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问题及策略
2020-02-26刘艳林
刘艳林, 陶 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外语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此,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目前全国高校已掀起推进“课程思政”的热潮,大学英语课堂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方法较单一、理解有偏差等问题,因而在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目标不够明晰,缺乏系统设计
实施“课程思政”,要厘清和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目前对“课程思政”的标准制定还在探索中,一些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不够明确,措施也不够具体。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较多,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相对不足。“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缺失,对“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步骤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二)部分教师认识有误区,融入方法简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些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混淆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把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对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活动持冷静观望或被动参与的态度,没有切实了解“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元素简单地融入到英语课程中,教学中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价值和精神元素的深入挖掘,融入的方法过于生硬简单。
(三)一些学生理解有偏差,缺乏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传授的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呈现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的一面,这种缺乏客观性的认知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印象。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不同的思潮涌入国内,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甚至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少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洋媚外等风气和思潮的影响,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全面地看待中国的国情,缺乏文化自信。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措施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高校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学除了传授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外,必须上升到大德育的高度,因为大学英语表层看是语言教学,但其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镶嵌的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大学英语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载体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极其重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在学生中发放问卷调查,与同行进行交流,立足学科优势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不断完善。
(一)明确教学目标,深度开发课程
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分为教育成才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和专业课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分级“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对英语“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既要服务于“大思政”目标的实现,又要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小思政”目标的设计。学校教务部门、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需要共建环环相扣的多级“课程思政”目标,即学校的“课程思政”总目标→专业的思政目标→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课堂的思政教学目标。英语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授课计划中,提炼总结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以德育人”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对课程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与优化。
(二)提高思想认识,拓宽融入渠道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价值观培育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3]和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1],都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英语课程面临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教师自身思政水平和自身定力能否提升,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以德施教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系,改变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弱化思想道德培养的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态化、系统化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思辨引领,形成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教师要积极探索将思政因素融入英语课程的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主要有三个成功的做法。首先,上好开学序言课。利用序言课与学生探讨除英语学习之外的思想、情感、社交、政治、娱乐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答惑解疑,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指路人和心灵导师。其次,以教材内容为基点,联系实际,融入思政元素。如在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4]时,例举国内外相关案例,联系时事热点,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第三,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书籍,观看视频等。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文学名著英文版本,也可以利用线上平台补充用英语讲述中国传统故事的微课和视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立足学科优势,树立文化自信
要想实现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重视和参与。英语教师要立足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作为人文学科,大学英语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比其他课程更有优势。语言文化的学习必然涉及到习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了解与甄别,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引领,是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职责,教师要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对比等方面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中国发展、国际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西方民主实质、货币战争等方面知识的教育。由此,学生不但学习了相关英语知识,而且对于以个别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所谓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的双重标准也有了真正的认识。通过类似的大德育,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擦亮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看待一些国家带有双重色彩的报道,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发展大势,从而使他们在自身实践学习中甄别西方文化的双重标准、精华与糟粕,学会思辨,建立文化自信。
高校必须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耳,入心,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总之,目前英语课“课程思政”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但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熟,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效应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会更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