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道德观的精神内涵、价值旨趣与实践路向

2020-02-25车梦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总书记道德建设

车梦菲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00)

道德作为人类的行为准则和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伦理基础,历经社会变革,不断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着眼于世界道德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从与时俱进的实践中汲取力量,开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德建设的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分析习近平新时代道德观的精神内涵、价值旨趣、实践路向,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何为德:明确道德建设的精神内涵

“何为德”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明确的第一要义。习近平道德观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何为德”的问题。

(一)德之关键主体——领导干部、青年学生、道德模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有德则安,循德则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1]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领导干部是中国共产党永续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的引领者,“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全社会道德风尚”。[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引领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牢不可摧的主体力量。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领导干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才能坚持权为民所用,心怀人民之情,心系人民之需,用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模范行为引领群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时期,领导干部发挥主体引领作用,要心中牢记有党、有责、有戒,为民、务实、清廉,要有大德、公德和私德。

青年学生要主动引领。青年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力量,其自身道德情操的养成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引领作用。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青年时期是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青年学生道德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新生力量。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发挥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对青年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广大青年需要具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不断提升个人的高尚品格。”[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即是道德实践过程,青年学生应在具体道德实践中掌握道德知识,确定正确的道德认知,认同道德观念,塑造坚定的道德信念,践行道德理念,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道德模范要率先垂范。道德模范以其自身有形的正能量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舍身救人、见义勇为的徐前凯,诚实守信、坚定为民的郭建华,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蓝连青……以上道德楷模树立起新时代的道德标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6]道德模范率先垂范,发挥道德建设主体作用,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为公民道德素养提供指引方向。要坚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活动,激励人们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道德品格,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道德支撑。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靠领导干部、又要靠青年学生和道德模范,充分发挥三者主体合力作用,极大增强和提升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力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纵深发展。

(二)德之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道德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7]国家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个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内涵具体落实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三者相互促进,有机交融,对促进国家安定和谐、社会有序治理、个人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中华儿女奋力前进、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无不体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8]爱国主义是最大的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新时期我们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领方向。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道德的崇高追求。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9]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首先树立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大德,弘扬爱国为民、爱岗敬业的民族精神。其次要明确以文明、和谐、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营造与人为善、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最后要明晰以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私德,形成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大德”,在爱国主义这一永恒主题指引下,从整体层面规定了国家的具体价值目标,社会的具体价值准则,个人的具体价值规范,三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从个人层面明确了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的价值指向,三者相互辉映,相辅相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要求逐步具体化、个体化、实践化,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德之重点任务——“四德”建设

习近平道德观围绕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承担的不同责任,全面概括了社会、职场、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行为规范与道德要求。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具体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价值遵循。新时期,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引领时代发展的主力军,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是个人成才成长的前提。他积极倡导法治建设与社会公德建设相联系,用法治支撑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二)区域合作机制缺乏。渝黔边界地区合作缺乏省级层面的议事和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水利、产业等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协调和指引。重大项目建设机制、跨区域重点领域互通的规范机制、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及区域内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处理职场关系的行为准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提高人们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人们职业责任感,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物质保障与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现实道德实际,对领导干部、教师队伍、新闻工作者等社会各界群体提出系列职业道德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广大教师要做“四有”教师,加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德立身;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10]

家庭美德是个人与家庭成员相处时遵循的道德要求。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个体道德最初成型的摇篮。家庭美德不仅维系着家庭内部的和谐、幸福、美满,亦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桥梁,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另一重要环节,是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和睦,家教有道,尤其重视领导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他指出:“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11]鼓励以优良家风助推党风政风,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家庭根基。

个人品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的德性要求,崇德修身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个人在社会、职场、家庭良好道德氛围的熏陶下,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确定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塑造坚定的道德意志,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四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充分反映了新时代社会、职场、家庭、个人领域的基本规范,构成习近平道德观的重要环节,对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直接的实践引导作用。

二、为何德:强调道德建设的价值旨趣

习近平总书记从现实需要出发,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阐明了道德建设对党和国家、人民的重要价值,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何德”的问题。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纲要》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社会各界合力加强道德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马克思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形与无形、物质与非物质的智慧与结晶,两者发挥同等作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既要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求,又要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容。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极大作用。因此,要全面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形成良好道德文明风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根据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建设性成就,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对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非凡。习近平道德观提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德法并举,对国家治理工作提供了实践参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2]德治与法治唇齿相依,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逐步改善,才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中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建设,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领导干部要“多读书,修政德”[13],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

