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乡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0-04-23陈灏
陈 灏
(福建商学院金融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相衔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乡村旅游就是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1]。当前,旅游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归自然,乡村旅游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然而,许多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都尚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在政策层面上对乡村旅游开发给予正确的引导。一方面,迎合都市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旅游产业来发展当地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乡村振兴[2]。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下党乡本着“因地制宜、立足本土”“科学规划、产农结合”等理念,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乡情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撕掉了困扰已久的贫困乡标签,还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出旅游,乡村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室统计显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从2012年的8亿增至2018年的30亿,年平均增长率为30%;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 40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8 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7%。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游行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办公室的内部资料。。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途径,从工作日喧嚣的城市到节假日美丽的乡村,从让人倍感压力的城市氛围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乡村,从你追我赶、急流勇进的城市竞争到闲庭信步、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是人们旅游的新时尚。因此,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引擎,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1]。
一、下党乡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
下党乡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地处闽浙交界处,拥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衙”的区位优势,其行政区域面积为6 497公顷,常住人口为2 119人。下党乡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是极好的避暑胜地,但这里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是宁德市4个特困乡之一。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3次来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要有“弱鸟先飞”的主动意识,要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3]。当地乡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探索出一条党建促扶贫、定制促扶贫、品牌促扶贫、旅游促扶贫、金融促扶贫的“五种扶贫模式”。2014年,当乡村旅游在全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下党乡政府带领村民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启了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1988年下党建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自2014年开始,下党乡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抓住了旅游带来的商机,旅游资源得以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不仅在2017年实现了基本脱贫,还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近几年来,下党乡接待游客数量、集体收入及旅游收入情况、人均年纯收入及旅游收入情况分别如图1~3所示,图中数据都是根据下党乡人民政府及宁德市旅游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图1 2015—2018年下党接待游客人数情况Fig.1 The number of tourists received by Xiadang from 2015 to 2018
图1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来下党乡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2017年,旅游人数比2016年翻了1倍,到2018年已突破17万人次。下党乡特色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领略美丽山水,重走红色轨迹。旅游的发展让更多人知道了下党乡,了解了下党乡,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下党乡旅游人气的上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2 2016—2018年下党村集体收入及旅游收入情况Fig.2 The situation of collective income and tourism income of Xiadang from 2016 to 2018
图2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下党乡的村集体收入逐年稳步增加,特别是2018年,村集体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比2017年翻了1倍。其中,因旅游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入占比也在逐年增加,2017年已突破50%大关,2018年接近65%。乡村旅游有效地增加了地方集体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无不得益于当地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
图3 2015—2018年下党人均年纯收入及旅游收入情况Fig.3 The annual net income and tourism income of Xiadang from 2015 to 2018
由图3的数据可知,从2015年发展乡村旅游到2018年,下党乡当地人均年纯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其中,因旅游增加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015年的12.41%上升到2018年的45.3%,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收入已成为下党乡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乡村旅游对当地环境和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过去的下党乡被称为“五无”乡镇,即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当地人对此还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而如今却大不相同,随着习总书记曾三进下党乡的故事传开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下党乡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通了5条进乡公路和10条通村公路,开发了“滴水穿石”主题公园、“难忘下党”主题馆以及“百口食堂”“定制茶园”等旅游项目。截至2019年上半年,已建成“下党人家”“百口食堂”等8家农家乐以及10多家民宿。从2014年开始,下党乡先后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4]。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下党乡如今“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大好局面。
(三)乡村旅游带动人才返乡创业,有效缓解了民生问题
过去的下党乡由于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落后,当地人纷纷将子女送往附近的乡镇上学,有的则辍学在家。有工作能力的当地人多半选择去其他地方发展,剩下的基本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造成了当地劳动力的严重缺失,还衍生出一系列民生问题。乡村旅游兴起之后,为当地增添了很大的吸引力,仅2018年就有100多名下党青年返乡创业,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周边领域带来了经济效益,给下党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甚至是自主创业的机会,使得大家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赚钱,甚至比外出务农挣的还多。
(四)乡村旅游促进了文化交流,增强了文化自信
下党乡虽地处深山,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仅有文昌阁、百口同居、五代同堂等文物古迹,还是一个革命老区,保留着红军洞等红色遗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下党乡在原有古村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将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是世界上已知的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屋桥,已于201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推广,还促进了它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随着当地人与外来游客的不断接触,乡民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宽,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提高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
(五)乡村旅游催化产业有效融合,丰富了农民的创收渠道
