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能与路径

2020-02-25杨晓莹黄郑亮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人工智能智能

杨晓莹 黄郑亮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20062)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文件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愿景,并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教育现代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文件指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从而建设智能化校园,协调构建综合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1]为人工智能运用于教育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那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校现代化何以成为可能、以何种路径达成、人工智能发展走向何处?

一、技术的“流变”与“革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时代的到来,使人类从梦想中醒来,无限接近期望中的未来世界。历史上,技术进步不断地推动人类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时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电气时代”,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信息时代”,技术的维度逐渐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人类历史也相继进入了新的时代。今天,新的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展开,其表现在于整合了历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本轮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时代”。

1950 年,英国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发出了著名的“图灵之问”,即“机器能否独立思考?”[2]这一具有划时代的科学疑问,开启了人类长达半个世纪的人工智能探索道路。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场景的空前扩展,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对人类的思考、行为、生活等方式进行着高强度的模拟,曾经科幻世界中的人机对战、人机协同、自主操控等场景正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付诸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在于以“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研究为基础,“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节点相互联结而构成的运算模型,从信息处理角度对人脑神经元网络进行抽象模拟,进而转为数据之间的运算,这就使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脑进行识别、记忆、分析、建模等相关工作。[3]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机器对人类智能的高度模仿,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自主行动等一系列仿人类活动,从而构成机器的智能化运行。而“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性突破,源于“算力”和“算法”技术的双重提升。算力是指设备和机器的计算能力,由硬件配置的性能决定,其组成部分包括半导体、存储器、电路板,以及云服务器等,随着设备硬件的更新换代,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逐渐满足计算机在深度学习、重复训练、云计算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算法则是指机器能够独立产生一套解决问题的指令和系统机制,其核心要义在于对数据的获取,需要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挖取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供计算机的分类、存储和学习,并在数据的基础上完成自我决策,实现机器学习的智能行为。总体来看,只有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数据的挖掘能力,才能够建立“人工神经网络”,进而推动“机器学习”,实现人工智能的整体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面,根据“机器学习”能力划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被称为“弱人工智能”,其目标是实现机器的“像人一样思考”,指的是只能完成某一项特定任务或者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人工智能。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于计算阶段,即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够独立产生一套解决指令,但是却不具备自我意识,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流阶段。第二个阶段称为“强人工智能”,指拥有思维意识的智能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行动”,具备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机器被认为有知觉,有自我意识。[4]强人工智能阶段,机器将超越单纯的计算阶段,向感知智能方向发展,即机器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对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捕捉和分析,并在处理后根据要求做出合乎理性的应答与反应,[5]从目前来看,强人工智能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现实。最后一个阶段称为“超人工智能”,这是机器超越人类智力的阶段,其思考速度和自我改进速度将远远超过人类,人类作为生物的生理限制将不及机器智能。超人工智能目前还仅停留在研究构想阶段,可以肯定,未来超人工智能出现,将会对人类生存意义产生本质上的颠覆。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虽只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动力之一,但其影响范畴早已超出单纯技术领域。人工智能的社会效应仍在广泛地讨论中。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无法摆脱人类“生产工具”的属性,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辅助条件。人工智能的出现,则直接改变了工具的属性,将作为创造性的伙伴直接参与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并表现出与人类理性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思考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与技术的深层次联系,[6]为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社会化的属性。政治上,人工智能将会作为政治权力来源之一,也是改变传统安全格局的一大变量,各政治力量将围绕人工智能形成新的权力博弈与合作,重塑未来的政治话语权;[7]经济上,人工智能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全球价值链模式,形成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导等级型企业”[8]这一新型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同时,各经济体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源头的竞争,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在社会治理层面,新技术的出现必将引起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一系列变革,这就需要社会层面对治理体系进行一系列更新,以促进社会治理与生产力提升相协调发展。为此,有关人工智能的标准体系、道德体系、法律体系建设,近年来逐渐被政界、学界,以及社会团体所重视。总体来看,集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工智能,注定肩负着新技术变革与社会效应的综合使命。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被时代赋予新诠释。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如何完美融合,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大方向。2017 年,我国政府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提出要把中国教育事业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力,不仅在人工智能的研发端打造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体系,而且要在人工智能的应用端开展广泛的智能化教育。[9]随后,教育部在2018 年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工程,要“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10]因此,人工智能将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赋能”动力之一,也推动教育现代化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二、教育的“破”与“立”: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能

