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对其传播的内驱作用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民遗产策划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0.引言

非遗文化遗产也称为非遗艺术遗产,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非可视、非触觉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艺术遗产传承人因经济发展或生存需求,逐渐面临着非遗艺术传承与发扬的困局,如何有效地提升非遗艺术的传播效率,使其从少数走向多数,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档案走向实践,则成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课题。非遗艺术遗产的展演策划,便是将其逐渐融入现代文明,使其贴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进而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艺术遗产的文化传承机制,通过加强非遗艺术的展演策划力度,能够使社会大众更多地创新、学习并关注非遗艺术遗产,发挥艺术遗产展演策划对非遗艺术的宣传与发展的驱动作用。

1.非遗艺术遗产的基本定义、内涵与特征

文化遗产主要划分为非物质遗产与物质遗产两类,其中非物质艺术遗产主要指无法外化的精神、不具可用性的文献典籍等文化品种。虽然在我国非遗艺术拥有较为稳固的物质载体,然而借助物质展现艺术遗产的形式却不是艺术遗产的发展重心,其根本性与核心性内涵是“非物质”。例如传统戏曲(京剧、昆曲、黄梅戏)、民间工艺(泥塑、面雕、糖人)、特技杂技(口技、咏春、戏耍)等都拥有较为鲜明的表现方式,然而其基本的内涵是表演与制作的过程。传承人所体现的特殊内涵与完美技艺,能够有效融入到艺术的表演中,并将非遗艺术遗产的精髓与思想全面而深刻地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有效地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从艺术角度分析,非遗艺术遗产的最鲜明的特征是艺术性,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娱乐性与审美性,能够根据人类在特定时期的文化模态与心理情态,衍生出满足人类心理需求与精神诉求的文娱形式,以戏曲为例,戏曲的核心是对音乐、舞蹈、文学、表演等综合艺术的有效融合,其载体是文学情节,其肌理是音乐、舞蹈与表演,因此在传统戏曲表演过程中,人类能够感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魅力。然而由于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演变与“进化”(人类文化学进化学派的观点,文化是随着地域或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的意识形态),传统艺术遗产已然在审美层面上与现代文化形成“沟壑”,难以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而这便是非遗艺术遗产频临消亡的主要原因。在社会层面上,非遗艺术遗产最早是以文娱活动(黄梅戏、口技)或商业活动(泥塑、面人)为载体的,其中文娱活动与审美诉求具有紧密的联系,此处不再累述,在商业活动中,传统民间艺人主要以商品的制作或演示为宣传焦点,通过精湛工艺的展示,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需求,提升自身的经济收益,然而在我国社会市场制度不断发展与改革下,以传统工艺作为卖点的街头艺人,无法再通过传统的“摆卖方式”作为招揽顾客基础,加之新型的、或类似的现代工艺品逐渐出现,进使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巨大威胁,所以在时代的演变下,传统民间工艺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面前。最后在非遗艺术的特征与特点层面,其一是载体性,非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不断创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与流派,并与创新者、传承者、创造者拥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非遗艺术的载体是人,非遗艺术的生命力、发展力与传承人的创造力、创新力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二,非遗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非规模性的,而是经验性的。在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非遗艺术的传承主要可划分为父子、师徒传承与群体自发传承两种,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口传心授。其三,非遗艺术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得到了持续的完善,进而在沉淀时代精髓、民族特色的后,使之成为蕴含我国民族灵魂、文化精粹的意识形态。其四,非遗艺术遗产拥有较强的濒危性,如果传承人或民间艺人放弃“传承”、或无传承人参与到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将导致非遗艺术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便我国文化保护部门对其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存储与再现,却难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原出非遗艺术遗产的精髓与内涵。

2.我国非遗艺术遗产展演的策划类型

通过艺术展演的形式能够有效推动非遗艺术遗产的有效传播,能够使其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刺激国民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的同时,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使其积极地参与到非遗艺术的创新与宣传工作中。

