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福建省综合性大学为例
2020-02-25杨明玉
杨明玉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增设音乐专业的高校数量有所增加,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当前设有音乐专业的各高校或多或少出现教师编制受限、师资力量补充不及时、琴房设备不够等诸多软硬件问题。师生比失调使得当前高校声乐教师的工作量过大,传统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愈难适应当前需求。不仅如此,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中,大学生的观念转变速度之快,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也呼吁着高校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同时,2020 年5 月刚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将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软任务’将成为‘硬指标’”,愈发彰显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如何改进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使有限的师资力量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中小学音乐师资及声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时俱进发展高等声乐教学改革,值得探究。本文从实践层面上提出声乐的合作教学模式,希望能更好提高声乐学习效率与声乐教学质量。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优势与局限
(一)教学方式多“单对单”
通过对福建省十几所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普修与主修阶段的教学方式调查分析,发现共同点有:(1)周课时量安排为每生一周一次声乐课;(2)各院校多采用单声部歌曲(即独唱作品)教学为主;(3)在无特殊原因情况下,学生通常跟随着同一位声乐教师学习。不同点:(1)每所学校的声乐教学方式不同,在普修阶段,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采用的是一对一[1]方式,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采用的是一对二方式,莆田学院、闽江学院蔡继昆音乐学院采用的是一对三方式,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三明学院、宁德师范学院采用的是一对四或一对五方式,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采用一对六方式,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则采用大班授课模式。(2)各学院的声乐主修生普遍采用一对一方式。其中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入学即确定主修方向,其他的学校学生经过一年或者两年声乐课学习后都需要通过主修考试筛选,择优录取。受师资队伍的局限,福州大学、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和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考上声乐主修后采用一对二方式。
教学方式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对于学生而言,通常情况是课时长短的不同,是一节课的单位时间内的不同分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单对单”,即一位教师面向一位学生进行授课,或者练声时统一练习后分开授课。歌曲教学时,由于每位学生的声音条件不同、问题不同,通常也更多是“单对单”地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教师掌控进度,利于因材施教、逐字逐句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发声与咬字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扎实基本功,并把发声练习运用到歌唱中。在过去学生数量不多,师生比宽裕的情况下,一对一、一对二较为普遍,教师比较容易达成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获得的指导也较充分,教学效果显著。然而近些年来,学生数量激增、教师数量却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一对三、四、五、六的方式愈发普遍。单位时间内人数的增多,意味着单个学生所获得的指导时长相对缩短了,因此学生普遍反馈“吃不饱”,歌唱方法的掌握、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不易深入。
(二)教学内容多单声部歌曲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多为单声部歌曲(即独唱作品),其优点是可根据不同个体的声音条件、性格喜好、音域音区、乐感素质、接受能力等特点选择合适学生个体风格的歌曲,构建歌唱能力,探索不同个体的声音特性,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培养。比如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结合发声练习布置简单的歌曲,循序渐进提升歌唱能力,对声音条件好、悟性较高的同学,可以布置不同风格与类型的中外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挖掘他们更大的歌唱潜力。然而仅仅围绕着以单声部独唱歌曲内容为主体的声乐教学模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过于单一、单调,会限制学生歌唱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为主体,培养优秀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并不是以培养歌唱家、专业性歌唱人才为主体。对于孩子而言,优美的歌声的确有着第一吸引力,而中小学音乐课堂是集体课形式,要求音乐教师不仅仅唱得好,还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美好,获得情操的陶冶。因此,音乐教师是否能运用不同声部组合方式创新课堂教学能力就显现出重要性。有网红效应的厦门六中合唱团[2]正是由于注重多样性的声部组合训练,不但有效提升了中学生歌唱学习的兴趣,而且成绩卓越,在省内形成里较高影响力,多次参加央视的活动,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学习方式多“模仿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声乐课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然习惯通过模仿教师的发声方法与演唱表演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是由于师生之间歌唱能力的不对等,容易形成学生简单模仿教师的“模仿式”学习。另一方面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歌唱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心理位置,歌唱热情与学习主动性不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导也容易流于主观、单向,不利于系统、完整的声乐能力的建构。任何学习都不应当闭门造车,每位教师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也不可或缺地存在着各自的知识盲点和局限性。当教师的演唱示范不够规范与到位、或学生的声音条件与教师歌唱方法不匹配时,也会造成一些声音条件优秀学生难以更进一步提高。又或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时,遇到个别歌唱问题较多且较难解决的学生时,有效帮助不够,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上难以有新的突破。
