案中第二课堂的学分与能否毕业直接相关,很多学生往往聚焦于如何尽快修满学分而忽略了系统的学习规划。因此,学生常常会为了凑学分而避重就轻,选择一些容易得分的活动,甚至存在盲从现象,导致知识结构不够系统,无法将第二课堂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全面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建设

当前,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生源的萎缩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难题,无疑也是未来闽江学院谋求发展的一大掣肘。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并兼任闽江大学校长时提出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脉相承。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闽江学院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尤其是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全面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建设,让第二课堂这一揽子工程活起来,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一)突出创新实践,优化课程项目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参照第一课堂,将每一项活动设定为一个科目,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考核评定。课程项目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基础,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进行统筹整合与划分。

1.以创新创业为契机,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闽江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亟需与企业建立稳固有效的合作模式。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这种自由灵活的评价体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实现“知行合一”育人模式。第一,拓展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的课程形式,在校内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产业学院和实验室等,实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寒暑假,聘请专家或企业人才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班,课程设计以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为考核方式,建立成果展示区,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为第二课堂活动储备师资,激发创新创业发展活力。第三,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或技术骨干到校授课。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授课时间灵活,便于企业人才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前提下,更灵活地规划相关课程,包括系列讲座、项目研究等,为高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也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学以致用。通过创新创业能力模块,将第二课堂建设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也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宣传企业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因此,将校企合作延伸至第二课堂可助力校企双赢。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特色实践基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要回归到服务人民。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久久为功。为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借助第二课堂平台,结合时代需求,办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首先,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各学院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新模式。例如利用寒暑假与当地乡镇党委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在乡村开展教育援助、三农帮扶等活动,不求做大但求做实。其次,创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搭建校企对接平台,紧贴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工科研究推进实践项目,通过前沿科技动手训练营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二)以评促建,完善记录评价体系

1.将形成性评价融入“第二课堂成绩单”

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多次对学生实施评价,注重动态反馈,及时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程作业、平时测验、实践教学、课堂学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学习笔记等形式,并以适当的比例将多次评价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考核。“第二课堂成绩单”采用的是积分制,比如“创新创业能力”下面的“学术讲座”项目,学生参加单次讲座,完成签到,最后授课教师给予评分。这种简单的签到制,对参与过程无法监督,也容易造成活动功利化。因此,针对特定模块实行形成性评价,相比单次的积分更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并促进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提升活动效果。教师可以自拟主题进行申报,通过系列性活动,完整地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系列性活动不单让形成性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也让教师评分更能体现差异化,更易挖掘创新型人才。这为后续的学科竞赛与项目研究提供了选拔依据,可有效解决教师在相关项目或比赛时挖掘不到优秀学生的困扰,也促进了跨系院的人才交流。同时,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评优评先考核机制,构建“强化考评、注重激励”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实现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考核

教师是第二课堂的授课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虽然目前第二课堂的大部分课程学时较短,师生之间不够熟悉,但授课教师应以认真的态度贯穿所授课程的全生命周期。教师除根据相关教学管理规定,做好课程申报工作外,还应加强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做好备课工作。同时,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确保第二课堂课程备课不应付、内涵不空泛、过程不单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素质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在学校奖励性绩效实施方案中,应将教师在第二课堂的表现纳入量化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教师第二课堂工作量考核可通过教师开设的课程情况,包含学时、学分、选课学生数等,并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另一方面,将数学建模竞赛、数据挖掘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闽江学院校长基金等比赛项目融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并将相关工作纳入第二课堂工作量,作为职称晋级、评优争先的重要考评依据,引导专业指导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体系建设。针对第二课堂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通过每年度评选的“教师之星”等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量化考核让学生评价发挥激励作用,提高教师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解决了第二课堂师资匮乏、课程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三)建立科学运行体系,提升对第二课堂的认同感

1.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两大课堂衔接

首先,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与教务处等部门应联动协同,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合理统筹两个课堂间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只有两大课堂衔接互补,形成合力,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互相促进,全面育人。其次,管理部门应精准探微,把握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新生入学后立即开展新生第一课堂主修方向、专业特长与个人兴趣等问卷调查,并形成专项调研报告。新生登陆第二课堂平台时,可查看相关报告,结合自身特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再次,学生导师应充分发挥引导指导作用。目前,闽江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在一、二年级时每班配备一名专业老师作为班主任,三、四年级时每一个学生组(一般为8~15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学生导师的参与有助于实现两大课堂的交融渗透。因此,学生导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并提供选课指导。最后,应完善课程申报体系,对申报教师资质设置门槛,并安排专业人员对申报内容进行审核,要求教师在申报说明中对课程内容与适用对象进行清晰描述,有利于学生精准选课。

2.强化统筹联动,建立即时反馈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应定期对学生的参与记录进行分析,通过雷达图等形式呈现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让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给出后续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学生通过即时反馈机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选课方向。一方面,管理部门应重视学生评价反馈,针对评分较低的活动,及时查看原因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应畅通渠道,如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各课程项目的满意度情况。同时,教师课后应及时查看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学生愿意参与的课程活动。通过学校各部门联动协同,发挥第二课堂的凝聚力,提升师生对第二课堂的认同感,从而逐步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成绩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