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理论

(南阳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河南 南阳 473000)

在网络话语环境下,高校学生价值评判与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特点,对意识形态的本质产生诸多困惑,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序进行。因而面对网络话语挑战,高校应紧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管理权、领导权与话语权,探寻应对网络话语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方法,巩固政治话语地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本文研究致力于分析网络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并立足于此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持基础。

1.网络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

意识形态是指存在物质空间的社会现象,是反映社会经济形态、社会集团或各层阶级要求与利益的观念体系,是执政阶层的表象、情感与观念的总和。2014年党中央在思想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5年中央政治局强调将弘扬和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根本工程,大力发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工作,努力推动中国的发展与改革。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摇篮,因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然而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思维习惯、接收数据信息方式及行为特征俨然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而伴随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差异性极易受到高校学生关注,主流媒体优势被快速耗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逐渐被磨平。此外,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筛选、撰写、编辑、发布、更新及安全等环节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难以做到对特定版面实时监控、先审后发、屏蔽有害信息,致使大量不良信息留于网络而难以管理。在互联网建设层面上,相关政府部门通过整合非主流媒体与主流媒体的体系上仍存在诸多的不足,难以通过媒体内容主导大学生的关注点,致使网络话语被不良分子主导,挑拨是非、散布谣言,最终致使社会不稳定性事件发生。在高校教育引导机制中的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加上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不良内容及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难以科学合理地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出现错误的思想倾向,导致高校网络话语权薄弱。

2.网络话语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话语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诸多的挑战,与此同时也为意识形态教育拓宽了思路,指明发展方向。因此,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应全面分析网络话语所存在的弊端,更应挖掘网络话语所具备的时代性、科学性、广泛性及传播性,借助网络话语优势,统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应对互联网环境给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网络话语在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的构建层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信息:首先,领导效应。网络话语具备较强的领导效应。在互联网空间中,网络话语作为我国社会机制中的精神与道德领域的领导源泉,应树立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效应,才能改变意识形态教育亦步亦趋的现状,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范畴与模式。其次是网络话语表达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中,公民可通过互联网技术表达自身的思想及观念,以此形成意识形态传播肌理。因此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有效引领学生深化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工作,合理有效地对网络话语进行正确引导。最后是管控张力,在网络话语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是传播正能量、管控思维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能全面地域不良思潮的传播,增强网民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3.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现状

3.1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地位弱化

首先,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党组织活动与思政理论课程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然而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思政课程难以与专业课程抗衡,教学地位不足,致使学生难以对思政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保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落实。从课程设置层面出发,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虽得到显著的发展与完善,然而由于课程安排、课时设置等因素,难以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致意识形态教学效果不佳,收效甚微。而在党组织活动中,校内党建工作不到位,活动效果差,质量不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不但难以发挥教育育人的目的,更加剧学生对教育本身的抵触情绪。其次,高校教学管理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潜在方式,是综合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规章秩序、教学活动及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纽带,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仅满足于规范学生行为,丰富课外活动的需求,从而缺乏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视,个别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方式老旧、流于形式,参与度不高。而在课堂教育环节,几乎所有课程都承载着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然而大部分教师难以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严重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对意识形态教育应有的认同感及重视。

3.2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功利化

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过于侧重其政治性及功能性,严重突出教育的统一管理与理论灌输,教育目标功利化明显,造成意识形态宏观构建与高校学生心理认同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这也是造成整体教育难以获得理想化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有的高校教学活动过度强调意识形态理论的灌输,侧重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体介绍而忽视对理论自身的梳理,然而却忽视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单纯的理论灌输许多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并内化;有的高校刻意回避理论难点与社会热点,无视高校大学生对现实与理论反差的思考与质疑,忽视意识形态在网络话语应用中的引导作用;而有的高校对意识形态认识不足,仅将意识形态理论课程作为职业和谋生手段,缺乏理论感染力,无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产生心理共鸣;在教学管理角度,高校难以深入学生生活,过于强调管理的效用,要求高校大学生严格服从相关规章支持及组织安排,从而忽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基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过程中,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影响教学成效。