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局限性。在高信息量、多元化的现代网络环境中,呼唤交互性更强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声乐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分类,例如: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范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引言中说到的“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3]“合作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研究和应用中有较多成果。同属于技能型科目的声乐教学,当前的教学研究中还鲜有“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针对在大学教学中实现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学的问题,约汉逊等人(Johnson et al,1998)提出了“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的过程中,在合作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有学术主题,要决定教的指导形式,要了解学生的构成、集体品质、个性差异,同时还要安排有秩序的学习活动等。[4]声乐教学是具体的歌唱技能教学,采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使音乐的形象化教学更为具体,师生的交互更为密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歌唱能力。合作教学模式,既包含着师生、生生、师师不同身份的合作,也包含着线上线下不同方式的合作,同时应包含教师主导者对教学内容方面设计的有机融合。
(一)扎实歌唱基础与多声部歌唱训练的有机融合
首先,声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进行不同的基础发声训练,帮助学生打好控制气息的歌唱基础,以及基本的音准、节奏、音色能力。其次,声乐独唱曲目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歌唱能力与歌唱技巧的重要手段,要采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曲,培养学生表达音乐的歌唱基础。最后,多声部重唱训练能促进生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歌唱要求,特别是乐理和声及视唱练耳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学会聆听另外几个声部的旋律与和声进行,在声音与演唱方法上也要与其他声部进行磨合。有的重唱歌曲要求去除个体的声音个性化,与别的声部默契融合,有的重唱则强调声音既要有个性化又能够在对比中体现和谐,例如中外歌剧中的重唱,要求根据不同人物特点,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声音特点。
多声部歌唱思维的训练能使声乐课堂的教学气氛更为活跃,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氛围,建立集体观,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声乐教育思想,学生的歌唱能力将更宽阔,音乐综合能力更强。
多声部歌唱教学也是中小学音乐课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福建省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书考试面试中,自弹自唱、边唱边指挥是每位参加应试的准教师们必考项目之一,其中初中与高中音乐教师资格面试中有较多主题是关于多声部的合唱训练,要求应试的教师能根据作品的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创设合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内容表述和呈现清楚、准确。教师对各个时期的中外合唱的知识面要广、掌握多声部合唱中人声融合度的基本训练方法,以及多声部合唱歌曲声部间的配合等。因此,多声部歌唱思维的训练适应毕业生未来就业的需求,使他们能较轻松地胜任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学校歌咏活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
(二)教师个体声乐教学能力与教研组集体力量的合作
教师间的合作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合作教学(co-teaching)是指由一名主讲人和一名或多名教学助手或合作者自愿联合工作,以互动和协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直接合作形式。[5]在声乐教学中,发挥声乐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是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或者副教授)为组长带动若干个年轻教师,形成若干个声乐教学研究小组,这些小组的教师们共同给学生们上声乐课,可以是单声部的独唱歌曲,也可以是多声部的重唱歌曲。学生数可根据曲目声部需求而定,可以是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甚至到七重唱。教师们根据需要可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在合作教学中的实际表现等情况进行相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教师们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在发挥各自教学优势的同时,可通过不同特性的有机融合,形成教学技能的互补,弥补彼此的知识盲点,在共同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在共享教学资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出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声乐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教师间的教学合作的优势在于:(1)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2)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3)营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4)建立集体观,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5)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中小学校教师就业岗位的需求。