过去的下党乡产业过于单一,只能靠传统的种植业来获取微薄的收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帮助下,下党乡因地制宜,立足本土,带领乡亲们重点发展茶叶和乡村旅游经济[2]。随着乡村旅游渐渐走向成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进而带动了下党乡产业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游客的增加,促进了吃、住、行、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办了多家农家乐和民宿,还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之后在线上、线下售卖给游客。如此一来,乡民的收入渠道就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下党乡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要时刻坚持基层党组织的主导地位
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要时刻坚持“组织为主、农户为辅”的指导思想,即当地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地农户要发挥主体作用[1]。下党乡时刻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集思广益,沿着下党乡红色革命遗迹和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扶贫轨迹,以打造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为目标,在乡里设立党性教育教学基地,不断培养全体党员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同时,也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深植入每一位党员的心里,让全体党员干部想农户所想,急农户所急,鼓励农户、带领农户、帮助农户,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诚信经营和绿色经营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不仅要有热情、得体的言谈举止,还要有开拓、活跃的思维能力,才能无障碍地与游客进行交流,为游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旅游,进而实现乡村振兴[5]。
(二)要时刻秉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土”的主要原则
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要时刻秉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土”的主要原则,对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运营,一定要有科学、清晰、完整的规划,不可生搬硬套、强学强用。下党乡凭借地理优势,将茶产业推向纵深发展,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茶园项目“下乡的味道”,让茶叶走出下党,走出福建,走向全国。下党乡还宣传习总书记三进下党、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的故事和宝贵精神,打造了红色旅游新标地,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也将乡村旅游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固有的规律,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切不可背离各地发展的实际而盲目复制,更不可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强行发展。要选择适合当地的项目,不能盲目地为了追求特色、快速、新颖而忽略了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挖掘当地的各种资源,制定有效的措施,配套合理的规划,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2]。
(三)要时刻保持“核心产业、有效引领”的发展思路
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核心产业、有效引领”的发展思路。核心产业即核心农户产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好核心农户产业不仅能突显地方产业特色,还能有效引领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6]。“核心产业、有效引领”的发展思路在下党乡体现无遗。下党乡拥有茶山近七百亩,拥有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等珍贵茶品种数十种,利用山好、水好、土壤好、空气好等先天优势,主导了以茶为核心农户的产业地位。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下党村与经济条件较好的福建南安蓉中村签订协议、结对共建。通过对“下乡的味道”、绿色山地茶等特色的宣传,下党乡的茶已经走出了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核心农户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采摘、包装、物流、茶馆等行业也得到有效的带动,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4]。要时刻保持“核心产业、有效引领”的发展思路,就要认识到没有当地核心农户产业就相当于没有了“主心骨”,地方特色就得不到突显,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呈现“群龙无首”的迹象。核心产业的有效引领可进一步丰富农业产业体系,激活乡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定位核心农户产业,进行有效引领,已成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有利于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四)要时刻秉持“科学规划、产农结合”的发展理念
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要时刻秉持“科学规划、产农结合”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要贯穿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景观及名胜古迹的开发、保护,核心农户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还是旅游要素与农村乡土文化的融合,都必须预先做好合理、科学的规划。“产农结合”是现代旅游服务产业与传统乡村农业产业要素有机结合的产物,下党乡“幸福茶馆”的开设就是一次典型的产农结合。当地部分村民利用核心农户产业的品牌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将自己的祖屋改造成茶馆,把古朴的农家文化融入现代旅游,将当地的特色糕点、绿豆汤、解暑凉茶等,通过“旅游”这个融合剂完美地与产农结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增添色彩,为乡村振兴推波助澜[3]。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一定要时刻秉持“科学规划、产农结合”的发展理念,没有科学规划,发展就会缺乏规范和章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缺乏蓝图;没有产农结合就没有乡村农业产业特色与现代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会缺乏应有的农业要素。另外,产农结合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
(五)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先、创新就业”的有利时机
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先、创新就业”的有利时机,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或有能力的企业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带来诸多行业的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地中青壮年无处就业、背井离乡、远赴城市讨生活的尴尬局面。仅2018年,下党乡就吸引了10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这为美丽下党的建设增加了人才保障,同时,也增强了大家共同建造美好家园的信心。人才就是立村之本,是强村之基,返乡队伍的持续壮大,人才队伍的不断充实又加速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孵化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乡民可以不再漂泊、不再游离。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赚钱,为乡村留住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幼无所育、病无所医、弱无所扶的民生问题[1],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要帮助那些有能力的农民树立敢想、敢干、敢拼的信念,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对于有能力的乡村青年才干,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农民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甩掉落后的思想包袱,积极充分地利用乡村旅游的平台和渠道,抓住机遇,突破自我,勇于创新,走上致富之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7]。
(六)要时刻发扬“文化底蕴、不忘传承”的优良传统
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时刻牢记“文化底蕴、不忘传承”的优良传统。优秀的乡村文化底蕴能够提高农民的精气神,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孕育良好的乡村新风尚,只有乡村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才能更好地走乡村文化发展之路。下党乡拥有红色新经典文化和传统古村落文化,红色旅游新地标、红军洞等就是对红色新经典文化积极、有效的传承;鸾峰桥、文昌阁等系列文化古迹的开发和保护就是对传统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宏扬。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乡村旅游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提升农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也是诸多游客向往的旅游体验,更是乡民引以为傲的资本。文化是灵魂,是精神,是当地乡村旅游对外宣传的名片,推动、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7]。
三、结 语
乡村旅游不仅缩小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增进了乡村与城市的文化交流,还有效地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而乡村振兴又为乡村旅游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本文以下党乡推广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脱贫,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经验为启示,提出了“组织为主、农户为辅”“因地制宜、立足本土”等重要措施。总之,乡村是一个“聚宝盆”,将乡村旅游进行科学规划、有效引导、合理开发,定能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