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元融合”和“四维协同”
——“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建构

2020-02-26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汉语课程体系专业

刘 家 思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世界兴起汉语热。最近,联合国确定英语、汉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六种语言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这种形势,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专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2004年创办了汉语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2008年,学校升本,对外汉语教学成为第一批本科专业(后来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009年,学校又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创办伊始,即针对国内国际专业建议情势,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积极探讨“汉语+”教学改革。围绕“汉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元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四维协同”的实践体系,创新课程设置,夯实专业基础,收到了良好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外同行及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并在一批高校推广。2019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省级一流专业。本文试就“汉语+”改革方案中的“四元融合”课程体系和“四维协同”实践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汉语+”模式的改革指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汉语言文化基础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汉语国际教育技能突出,具备运用汉外两种语言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等各种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的汉语教育市场蓬勃发展,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截至2020年1月,已有376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纵观当今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势头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简单地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列为语言学科范畴,忽视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及“全汉语”意识的强化,弱化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二是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忽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的语言特殊性以及英语国家政治气候对本专业的制约性;三是单纯将人才出口定位于出国任教汉语,只注重线下教学技能培养,忽略了“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的趋势,忽视了线上教学技能的培养。因此,传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中文水平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且英语国家人才需求量不大,导致“国外走不出去”,“国内落不了地”,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专业发展不景气等问题出现。正是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度出现了发展势头弱化的境况。

学校从2008年创办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起,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初是课程改革。2009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立项为校级特色专业后,便开始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2013年以后聚焦于“互联网+”时代大潮,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育师资的巨大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2016年,正式提出 “德才兼备、道技并重”的基本理念,以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全面实施以“汉语+”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汉语+”,是以汉语为内核,突出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文学)的主体地位,强化外语教学能力训练,构建“四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课程设置,推行“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互联网+”时代特征。该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市场竞争力,不仅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课程体系陈旧和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基础问题,而且解决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偏弱、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不突出,难以适应现代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等问题,提高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解决了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问题。

这项改革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目标,夯实了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大汉语基础,摒弃了狭隘陈旧的对外汉语教学单向意识和视之为语言学科的简单认识,改变了以往存在的以从业者个人的学科背景来绑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归属的偏失,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空间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专业,并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理清思路,深刻检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更新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新文科专业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二、“四元融合”课程体系与“汉语+”改革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才能有保证。“汉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这是改革思路的基本概括,也是改革具体方案的理论总结。学校相关负责人对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课程展开了认真的探讨。从外语院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确立了“四元融合”的理论课程模块,形成了理论基础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四元融合”,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出发设置的四个专业课程模块,本着“紧跟时代,打牢基础,突出技能,强化实践,彰显国际化”的原则构建的。这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形成了“以汉语和中华文化课程板块为主体,以外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板块、教育教学课程板块为支撑,以实践课程为推手”的课程体系。

(一)汉语和中华文化课程板块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肩负着向世界各国尤其是“一路一带”沿线国家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文化交融性增强,现代青年从生活方式到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外语院校的学生,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受西方文化影响更为突出。部分外语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比较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这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强化汉语和中华文化(文学)教育,强化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因此,学校将汉语与中华文化(文学)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群和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确保中华文学类课程全面开设,以强化相关文化课程教学。其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唐诗鉴赏、孔子研究、国学经典导读、海外华文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大禹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中华戏曲、中华武术、中国书法、黄酒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学文化课程。2018年,国家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家专业标准是“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3]85。事实证明,着力进行课程改革是正确的。这个课程模块的设置,不仅是对专业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专业方向的科学设定。

(二)外语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向世界上非汉语国家推广汉语并传播中华文化,外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他们走出国门、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通行证”,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外语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模块。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迫切需要汉语教育师资,而这中间的多数国家又不通行英语,这就需要突破原先外语课程设置以英语为交际语的限制。学校是外语类院校,有15个外语语种,应充分发挥小语种师资力量强的优势,强化小语种教学,致力于学生多语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个课程板块中,除了开设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等基础性课程之外,强化了英语学习,设置了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系列课程,以及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报刊选读、商务英语、秘书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英语演讲、考研英语等必修和选修系列英语课程,抓实英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又强化了小语种运用能力的培养,既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又开设小语种辅修专业课程,定期开办48~60课时的泰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缅甸语等小语种的强化培训班,还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际礼仪课,培养学生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门以上外语[3]8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