2.1 艺术展演

根据我国当前的非遗艺术遗产的特征及表现性,其展演的形式与方式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根据非遗艺术遗产的展演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整合性与专项性展演。首先是整合性展演。整合性非遗艺术遗产展演主要指根据相应的演出流程及规定程序,把不同门类的非遗艺术整合在一起,使其在继承与传播中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娱乐性、表演性及艺术性。譬如根据特定主题,能够将剪纸、皮影、侗族大歌、朝鲜舞蹈、广东粤剧进行有效的编排,利用演出的方式推动非遗艺术遗产的有效传播与发展。其次是单项非遗艺术的展演,该策划模式主要应用于内容与形式较为成熟的艺术遗产中,譬如舞蹈、戏曲及乐器演奏等。这些非遗艺术遗产的独立性、观赏性、成熟性较强,表演方式更加稳健,可以开展单项展演活动。此外,单项非遗艺术项目也可以在特定展演主题下进行表演,譬如在黄梅戏演出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在感受黄梅戏的魅力时,对黄梅戏中的行腔、词曲、唱念及动作有所了解,也可以结合自身对我国企业艺术形式的理解,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升展演活动推广并宣传非遗艺术的目的。

2.2 推广展演

推广展演主要指大众推广,其基本方法及模式是常态展演,具体有传媒制作与旅游对接两种形式。首先是传媒制作,传媒制作主要指相关负责人将我国不同地区的非遗艺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在精心编排后实施录制或创作电视节目,亦或者构建非遗艺术信息化平台,使国民能够根据自身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自由的选择欣赏或学习方式。而通过国民所喜爱的、能接受的展现方式,对非遗艺术进行创造性策划,能够使我国非遗艺术获得长远的发展,提升了其内在的教育作用与传播作用。其次是旅游对接。旅游对接主要指相关负责人将我国各地的非遗艺术进行有效的综合,并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进行对接,利用常态演出的方式,实现旅游商品的有效展演,使游客在景区游玩时,既能感受到非遗艺术的文化魅力,又能通过移动传媒的方式,对非遗艺术进行摄制、编辑及共享,使其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及发展,以此推动我国非遗艺术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游客在欣赏非遗艺术遗产展演后,可以通过抖音、微信、快手或者其他平台对演出现场进行片段化截取,使非遗艺术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以此吸引更多地游客或网民关注非遗艺术的文化内核与艺术特征。

3.非遗艺术展演策划的内驱作用

3.1 独有的艺术魅力

我国非遗艺术展演是文化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潜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气韵,在全面呈现非遗艺术的审美魅力与人文魅力的过程中,使非遗艺术能够与国民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真正地融入到现代文化的体系中。具体包括以下两个层面:首先,策划感召与艺术魅力的有效结合,即通过现代化的处理手段,整合非遗艺术项目所拥有的艺术特征,使非遗艺术更具现代气息、时尚气息及社会气息,进而引起国民的关注与共鸣,使国民主动探索与关注非遗艺术的思想内涵,丰富自身的文娱生活。譬如在内蒙古民歌展演中,策划者可竭力呈现民歌在音乐领域中的优势,引导国民进行学习、创新及模仿,使国民深刻地感受到非遗艺术的内涵与表现特色。而在非遗艺术的魅力要点与艺术元素层面,策划者应引导国民积极创新并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以此推动展演策划的快速发展。譬如在皮影展演中,策划者可利用皮影道具的形成过程,让国民能够全面地了解到皮影的镂刻、画稿、选皮等制作过程,使国民深入到皮影艺术的制作与表演的全过程中,推动皮影艺术的快速发展。

3.2 满足国民的需求

我国非遗艺术是在长期的创新与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能够满足国民精神生活及物质文化需求的艺术形式。在展演策划阶段,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首先是健身功能。基于非遗艺术的表演特性,策划者应充分体现出非遗艺术的艺术美与文化美,引导国民积极地学习非遗艺术的表演技能,提升自身的体质水平,实现娱乐健身的目标。例如在井陉拉花项目的展演中,策划者应引导国民参与到项目的表演中,使其成为个人健身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而凸显出艺术展演策划的保护、传承及推动全民健身的功能。其次是娱乐功能。策划者在策划非遗艺术展演时,应充分探究非遗艺术的娱乐价值,使国民在创新、欣赏并学习非遗艺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譬如在策划凤阳花鼓的展演活动时,策划者可结合其独有的动感特征,添加诙谐元素,使凤阳花鼓更具娱乐性与观赏性。可以说非遗艺术策划,能够基于国民的审美需求、娱乐需求、健身需求,通过艺术展演的方式,使非遗艺术得到快速而有效地发展。