学校的现代化可以包含学校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现代化,从硬件上来讲,学校现代化主要是指对于学校的物质条件,如教学设备、学生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方面的一个提供与更新,紧跟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供应充足与良好的客观条件,帮助学校系统中的人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从软件上来讲,学校现代化主要是针对于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他们体制与方式的变革。总归而言,学校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的现代化。那么,作为新兴技术的人工智能完美结合了学校软件与硬件方面的现代化,既提升了当前已有的计算机设备的性能,又改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与途径等,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一)环境的改造者:打破封闭式格局,创造虚实并存的学习环境

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多以“秧田式”座位排列式展开教学与学习,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身高以及基本情况等多因素,将学生以横成行、以纵成列的方式安排座位,位置固定,方式僵化,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与互动,不利于课堂交流。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探讨如何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合理的学习空间,以及改变这种物理学习空间的探索与实践,如“马蹄式”与“会议式”座位编排。但是仅仅局限在改变座位编排结构与方式,聚焦于学校物理空间转变。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不应仅停留于物理空间打造,也应集中在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拓方面,人工智能为学习者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人工智能营造出一种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在以教室为主的物理空间进行教学与学习,亦可以通过运用人工技能技术所提供的一切便利,打破封闭式格局,在虚拟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吸收了认知科学相关原理,利用大数据计算和预测,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空间提供相对有针对性的服务。这种人工智能技术下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已经超越了将学习过程简单理解为符号在脑中的“输入—输出”过程,关注到了精准化的知识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的发展空间。[11]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还能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帮助学习者通过一定感知设备,体验到具体学习场景,增强学习者知识获得的体验感。对学生,这种学习空间可能只是通过媒体了解过,而没有真实体验过。[1]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技术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前所未有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感包括:临场视觉、虚拟实践、动态记忆、培养创造力等。[12]之前,学生们更多通过书本以及教学课件视频等途径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如今,通过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可获得更多的体验。人工智能通过模拟这些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可感知面以及可操控面也相应增加,实现真正意义的“体悟学习”。

(二)教学的辅助者:分担部分教学工作,教学过程数据化、精细化

新一代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育机器人可以直接服务于中小学学生学习,灵活地启用学习资源,同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起到对深度个性化智慧学习的支持效果。[13]汪时冲等人提出了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双师课堂”的模式,“双师课堂”是指人工智能教师与人类教师共同协作,教育机器人在课堂教学中承担一部分的工作,由教育机器人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为教师减轻一些由重复性工作所带来的负担,使教师更加专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其核心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机器人也可运用到早教以及学前教育研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陪伴与引导孩子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而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较为领先的地区之一,欧洲也在注重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巨大影响作用,欧盟委员会曾提出:“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有一些明显的机会,例如各种形式的学生评估和个性化的辅导系统。这些系统使用基于知识的体系结构,其中域模型(Domain model)描述的是学习领域,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描述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的当前状态。专家系统或教学模型(Pedagogical model)通过适应和交互式用户界面管理向学生介绍学习材料。由于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也可以在其环境中被详细监控,智能辅导环境也成为学习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14]

人工智能环境学习过程中,教育机器人为教师提供各种资源,对教师教学作出评判与评价提供具有支持性信息,教师根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提供的讯息及时调整教学。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分担部分教学任务与工作,主要体现在分析数据化、活动精细化等方面。上课伊始,教师要提前准备学习内容,对基本学情有大致了解。为此,教师可向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发送应用请求,相应地,智能机器人响应其请求并按要求完成。教材分析方面,教育机器人会根据已有数据进行专业分析,根据不同知识点,利用知识图谱技术以及数据分析中聚类等技术,为教师提供班级整体学习报告。教师可根据机器人所反馈与提供的报告,对学情有客观与全面的了解。由此,教师可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教学。此外,教育机器人能为学生灵活地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达到学习结果与相应的知识能力重点。

总体而言,教育机器人分担的教学工作涵盖了学生学习诊断、学习过程与目标达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新型“双师”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有着很强的大数据意识与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并运用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这是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常见形态。

