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细化思政理念

(宿州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0.引言

精细化管理要求教师以“严、细、准、精”作为基本的管理原则,切实实现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强调绩效评估与执行力的管理目标。其中“精”主要指“求精”、“做精”,借助“去粗取精”的发展方式,探寻出最优、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及管理路径。而“准”则指及时、准时、准确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应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举措及教学方式。“细”是指具体、细微、仔细地把握教育工作,从而做到流程“管细”、管理“作细”的教育目标。而从执行与微观层面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细”、“做好”,则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与着力点。

1.教育精细化是思政教育的时代诉求

1.1 精细化教育是国际环境变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

世界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政治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促使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理想信仰发生了明显的动摇,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也逐渐出现“西化”的倾向。然而这种微观的变化普遍发生在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中,如果思政教育仅靠理论教育、班会活动及政治报告将难以觉察到问题的紧急性与严重性。因此思政教师需要深入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动态,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更好、更快、更为有效的解决,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最终使马克思理论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复兴及小康社会建成的责任与使命。

1.2 精细化教育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逐渐使经济分配与组织成分更加多样化、人文化及现代化。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蕴含在市场经济中的思想理念及价值体系却使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出现了显著的功利性、实用性倾向,过于注重对物质利益及个体理想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思政教师必须借助校园调查的方式,洞悉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切实做到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从而在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思政教育时,解决影响学生思政学习、意识形态认同及价值观构建的现实问题。而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价值诉求与精神需求,努力将思政理论课中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探索出来,剥离出来,使思政理论教育更具现实性、实效性及发展性。

1.3 精细化教育是课程改革及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普及大众教育、推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的过程中,高校的就业竞争压力与招生规模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及发展问题不断突出,促使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从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层面,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政教师必须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重新考量传统思政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从实践教学的层面出发,构建出精细化、生活化及趣味化的思政教学体系,满足青年学生群体的发展要求,推动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实现我国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指明了鲜明的发展方向。

1.4 精细化教育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的时代发展需求

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管理方式落后、教学体制缺乏合理性,教学体系缺乏协调沟通机制,难以有效地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通常来讲,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比例失衡、队伍规模有限、稳定性低下等问题。譬如思政教师每天都为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奔忙着,难以集中精力和时间,深化对思政教育理论及模式的理解,造成思政教育无法得到学生群体的信服与认可,极大地影响思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实践教学阶段,由于思政教师任务重、压力大,往往难以使课外实践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无法快速地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与落实,导致学生缺乏对马克思理论的认知与理解,加大了后续教学工作的难度。

2.思政教育下精细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1 精细化教育是种教学理念

在精细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什么”,更需要关注“如何较好”、“怎么教”等问题。即在将教学重心置入于思政教育周到细致与精雕细刻的教育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动态的过程,始终坚持细节本位原则,从而实现在思政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呈现针对性,在思政教学安排的层面上呈现科学性,在思政教育设计的层面上呈现最优性,在思政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层面上,呈现艺术性,进而通过高绩效的思政教学与精细化的课堂工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生专业成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思政教师需要以精细化的理念把握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使思政教育更加明确化、更加具体化,最大限度地优化思政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2.2 精细化教育是种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要求教师融合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理论,不仅要关注科拓创新、求真务实、严谨规范、独立思考的精神,更需要注重人的精神理念及价值索引,强调思政教育的文化效益与校园文化的思政功能。虽然这种教育模式不是教学改革运动,却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使思政教师形成自觉反思与积极引导的教育格局。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精细化思想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本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理解教育精细化的理论内涵,从而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思想落实到实处,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改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机制,使思政教育真正覆盖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行政基础。

2.3 精细化教育是种价值追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教育工程,同时也是不断创新与探索的教育过程,在教育效果层面上,由于思政教育的潜隐性、理念性,导致高校教师难以在短期时间内评价或分析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政教师需要将其作为职业使命、专业目标,不断地注入创造力、激情与智慧。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将失去了固定的评价标准,逐渐成为倡导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精益求精的教育境界。这便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在能力素质、工作方法、教学模式上做到不断创新与提高,时刻以精细化管理的标准或理念,要求并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将思政教育作为伟大的事业来追求。

