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2020-02-26戴竹明

好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班物体数学知识

文 戴竹明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大班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量”有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他们开始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并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数学运算过渡。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 ~ 6 岁幼儿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日常生活是大班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来源,“数学教育生活化”也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这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还要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运用到生活中。

一、大班幼儿自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逻辑关系与守恒定律

(一)日常生活中的多重分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多重分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较于刚入园的幼儿,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分类已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在生活中,大班幼儿已成为家长的“小帮手”,如他们不仅可以将鞋子按照颜色、种类来分类,还可以按家庭成员对鞋子进行分类。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用语言总结自己的分类方法。

图书角是幼儿园中常见的区角,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整理图书角,并将书进行分类还可以提醒幼儿根据书的大小、内容等标准进行排列。幼儿园的桌面玩具种类丰富、形状不一、作用不同,可提示幼儿按照玩具的形状、种类等进行分类。操作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计数和整理,让幼儿更加清晰地了解书、玩具的类别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要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来感知其中的逻辑关系。

(二)日常生活中守恒定律

守恒包括数的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质量守恒、容积守恒等。大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大小、轻重、高矮、粗细等特征,都可以成为幼儿发现守恒定律的来源,如移动物体,调整摆放物体方向都不会改变物体的重量。我们也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等量判断活动让幼儿练习,如比较大小不同的两组物体的重量,判断错位的等长线条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练习,让幼儿增加等量判断的经验,从而克服其因感官错觉造成的错误判断。如数学活动“6 以内数的守恒”,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数的守恒,通过实际操作碗、勺等生活用品,初步感知“生活中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的守恒现象。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数的守恒,使幼儿对数的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二、大班幼儿自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数和量

(一)生活中的数字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给大班幼儿认识和了解数字提供了很好的情景和素材。例如,对于公交车上的数字,可以让幼儿提示家长××路车公交来了,不仅提高了幼儿做事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又如,让幼儿将简单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电话、常用的急救电话、火警电话、报警电话等熟记于心;再如,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数字开展“坐公交车”“电影院的座位”“我家的车牌号”等集体活动,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数字为内容,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进而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二)数的运算

大班幼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观察。例如,在生日聚会上,大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来插生日蜡烛,培养幼儿“按物取数”的能力;吃饭时,可以让幼儿帮忙分发餐具,幼儿不仅要按物取数,还要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一共几个人?”“还差几套餐具?”等问题;自主点心活动时,幼儿可以根据自主点心区的人数来确定自己什么时候去吃点心。一般自主区规定6 人一组,如自主点心区已经有5 个人了,等再来一个人就可以去吃点心了;再如,吃点心时需要按照自己的饭量自取点心。这些日常行为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还让他们在动脑筋解决问题之后获得自信和自豪感,同时帮助幼儿理解了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为幼儿学习数的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班幼儿小手肌肉动作发展迅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运用简单的数字书写,为前书写活动做准备。幼儿可以利用简单的加减号、等号,书写简单的算式。例如,操场上有两个小朋友在拍球,又来了三个小朋友,操场上一共几个小朋友?再如,吃点心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先发三块小饼干,然后再发三块小饼干,让幼儿了解到自己一共得到了六块饼干。通过这样的日常情景描述,幼儿们能很快列出算式,既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三)感知物体量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观察马路的宽窄、建筑物的高矮、滑梯的长短等,让幼儿真切感受到物体量的差异。

测量是一项传统的科学内容。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我们也可以让幼儿认识一些测量工具,如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秤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当然,幼儿园活动中的测量工具并不是单一的,如将曲别针连在一起可以就代替直尺。又如,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物品可以代替测量工具,如筷子、笔、绳子、吸管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进一步发现、操作和创造,从而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和丰富的测量经验,从经验中体验成功探索的喜悦。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而时间是抽象的概念,既摸不着也看不到。只有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时间的存在,才能激发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幼儿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如早上8∶50 开始做操,9∶10 集体活动,14∶30 起床,16∶30 离园等,这些都是和大班幼儿密切相关的事;还可以抽空对幼儿开展10 分钟的谈话活动,不仅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也增强了幼儿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既能感知时间的流动,也能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大班幼儿自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空间与形体

(一)日常生活中空间关系和空间方位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引导,大班幼儿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分清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如上下楼梯时,提醒大班幼儿靠右行走。

在大班幼儿离园前,教师会引导幼儿将椅子搬到相应的位置,并进行叠放,这就能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索。这个过程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空间旋转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为以后学习空间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无处不在,如大班幼儿经常接触的标志牌就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饼干也有各种形状。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增强他们对图形的认知。操场上的大型积木中有多种几何体,如圆柱体、半圆体、长方体等。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探索和研究几何体积木的特性。将幼儿搭积木的兴趣转化成探讨几何体的兴趣,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搭积木的快乐,也激发了幼儿探索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我们应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并能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不仅是幼儿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工具,更能锻炼、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大班物体数学知识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