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凸显,例如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部分领导干部将个人得失成为道德评价的唯一标准,严重影响了党内政治生活。针对现实挑战,党中央加大惩治查处力度加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除了外部制约,领导干部的内在道德修养也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14]领导干部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才能在政治生活中坚定清醒,积极严肃地开展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内政治生活。

2.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部环境,与自然生态处于同一重要地位。在谈及如何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时,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15]近几年,过去为人们所赞扬的领导干部“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格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质疑,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现象崭露头角。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则无从谈起。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讲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16]面对党内复杂的道德问题,必须要从政治生态的高度引导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此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环境,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三)实现个人幸福的内在需要

“道德源于人们的生活,关注人们的生活,目的是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而一种好的生活,必然包括德行与幸福两个方面。”[17]习近平道德观为实现个人幸福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

1.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18]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民寻找美好生活的途径,提升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精神需求成为关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此外,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9]实现这一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人们在具体道德实践中形成爱国爱民、敬业尽责、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道德建设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精神生活,在良好社会道德环境中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2.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谈到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由此可见,道德之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不仅要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个人全面发展需要道德支撑,正如《纲要》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1]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美好期待,指出通过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障各行各业有序协调发展;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进而实现人民幸福,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如何德:指明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从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导向、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向”,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德”的问题。

(一)教育引导:强化学校道德教化之责

《纲要》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22]学校承载着实施道德建设的重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遵循,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自身道德教化之责。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3]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学校的具体要求。第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青年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主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其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16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4]可见,加强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保障。

第二,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思想的传播者,是育人育德的先锋队。教师的“师德”是其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学生的道德修养直接承与教师。为此,习近平要求:“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25]只有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由此,习近平强调学校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最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6]除此之外,师德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文化熏陶: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27]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推陈出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28]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与延续,使得反应经济关系的道德也必有一定的继承性,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要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9]因此,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弘扬精华,除弃糟粕,充分挖掘文化经典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理念,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综合”与“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传统道德文化,择各家之精华,凝练成符合新时代道德建设需要的道德体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态度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赋予时代意义,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舆论导向:发挥舆论引领宣传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道德的‘风向标’。”[30]可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新时期道德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向标,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重要推力。

其一,发挥文艺作品及互联网德润民心的作用。文艺作品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途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创造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激励人们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正确的道德行为。党和国家要通过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一系列道德规范在各种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中被诠释、被表达、被传扬,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选择,养成尊道德、守道德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壮大网上公益力量,加强和引导网上实践,形成全民投身互联网公益的生动局面。拓宽“互联网+”公益模式,开展多种网上公益、慈善活动,为人们随时、随地参与公益活动提供有效途径,形成明德修身、服务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其二,发挥舆论宣传及监管部门引领道德建设的作用。一方面,面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严峻环境,宣传部门要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创新道德引领方式,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扩大宣传工作影响力,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稳步发展。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广大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塑造坚定的道德意志,以自身正确的道德认知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积极的社会主义道德宣传工作。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增强阵地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阵地”思想,加大网络监控力度,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通过舆论监督,积极曝光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行为,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制度保障:创新道德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制度建设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与法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德法并举,以德兴国。

第一,创新道德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道德。首先,要加强道德建设的管理机制。各级领导干部、企业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承担相应的道德管理责任,同时制定道德建设的规划、方案和具体步骤,进行有效决策,保证道德建设的顺利继续。其次,加强道德建设的教育机制。高校发挥科研队伍优势,加强道德理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将以往道德教育经验同实际道德要求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以此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最后,坚持公共政策的道德价值取向。各项公共政策制度在制定到实施过程中,要符合人们的道德要求与期待,对涉及重大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度,要坚持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实现政策目标与道德导向的有机统一。

第二,坚持德法并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民心。一方面,发挥道德对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逐步改善,才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违法犯罪不断减少。要将道德导向贯穿到法治建设全过程,法治建设各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的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勤劳勇敢等良好道德品质赋予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要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规范作用。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开体现道德风尚的司法案件,以法治力量维护道德;坚持全民守法、普法、学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引导人们形成良好法治观念,增强道德底线。

猜你喜欢

总书记道德建设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