2.4 精细化教育是种教育模式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要求管理者将具体工作中的不同环节进行细化,不仅要从目标上,更要在过程中,实现精益求精。因此要想有效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便需要思政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将课程教育的大目标、划分为无数具体而有效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大目标的达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思想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将思政教育逐渐细化为:课堂教育、课外学习、思想评价、理论应用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并逐渐使课堂教育更精准、更有效、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准,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3.精细化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教育过程的精细化

在管理学精细化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思政教师应强调过程、注重细节、追求精品,并以精确的把握、精心的姿态,设计并制定思政教育环境、载体、方法及内容,以此才能有效地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深入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与发展诉求。首先教育对象要形象化、具体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的具体化主要指从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细化,并通过数据调查的形式,对拥有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有层次性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而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的潜在需求与发展诉求。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内涵,譬如将培养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健康心理、文化认同、道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社会诚信及公德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此外,也可从教学话语、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出发,将理论内容转变为更加浅显、更加通俗易懂的社会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并认识时政新闻及社会新闻的理论内涵中,提升学生群体的思政素养。再次,教育方式要现代化、信息化及数字化。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教师应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教学平台、教育APP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提升反馈机制与信息渠道的流畅性和畅通性,进而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最后是载体多元化,教师应利用各种思政教育活动,发展并丰富教育资源媒介、网络虚拟媒介、文化媒介及目标媒介等等教育载体功能。

3.2 教育体系的精细化

在精细化理念下,教师应将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相融合,将程序化、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教学目标,切实实现思政教育体系的精细化与灵活化。首先,教学制度应规范化。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教学制度的规范化主要指规范教育的运行制度,具体包括制定会议机制,健全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的分析机制,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动机制,建立完善的思政教学评价体制。其次实现教育岗位的定位化。定位化主要指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明确岗位责任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实现一岗一人的责任机制。再次是工作流程化。在流程化的视域下,高校党委干部应当准确且客观地确定思政教育的流程图,并植根于学生本文的理念理念,在实践部署、人员安排、岗位设置、机构设置等环节上,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长效发展的教育管理目标。最后是考核标准化,精细化理念要求高校行政层逐渐构建出一套准确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在要求思政教师严格根据考核制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用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鞭策后进、激励前景,营造有序、竞争、公平的思政教育环境。此外,在评价标准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为考核重心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思想教育、行为规范目标的教育格局,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进而使高校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3.3 教育载体的精细化

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理念拥有着显著的信息化特征,即强调对信息的时效性、传播性、对称性的关注,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目标。而在教育载体精细化层面,高校应构建系统齐备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以此为出发点,落实“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针。首先,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巩固线上线下协同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机制,通过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领域,使其逐渐从校园思政教育发展成为社会思政教育。其次,构建及时、畅通的数据反馈机制。高校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对人生及社会发展拥有着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利用匿名的、系统的反馈机制,获取并评价学生的思维动态及发展动态,从而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及模式,满足学生专业成长的需求。譬如,通过匿名机制,开展学生对社会事件及时政案例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热情。最后,构建思政教育交流功能,不同的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层面上,拥有着独特的教学经验、教学逻辑及人才培养方向,在不断的交流活动中,能够使思政教师明确自身的不足,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以此推动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3.4 教育内容的精细化

首先在评价体系上,高校思政教师普遍将理论知识、理论应用作为评价主体,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教育)相脱离,其根本原因是,思想教育效果难以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为了保障教学秩序与教学效果,高校普遍将应试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及学生学习目标的层面上,探析出能够有效评价学生思想、理念及意识形态认同的评价机制,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其次在教学内容制定的层面上,思政教师通常根据我党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教学内容,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地转变,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传统教育理念及教学体系的优势,对此,高校应从心理学、人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发展需求,以此构建出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

4.结语

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理念是影响并推进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精细化可以是种理念、也可以是种模式,更可以是种价值追求,思政教师应以精细化的方式与方法看待思政教学工作,并通过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优化教育体系,完善教学机制,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猜你喜欢

精细化思政理念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