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框架下英语难句理解与认知
——以“The End is Not at Hand”为例

2020-02-25陈继红

卷宗 2020年30期
关键词:难句逆向语篇

陈继红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1]。相关性作为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手段,是生成和解读语篇的共用原则。作者遵照相关性准则生成语篇,读者按图索骥解读语篇。然而,理解作者初衷并非易事。首先,相关性标准只接受一则解释[2],即最佳的或最相关的解释,也是最接近作者原意的解释。其次,尽管直接明确的语言信息易于获取,也容易产生作者期待的语境效果[3],但是,由于读者语言水平及认知能力的差异,篇章语言的明晰程度及理解难度都会因人而异;此外,语境认知因素的局限也会使难句理解雪上加霜。例如,《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The End Is Not at Hand”[4]一文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环境问题”的论述角度就有悖多数人的认知期待;如果依赖“先入之见”的认知储存,势必增加理解难度,使译文产生诸多争议。然而,语篇理解难度再大、争议再多,总能找到一种“最相关”或“最接近”作者原意的解释,而通向这一最佳结论的关键在于相关性的双重作用。相关性不仅是推理初始阶段正向推导的基础,还是推理终极阶段逆向验证的标准。关联理论框架下对于“The End Is Not at Hand”文中典型难句进行深度刨析,得出更为相关、更接近作者原意的推理,以体现相关性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

1 相关性在正向推理中的导向作用

理解过程首先是一个正向推导的过程,利用语言表层明示信息,辅以语境假设可获取的语境效果,推导出作者的交际意图。相关性作为推理的依据,其导向作用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是显而易见的。

1.1 微观层面

例1.[Par 1] Whoever coined the phrase “save the planet” is a public relation genius. It conveys the ... high purpose that has wrapped environmentalism in an aura of moral urgency. It also typifies environmentalism’s rhetorical excesses, which, in any other context, would be seen as wild exaggeration or simple dishonesty. (*译文:无论是谁杜撰了“拯救地球”这一说法,他都是一位公关天才。这一说法......满怀着使环境保护论带有道义紧迫感这一大的目标。同时这种说法也表明环境保护论言过其实,这种夸大在其他任何场合都会被视为是在危言耸听或愚蠢的欺骗。[5])

首句是本段主题句,其余部分对“save the planet”这一“天才”措辞的实质及意图进行深度剖析,文笔犀利,措词形象,结构紧凑,极具表现力。Aura一词一针见血,由本义“氛围”延伸到“外衣”乃至“光环”,与“wrapped ... in”在结构和语义上融为一体,使“外衣”的意象天衣无缝,惟妙惟肖。较之译文“带有道义紧迫感”,理解为“披上了道义紧迫感的外衣”、“戴上了道义紧迫感的光环”更加准确形象,接近作者真实意图及其对修辞审美的预期。

其次,句中in any other context和simple的理解也须遵循思路连贯性。在“道德义务”的装点下“save the planet”不易识破;反之,若不假以这种冠冕堂皇的辞令,而是“in any other context”,都会被看作是“wild exaggeration or simple dishonesty”。可见,in any other context应与辞令有关,是“换做其他表达方式或措辞” 之意;原译文“在任何其他场合”的理解有失关联。此外,“or”连接“夸大”(exaggeration)和“欺骗”(dishonesty),体现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及实质性差异,显然,simple理解为“简直”、“纯粹”比“愚蠢”更为妥当。

可见,由于相关性的导向作用,思想内容的一致性可将貌似离散的意义群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为破解句法难点提供了线索,也使容易产生偏差的“离题”解释得以避免。

1.2 宏观层面

在篇章层面,相关性的“索引”作用不仅有利于宏观把握各部分的大致内容,还有助于发现语境中未被言明的信息,即范岱克所谓“缺失的环节”[6]。文章“The End Is Not at Hand”副标题“The environmental rhetoric overblown. The planet will survive. ”反映了本文创作的精神、格调,也是统观全文的思路;只要紧扣 “环保论言过其实”这一线索,高屋建瓴,按图索骥,不难破解下列难点。

例2.[Par 8: beginning] The rhetorical overkill is not just innocent excess. It clouds our understanding. For starters, it minimizes the great progress that has been made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译文:大谈特谈过多的伤亡并非过分的无知。它混淆了我们的视听。对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它低估了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已取得的巨大成就。[5])

例3.[Par 9: beginning] What’s also lost is the awkward necessity for choices. Your environmental benefit may be my job.(*译文:同时我们也受到损失。这就是必须进行棘手的选择。你在环境方面所得到的好处也许就是我应尽的义务。[5])

这是相邻两段的开头句,译文由于未能把握段落及文章结构的相关性而思路不清、晦涩难懂。循着文章标题思路不难发现,段首出现“过度伤亡”肯定与全文主线格格不入;更何况,overkill本义为“过度杀伤”,并无“伤亡”之义;innocent excess也并非“过分的无知 ”,而是“单纯的夸大”。这些偏差看似出于表层语法关系的误读,实则缘于对文章主题及段落思路的忽略,造成凭空臆想、曲解原意。例2开头可译作“这种危言耸听并非单纯的夸大其词,其真实用意在于混淆视听。”