3.3 引导与教育功能

非遗艺术蕴含着较为显著的民族文化精髓,能够有效反映我国各时期的文化生态与精神风貌,尤其在传统文化层面,非遗艺术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全面而有效地呈现出来,使国民逐渐感受到非遗艺术的思想魅力。譬如在昆曲展演时,策划者需要根据昆曲艺术中的文化特征及思想特色进行重点突出,使其成为现代化改造的重点,譬如在《岳飞》中,策划者应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延伸并表现,能够体现岳飞精忠报国思想的桥段及唱段,使其成为整场演出的重点与核心,使国民在欣赏昆曲艺术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怀。此外,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还包括忠、义、理、智、信等优秀的思想文化,策划者在非遗展演策划中,能够在有意或无意间将这些思想全面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并以非遗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艺术特色,使观众在吸收并理解非遗艺术时,可以更加鲜明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在不同的民间工艺的展演策划中,策划者可设置相应的互动环节,使受众在欣赏演出时,能够亲自进行非遗艺术的制作与表演,尤其在面人、糖人、泥塑的展演中,互动环节能够充分激发受众参与非遗艺术创新与表演的积极性与有效性,进而深入地理解并感受到传统民间艺人精益求精、刻苦专研的工匠精神。

3.4 推动多元产业发展

根据非遗艺术展演策划的基本模式及类型能够发现非遗艺术在旅游产业、文娱产业及工艺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首先在旅游产业,非遗艺术展演策划可以丰富旅游景区的旅游内容,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景区。其次,在文娱产业,非遗艺术展演策划可以将传统的、符合古人审美理念的艺术项目转变为适应现代国民发展需求的文娱项目。譬如在东北二人转的表演过程中,传统的二人转表演主要以表演二人转经典选段为主,然而在现代发展过程中,二人转戏院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经营与表演方式,将搞笑、脱口秀、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入到二人转的表演体系中,使其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特征及特色。其次,在工艺产业领域,通过非遗艺术展演策划,可以提升国民对相关工艺产品的兴趣,进而推动工艺产品的销量,增强传统工艺作品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基于非遗艺术展演策划的特征及特点,能够发现,非遗艺术展演策划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非遗艺术得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动,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扭转了我国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格局,提升了非遗艺术的宣传质量。

3.5 实现艺术展演信息化

优秀的非遗艺术展演策划能够在审美、艺术及传播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新媒体背景下,国民在接触非遗艺术时,会本能地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对其进行记录与共享,以此实现信息化传播的目的。尤其在抖音平台上,国民对新鲜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关注度较高,如果展演策划质量较高,能够给人以较强的视觉体验,使互联网用户更加关注非遗艺术的文化特征及艺术形式。并且在旅游对接型的展演策划中,主办方或相关负责人通常将展演片段或图片共享到官方网站中,使艺术展演的精髓与特色,能够真正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传播的目的,特别是结合科学技术或现代审美要素的艺术展演,更能吸引网民的关注。譬如在北京某景点的非遗艺术展演中,主办方充分结合现代LED屏幕技术的优势,将传统的京剧布景转变为能够跟随剧情发展及角色情绪变化的动态荧屏背景,使京剧艺术的情节氛围更加深邃,更具感染力,而有些地区的非遗艺术展演,则将现代光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视频捕捉技术全部融入到展演环节中,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有效地融合,提升了非遗艺术的网络传播效率与质量。

4.结语

非遗艺术展演策划在非遗艺术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内驱作用,并使传统民间工艺、戏曲演出及民族特技中的文化教育功能、艺术审美功能、产业推动功能、娱乐及健身功能得到充分地展现,使其全面地与我国现代文化及现代产业相融合,进而以艺术展演与旅游展演的形式,满足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推动我国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国民遗产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一直难忘
高地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本期策划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