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柏坡精神引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
2020-02-26张慧双周晨晓
张慧双, 周晨晓
(1.河北医科大学 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7;2.河北地质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展现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1]。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驻扎西柏坡指导中国革命期间所创立的西柏坡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柏坡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从1947年5月到1949年3月,党中央驻扎西柏坡期间,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了胜利;组织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确定了党在取得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2]。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是形成西柏坡精神的源头和根基,西柏坡精神主要包含“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创新精神、“两个务必”的进取精神、“两个坚持”的团结精神等。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在决定中国人民前途和命运的历史关头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西柏坡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了优质红色教学资源。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奉献的人才[3]。切实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的责任。
一、西柏坡精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西柏坡精神继承了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以思政课堂为主要抓手,弘扬西柏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有利于扎实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西柏坡精神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红色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嘉兴、上海、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考察,曾强调“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5]。西柏坡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育资源,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教材。
“培养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6]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挖掘、研究和整合红色资源,又需要结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情况,探索符合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与方法。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具有探索性、学习性和前瞻性等特征[7],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敢于冲破旧世界的枷锁,开辟新世界的大道。这种精神启示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这种善思好学的精神启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认识到,在夺取全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艰巨、更漫长,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这一优良作风,工作中勤勤恳恳,生活中勤俭节约。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启示青年学生要明德修身,艰苦奋斗,慎终如始,永不懈怠,自觉遵守和践行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
(二)西柏坡精神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动力
西柏坡精神继承了中国革命传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高校学生立志成才的精神财富。
大学之道,德居于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9]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以西柏坡精神为依托,探索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用红色文化武装头脑,汇聚力量。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10],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西柏坡精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思想底蕴能丰富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动力。
(三)西柏坡精神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载体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在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文化繁荣的“软实力”,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西柏坡的文化资源,为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将西柏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高校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载体,既提升了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又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不乏西方一些国家极力推介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青年进行思想渗透。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和交锋,西柏坡精神可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载体,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增强思政课人文内涵和精神底蕴的有效途径。
二、以西柏坡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阐明思政课教育的意义,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时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揭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明确了思政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11]。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思政课要讲理,一是要讲清理论,二是要讲清理论的逻辑支撑。树人之道,内容为王;立德之基,课程为要。思政课要以鲜活的思想感染人,深厚的内涵教育人,其前提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阐明真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透彻分析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科学原理。解释学理,需讲清理论的逻辑支撑,具体阐释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根基,让学生对西柏坡精神的认识更加透彻,理解更加深刻。要将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融合,这样的教育才能入眼,入心,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9]。
思政课教学中,要透彻分析西柏坡精神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和继承创新等,努力解学生心之所困、意之所忧,使学生真正领会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义,也要切实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讲出理论背后的逻辑关系,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给出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引,才能切实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理论为人们提供价值引导,实践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理论只有融合于实践之中,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让学生真正把握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方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内化,才能在实践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政课需要诉诸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氛围,经受革命思想的洗礼,或组织学生重走进京赶考路,追寻红色记忆,牢记革命历史,或者以西柏坡精神为主题,赏一场舞台剧,读一本经典,写一篇感悟,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感受西柏坡精神的深刻内涵,将西柏坡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情意行相统一。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要有正确的价值引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学生具备判断和辨别是非、黑白、曲直的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积极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教育的价值在于求真求美,要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固有的必然联系,注意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科学性。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并适时创新,将思政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融合,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必须以科学性为支撑。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着力分析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逻辑必然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西柏坡精神有机融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其科学的思想方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恪守教学规律,又要兼具艺术性,坚守本真又与时俱进,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要结合红色教育资源,增加弘扬正能量的教学素材。西柏坡精神传递出的理想信仰,为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补钙”,使他们以更加开阔的思维去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要致力于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运用西柏坡精神蕴含的正能量,激发思政课的艺术魅力,让思政课堂既丰富深刻又生动形象,既有严谨的理论分析,又有兼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运用,达到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配合
由教育者利用教学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且外显的教育活动属于显性教育范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价值认同属于隐性教育范畴。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思政课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是引导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认同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大多运用显性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具备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效果明显等特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够切实了解客观事实,剖析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西柏坡精神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进程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详细了解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知识,准确把握西柏坡精神的理论体系、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等,这是直接高效的育人方式。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隐性教育更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以西柏坡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教育可以借助文学或艺术形式,可以展播红色歌曲,观看影视作品,欣赏绘画作品,聆听伟人故事等,也可以聘请西柏坡纪念馆专家举办西柏坡精神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由西柏坡艺术团表演的大型红色情景歌舞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通过观看战争篇“柏坡绘蓝图”、情景篇“柏坡美”、土改篇“柏坡人”、拥军篇“柏坡情”、辉煌篇“柏坡颂”等板块,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有助于学生汲取西柏坡精神的思想营养,加深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这种教育模式,更容易感化学生心灵,濡染学生的情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两种形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建立德树人“一盘棋”的整体格局。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配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艺术性,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作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