(三)教育与现代教学技术课程模块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肩负着向世界推广汉语的责任。这份教育工作的指向对象年龄范围较广,从幼儿一直到成年人,这就要求这些教育工作者要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来适应多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学校设置了一个教育与现代教学技术的课程群。除了开设线下教学技能课程语言教学法、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概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和海外汉语教学研究等必修和限选课之外,还开设了汉字与汉字教学、语音与语音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四)实践课程模块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除了开设专业本体实践能力训练课程汉语写作、普通话训练、学术前沿与论文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和语言调查等课程之外,还开设了教学能力训练课程,主要有语文教学设计与试讲、微课教学与制作、国际汉语教学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跨境线上汉语教学与实践等课程,同时包括跨文化交际训练课程留学生语伴与助教、国外专业实习、文体素质以及社会实践、社区义工、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这一批课程的开设,注重强化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2016年,学校投入专款50余万元,率先建立了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实践中心,要求每个学生除了课堂训练之外,还必须自主完成规定的线上教学实践。

“四元融合”课程体系的建构,夯实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汉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基础,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复合型专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汉语+”人才实战能力训练

任何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向的。其中,实践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突出实践训练是这一专业的鲜明特色。因此,学校从教学型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定位出发,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协同育人的步伐,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本视域,以“互联网+”为焦点,切实做好实践教学,构建了“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四维协同”,是指“课内与课外协同,校内与校外协同,国内与国外协同,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实践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校内跨境线上实践教学中心、留学生教育和学科竞赛及职业考证等开展的校内教学实践;基于校外中小学和社会机构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产学结合基地——国内网络汉语教学机构而开展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基于国际合作和小语种教学而开展的国外国别化教学实践,使线下教学实践与线上教学实践齐动,国内教学实践与国外教学实践相互协同,显示了校内实践严格规范、国内实践扎实有序、国外教学实习稳定有效、线上教学实践灵活充分的鲜明特色。

(一)校内专业实践

一方面,抓实专业技能训练。对线下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分小组进行,线上教学实践轮流进行,严格要求,定期检查。另一方面,校内课外实践常态化。将学生课外活动和来校留学生汉语教育、学科竞赛和职业考证结合起来。学校留学生较多,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在浙江省本科院校(非硕博院校)中为第一名。学校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将留学生语伴、留学生班主任和留学生实习教师等不同角色纳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常规管理之中,既锻炼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又解决了学校留学生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将学科竞赛与职业考证纳入专业实践训练的管理之中,进行专门指导,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二)国内专业实践

深化国内产学研融合,积极开展绍兴市内中小学和国内行业机构的专业实习。学校先后与绍兴市一批中小学建立了线下教学实践基地,还与哈兔中文网络学院、深圳市中文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互联网教育企业开展合作,共建线上汉语教学平台,打造了多元协同育人实践平台,聘请合作单位专家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见习和毕业实习,受到协作单位的好评。

(三)国外教学实习

积极开展多语种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扎实开展国外实习教学。多年来,先后与泰国尖竹汶府艺术学院、泰国尖竹汶府中小学学校联盟8所学校、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川登喜大学、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国立师范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东南亚20余所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每年分期分批派出实习学生,每一批学生在国外实习2个月。实习期间,学校派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外国实习单位也为实习生配备指导教师。扎实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国外教学实习,真正使专业实践落实到“国际教育”这个点上,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线上教学实践

学校筹资50余万元,在浙江省率先建立了“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实训中心”,除了参与跨境线上汉语教学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训练之外,学生还要自主完成学校规定的跨境线上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践课时,这就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建立的国内网络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有计划地给学生分派线上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线上教学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提高了他们的“互联网+”线上跨境教学技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解并运用与传播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能力、外语基础理论知识及跨文化交流的实战能力、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能力。在线上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尤其重要,这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双栖”人才的基本要求。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建构了“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四维协同”实践体系的实施,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沿,准确把握了专业发展的趋势。2018年,国家发布教学质量标准,对专业教学实践做了充分的论述,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3]86。显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更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紧随“互联网+”的时代步伐,抓实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专业内在的活力。可以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

结语

“汉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四元融合”课程体系和“四维协同”实践体系的建构为基础,这两个体系切合时代要求和专业实际,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四元融合”的课程模块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课程体系陈旧,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而增设的大禹文化学导论、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实践、国别化汉语教学实践等一批绍兴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和实习实践指导课程,创新了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无缝对接的同构效应;而“四位协同”实践体系的建构,促进了实践教学与培养平台的创新,培养了学生语言交流、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与汉语教学推广能力。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社会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其他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输送了优质生源,培养了大批活跃于汉语国际教育界的高层次国际汉语教师,为国内外“在线中文教学平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汉语教师,为孔子学院输送了一大批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世界多元文明互学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汉语课程体系专业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