3.3 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化不足

网络话语对传统意识形态话语形成显著的冲击,实现对网络话语的掌控,需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包容性、开放性、广泛性的网络话语,以当下时事政治为素材,充分揭示意识形态的网络内涵,构建校园网络话语体系,使得传播贴近学生生活,凝聚学生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在营建良好网络环境的同时,通过正确的网络话语体系,巩固学生相关理论教育,使其形成内在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教育为本”的理念,定位网络话语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与机遇,创新网络话语传播方式、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然而在实际建设中,高校网络话语组建工作存在着大量的不足。首先是高校网站技术落后,以高校网站、校园论坛、贴吧为主要代表,在网络话语把控层面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难以对不良信息传播者进行身份甄别、把控,从而无法做到对不良内容的及时整治,促使校园网络话语构建工作收效甚微。其次,高校网络话语形式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网络话语建设中,高校网络话语形式化、程序化,缺乏与社会现实的有效衔接,造成网站或论坛访问率有限,意识形态教育质量低下。

4.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施的路径

4.1 转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以传统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传统教学模式展开。在新时期视域下,需要加强并巩固此种意识形态教学方式,以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鉴于此,高校为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整体成效,则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探索和研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多元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理论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学习领域,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宏观化,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微观范畴,让学生随时能够学习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与教师对意识形态教学工作的重视,实现意识形态教育质量的提升。例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挖掘专业技能在社会主义构建中的作用与意义,赋予大学生历史使命,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建设使命。充分收集并整理国家对相互产业的政策与管理数据,通过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深入到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中;在针对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以及不同时期下的心理动态变化。当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疑问和困惑时,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地解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此外,高校教师必须为学生全面诠释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性特征,真正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

4.2 构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其价值观取向和思想动态均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在意识形态教育实施过程中,传统的话语权体系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面临着改革创新的显示问题。基于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的语言特性,将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话语转变为生活化语言,首先,在教育话语的转化中,教师应选取大众化、接地气的方式构建教育话语体系,利用生活化的语言阐述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及内容。以此拉近学生与教师距离,缓解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抵触心理,从而规避教育功利化与形式化等问题,增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其次,教师在转变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方式中,应注重对意识形态主体思想的理解与认知,深度挖掘意识形态理论精华,并以时事政治或日常生活为案例,赋予意识形态教育趣闻性、实用性等特征。最后,教师应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以加强自身政治素养为渠道,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政治性。此外,在获取高校行政部门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可大量选择趣闻横生的网络话语,丰富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学习的兴趣。

4.3 重构高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存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地位弱化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认知和理解上存在不足,并未充分认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所以,现阶段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重构。高校应在加强校内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提升对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功能性及有效性,摒弃功利化、程序化的教育观念,利用教学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育、党组织活动的教育功能,以教育育人为导向,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使整体的教育效果得到保障。然而在网络话语环境中,获取网络话语主导权是当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协同构建技术完善的网络管控平台,将该平台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不仅仅进行思政信息的发布,同时应加强网络中不良数据信息、不良文化思潮的筛选,针对有损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保证网络空间的净化。而在网络话语体系实际构建中,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动态,结合学生精神需求,充分利用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动画为载体的微文化体系,摆脱传统思政文化建构模式,不断开拓以微文化为主的移动网络传播路径,将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置于现代移动网络体系中,以生活化、日常化、趣味化的教育话语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利用移动互联网速度快、传播广、渗透强等特征,传播意识形态信息及话语,成为真正的网络话语主导者。

5.结语

在网络话语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极大限制教育工作的深入与推进。因此,高校应提升自身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新意识形态教学观念与方式,以网络话语构建为导向,引领学生由意识形态受众转变为意识形态下网络话语的主导者,从而充分赋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现实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