(三)线上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合作
对于声音艺术的声乐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面对面、口传心授授课方式的优势是不可取代的,教师能实时根据学生的发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优缺点,歌唱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因此未来仍会发挥主渠道作用。但当今高科技、高信息量的网络时代,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慕课、金课、微课、快课、直播课等,人气高的抖音、喜马拉雅、人人讲、音悦艺道等平台也纷纷开展音频与视频课。例如,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老师主讲的网络课程《带你唱歌》,现在已经发行了200 多期,对国内许多年轻的歌唱演员、音乐教师的发声方法与歌曲演唱进行了指导,细腻地处理各类风格的歌曲,使上课者与听课者都很收益。再如喜马拉雅平台上龚琳娜主讲的《跟着龚琳娜学唱歌》系列的音频课程,帮助许多声乐爱好者提高一些声音技巧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与将来的就业当教师后,给学生的指导都有所帮助。
过去学生要演唱录音需要到录音棚,昂贵的录音费用让一般的学生家庭很难承受,而收音机等设备录制效果噪音大,音质不好,现在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提升,许多音乐类网络平台为学生与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便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全民K 歌、唱吧、快手、火山视频、K 米等app 平台,辅助声乐练习,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分享。通过录音,学生不但可以发现平时自己忽视到的优缺点,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达到自我改正的目的,还可根据歌曲原唱对比自己的录音,正确地认识自己与歌唱家之间的差距,找出歌唱家的特点,对比自己的优缺点,这样一遍又一遍地磨合,实现自我歌唱能力的修正、快速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学生也可把通过平台把自己演唱的录音传给教师,让教师在课后进行指导与纠正,及时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诠释歌曲风格。这样的学习,学生往往能比传统仅有的线下课形式更快速地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对声乐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主动,更加明确方向、充满自信。
2013 年,中国开启了高校慕课建设,中国各大高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以及一些网络教育平台投了极大的热情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推广,到2019 年初,我国已有12000 余门慕课上线,超过2 亿人次学习者选修慕课,规模和数量居世界第一。[6]慕课是数字时代基于关联主义的一种学习理念,其核心为信息是节点、知识是连接、理解是网络互动,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和“意义构建”,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消化和吸收,有人将其称为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7]
当前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已有17 门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声乐教学教改课程(三对“N”教学形式)》是较早建立的课程,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20 名教师共同参与下于2017 年建设与开放,2019 年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该课程中,主讲教师组成若干小组进行授课,每一组的教师组合进行循环搭配,教师们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发挥着各自的教学优势,达到了资源共享,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实现了教师合作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开放共享,又使得师师、师生的讨论意识成为可能。[8]
虽然当前的声音传输技术还很有局限,通过网络实现实时互动还有待于不断提升,然而融合信息技术的声乐教学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需求,线上线下相互弥补、相互融合,能够极大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丰富他们歌唱艺术的审美能力。
高等教育与信息化更密切地结合是今后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刚刚过去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线教育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极大凸显出来,不仅仅是音乐教学活动受到了极大限制,音乐演出活动、各种交流活动也同样受到巨大影响。然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高校、文化演出团体机构不断发动集体智慧,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各种网络技术工具展开教学,可以预见,未来高校声乐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快速成长。
三、结语
本文围绕“合作教学模式”,结合笔者自身20 年的高校声乐教学体验以及相关教学研究,大胆提出高等声乐课教学改革的设想:在单位授课时间的限制中,突破单向的教学灌输,通过互动性强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加强学生歌唱能力的多样性训练;不能单一地采用单声部歌曲的训练,而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声部音乐思维训练,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突破单一教师教学格局,调动声乐教研组集体力量,形成教学互补,提升教学效果;融合互联网技术,大力探究在线声乐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