例3首句中“also”承上启下的衔接表明,这种“混淆视听”不仅遭致“环保成就被低估”(第8段),还造成某种“损失”(第9段),即:让人们失去了the awkward necessity for choices。由此推理,awkward一词属于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修辞格,貌似修饰necessity,真实所指“丧失”了necessity for choices的人们,应为“尴尬”之意:环保还是污染,后者的选择令人尴尬,却是出于民生迫不得已。可是,环境问题的“危言耸听”使这个“尴尬却又必选的机会”也没有了。环保限制工业发展,接踵而至的是失业的增加,因此,环保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以个人失业为代价的。可见,“你在环境方面得到的好处也许就是我应尽的义务”文理不通,与文章思路难以协调。

此外,表层结构的衔接也可以揭示深层的连贯性,有助于突破理解的疏漏。根据“also”可以推知,前语境肯定有一衔接词与其呼应;缘此思路,不难追溯到第8段For starters并断定其为“首先”之意,而非所谓“对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后者忽略了语篇衔接机制,与其后语境“低估了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语义相左,逻辑不通。

因为相关性原则的引导,上述推理至少保证了结论与文章思路的一致性及上下语境的连贯性,不仅避免了信息理解“失之毫厘,缪以千里”,还使推理更加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2 相关性在逆向验证中的制约作用

语篇理解过程中,读者期待当前话语与前面语篇是联贯的[3];因此,能满足联贯要求的解释可以接受,有悖逻辑或作者思路的推论是不易接受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逆向推导验证推论可靠性的过程。逆向推理旨在求异,对已有定论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以便摆脱思维定势,发现正向推理存在的问题。相关性对于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不仅可以核实结论逻辑的合理度,还可以对所谓“误诊”或“漏诊”的明示信息加以更正或做出必要的补充。

例4.[Par 4] This is not an argument for indifference or inaction. It is an argument for perspective and balance. (*译文:这并非在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进行辩解,这是在为前途和平衡而进行辩论。[5])

从译文推理的这一终点出发,利用相关性反向推理进行核查,便会发现“辩解”和“前途”与篇章主题大相径庭,由此可追溯到词汇表层信息理解的偏差。This指文章第3、4段的观点陈述(“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损失与经济增长相比微不足道;任何环境问题都不能与战争、贫困之类的灾难相提并论),表明作者对于“大肆渲染”环境问题所持的否定立场。这些论点并非要提供“可以对环境问题无动于衷的理由”,而是提供“全方位思考和权衡的论据”。因此,“进行辩解”有失准确,“前途”之说无从谈起,不仅混淆原文清晰的思路,而且与perspective本义相去甚远;如果译作“角度”,不仅与上文衔接,还与下文连贯,自然过渡到第5-9段不同“维度”的论证及第10段各种“权衡”的阐释。

可见,立足于语篇结构的高度利用相关性对于难点理解进行验证,有助于发现并更正一些“无中生有”的结论或有悖常理的判断。反之,忽略逆向验证,简单明晰的结构也会理解失误。

例5.[Par 2] Every environmental ill is depicted as an onrushing calamity that —if not stopped—will end life as we know it.(*译文:每一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不幸都被描绘成一场势不可挡的灾难。这场灾难如不加以制止,正像我们所知晓的那样,就会摧毁生命。[5])

译文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如果环境灾难真的可以“摧毁生命”,而且还是“人人知晓”,作者便无需与“环保共识”唱反调、对于 “The end is not at hand”大费笔墨了。可见,这种解释与全文思路背道而驰。除了语言层面的理解错误,关键在于译文没有经过相关性原则的逆向验证。事实上,语法结构划分并非end life加上状语as we know it,而是end 加上宾语结构life as we know it;后者是一个语法化了的固定结构,整体理解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

阅读中由于某些语串固定含义所限,表层理解容易出现“意外卡壳”并产生“见仁见智”的“主观臆测”;这时,不妨对解读结果施以逆向验证,缘着文章脉络顺藤摸瓜,不难做出更为客观、符合逻辑及文章思路的正确判断。

3 结语

相关性始终都是一条引导我们走出难句迷津的可靠之路。相关性对于理解与认知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正向推理中对于表层信息和宏观信息的合理判断,还体现在逆向推理过程中对于认知结果的检验和修正。然而,语用推理具有高度的或然性,推理结论的合理性也是程度有别,因此,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在新的证据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7],直到得出满足关联期待的解读。就是说,理解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推理提供必要的“新证据”而付出的努力。其次,合理的推理还有赖于个体语言知识的大量积累以降低推理的难度增加其合理成分;试想,如果将life as we know it和for starters之类具有固定意义和语用功能的结构作为词块整体学习与记忆,在文中理解和认知时便不成其为难点,不仅使主观臆断得以避免,还可以为突破其他瓶颈与障碍提供依据。此外,研究生英语教学仍须强调学生语法分析能力及语言认知能力的培养, 以提升其语言逻辑推理及难句理解认知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难句逆向语篇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标记法”解析长难句
引导学生分析长难句的几个措施
逆向而行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英语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长难句是怎么来的?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