(三)学习的调适者:及时诊断学生学习,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人工智能运用到教育领域,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典型领域包括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智能教师助理、智能学习过程支持、智能教育评价、智能教育环境。智能学习过程即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学习效率的提升与改善发挥重要作用。智能学习过程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智能诊断与推荐。这两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智能诊断指学习者在学习某知识点时,判断学习者对当前知识相关点的其他知识有没有掌握,亦或相关学习联结是否唤醒。此时,人工智能就可以通过构建领域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来进行分析与诊断,诊断出该学生具体学习状态。智能推荐是指对同样科目,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理解与学习方式,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也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速度,因此,需要个性化与有针对性的教材与课程,教育机器人可自动推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供不同需求的学生参考和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发现学生学习过程出现了错误,人工智能系统会自动地根据学生目前学习情况以及所发生的错误程度,及时有效地调节与诊断,帮助教师找到学生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与不适应。同时,具体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自动化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针对整体教学进度进行自动化的调整和优化,并且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5]人工智能运用下的学生学习是定制化的,也是个性化的。

(四)互动的促进者:加强多主体互动,重构学校教育生态

高效教学的本质是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16]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智能介入,加强了多主体之间的互动。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是人工智能的最大特征之一。简要地讲,人机交互是人与机器之间为进行某项任务所发生的信息交换过程,主要研究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关系问题,通过键盘、鼠标等一些可输入输出的外部设备以及操作系统这种相匹配的软件来实现。人工智能改变了师生互动的媒介与方式,师生交往的接受与传递信息的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人机交互技术引入课堂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移动设备带来的学习体验,把课堂外的“真实环境”(Authentic contexts)置于课堂内部,在虚拟世界中支持同伴协作,并激励学习。[17]“信息以分布式的形式存在和流动,具有个性化和类型化的信息特征。”智能系统构造了一个回环的交流沟通系统,他们之间构成了“引导—反馈”式的交互关系,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需要不断地执行与操作指令进行互动。

同时,人工智能亦重构了学校教育生态。技术介入必然导致传统教育生态平衡被打破。学校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赋权,突出与彰显了个人层面的权力,学校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改变,表达权回归以及参与权实现、监督权行使等。学校内部治理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的合法权益、表达自己根本的诉求等,同时建构了社会层面的权力关系。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学生、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学校教育生态得以重构,互动主体逐渐从单一的领导层之间的互动发展成多元主体间的互动;互动的方式也逐渐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转嫁为复杂的人与机器的互动;同时学校权力的分配也发生相应改变,权力不再集中在领导层,不同程度下放到其他教师,教师与学生多主体都可以通过使用技术媒介进一步维权。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人人表达的就成为可能;学生主动学习有了更大的可能。

三、立足当下、眺望未来: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人才培养个性化

自适应学习是通过对学生每阶段能力测评,对学习者学习进行监控,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给出精准的学习路径的一种学习方式。[18]因此,突出学生学习个性与差异并为他们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是自适应学习的特征。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传授学生教育资源存在千篇一律问题,很多学生优势难以发挥,劣势很难避免。为解决这种主流系统推送的教育资源千篇一律问题,2001 年Brusilovsky 和德国的Weber 提出了一个智能可交互的网络教学系统ELM-ART,[19]它支撑LISP 的编程语言学习,以用户自适应和可交互教科书形成提供所有的在线学习资源,可以提供个性化知识导航、课程序列化、学生解答的个性分析、基于实例的问题求解等功能,在德国特里尔大学教学活动中获得不错的效果,[20]为学生个性化制定化学习带来福音。

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应用通过分析学习者情感状态、性格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与能力,为其呈现最佳学习路径、推荐路径列表以及呈现出知识点链标记等途径,让学习者对自身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进度有充分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方式,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进行中,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学校将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理念与能力、具有个性化并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策略支持与服务,提供感兴趣的、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特征,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地去培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参照与沉浸在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中时,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优势特长逐渐凸显与放大。

(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培养未来AI 教师

通过文献聚类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主要集中在交流平台、关键技术、智能教育环境、教学实施路径以及智能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在智能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主要在未来智能教学系统。未来智能教学系统将基于大数据智能与跨媒体智能协同,支撑精准的学情判断和科学的学习路径推荐,教育中人工智能将走向人机协同的增强智能。[21]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教育领域变革,将对教师角色和工作产生影响。但是,计算机技术与媒介运用只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无法也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教师不能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要做教学的主人。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已经远离了流行的教育话语体系。[2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涵,其实就是教师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用之辅助自己的教学或直接用之教学,以求超越传统教学的效果。[22]

教师要有驾驭与操作智能教学系统的能力,能够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开展针对性以及个性化教学,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与革新,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师要求愈来愈高。未来优秀的教师将是懂得“AI”技术方法和擅长使用人工智能产品的教师,课堂将从传统的单一课堂向“双师课堂”转变,教学过程中,智能导师与“AI”导师相互配合,协调完成教学目标。而培养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教师是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的要求,也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现代化的路径与要求。相应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培训等都要作出改变与跟进。

(三)具有人机交互特征的深度学习建构别样互动环境,打造智慧校园

从字面上讲,人机交互是指为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人类整体定性能力,将计算机和人类结合起来的方法。[23]而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的表征学习方法,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系统进行深度的分析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系统自我分析、自我学习的过程。而人工智能下的深度学习是根据人们编写的程序与指令去执行相关程序与动作,去完成一定的表征学习的过程。深度学习需要人类提供源头指令,一些功能都是人所赋予的,是人脑的延伸与拓展,在重现人脑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升华学习技能与方式。学习系统执行命令前,教师将要执行的学习指令与操作输入到机器或系统中,然后系统根据输入指令基于对人类数据的深入分析,形成算法,最终完成自我建模与自我决策。

尽管深入学习是机器自我学习与分析过程,但是在数据获取与分析源头等方面都体现出人际互动的特征。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加强了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明确地反映出学校现代化变革中主体互动的重要地位,重新构造了学校生态环境,打造互动的智慧校园。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较为智能化的互动环境。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实现师生对学校教学、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满足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管理的可视化、精细化要求,并且随着机器自主学习的发展,可以自动完成教学趋势分析,校园管理分析,自主提出参考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达到智慧校园的目的。[24]

四、审视问题、走向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运用的未来前景

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已经取得了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还停留于弱人工智能阶段,通用性人工智能尚待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还不够成熟,应认识到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5]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教育融合等方面,还有一些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升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增强与人的情感共情性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目前还存在效率低、通用性差和不可解释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虽然涌现一批成功案例,但远未达到“广泛可用”和“好用”的状态,因此,亟待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技术瓶颈。[26]人工智能教育基础应用涉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学、管、评、测”等多个环节,也涉及学校文化与环境建设方面。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也要不断探索,提升关键性技术满足直接服务学校现代化需求的程度。

目前,在培养机器的情感、培养与人的共情性方面人工智能存在短板,基于大数据技术依然冷冷冰冰,系统在执行命令、操作学习动作时,缺少像人类一样与人的情感交流,疏离了人的情感。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去思考、去学习,但是却不能够像人类一样有自然情感生活和交流,当前人工智能暂时还没有完整与成熟的技术去支撑。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情感参与的,作为服务性产品的教育人工智能应了解当前的教育需求,寻找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契合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比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教育情感类机器人的研发,将人类情感赋予智能机器,使其能够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实现人机共情,让机器变得更有“温度”。[27]

(二)关注伦理问题,保护隐私不受侵犯

目前,人工智能在伦理方面,保护人的基本信息等方面的专业性以及科学性遭受许多质疑。比如浙江金华某小学引进一款能够检测学生注意力的“头环”,引发了社会争议。[26]其实,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比如有学校通过摄像头即时捕捉、分析同学的表情来判断学生学习状态,几乎受到一边倒的批判。[26]例如,系统需要获取与捕捉学生课堂表现,如脸部表情、动作以及学习时大脑活动轨迹才能分析,进行自适应学习指导。系统在提取与分析学生与教师的真实数据时,很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造成教师学生基本信息泄漏。

诚然,技术是冷冰冰的,也不涉价值。一旦与人相连,就产生复杂的伦理问题。尼尔·波斯曼根据技术对人类世界影响,将文化分为了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确实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让人们失去应有的文化信仰,迷失自我,迷信技术可带来一切。但人离不开与大自然的联系,技术无法将我们与自然割裂。因此,不应忽略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鉴于此,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备受关注。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发布了成果文件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简称“北京共识”),指出“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伦理问题,尽快制定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框架,要恰当使用教育数据、教师学习者的个人数据,以保护学生和教师的隐私和个人数据安全”。2019 年,欧盟提出发展“可信赖人工智能”倡议,发布了人工智能道德准则,认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需满足7 个条件。如果人工智能关于人的伦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我们不尽快制定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框架,那么,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将受到限制与阻碍。①

注释:

①European Commission.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EB/OL].[2019-04-08.].https://ec.europa.eu/futurium/en/ai-allianceconsultation,AIHLEG_E thicsGuidelinesforTrustworthyAI-ENpdf.

猜你喜欢

现代化人工智能智能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