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量义

2020-02-25李雅倩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词杜诗动量

芜 崧,李雅倩

(长江大学 语言研究所,湖北 荆州 434023)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杜甫诗歌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语即叠音词(字)[1-2]、数字[3]、口语词[4]]和修辞[5]两方面,尚未发现专门研究量范畴的成果,本文拟探究这个问题。

一、杜甫诗歌中量的种类

(一)物量

物量是计算事物数量的量范畴[6]30。杜甫诗歌中,常用数词表示物量,特别是有崇尚 “百” “千” “万” 等大数的审美趋向[3],体现了鲜明的风采。如下例中的 “百万” “三十万” ,量值上均表示多量或大量,它们形容的皆为士兵或军队。

(1)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遣怀》)

(2)肉食(高官厚禄之人掌控的军队多达)三十万,猎射起黄埃。(《昔游》)

在唐代,由于个体量词不发达, “数词+名词” 成为常见的物量表示形式,如杜诗中的 “一城” “两朝” “三男” “双耳” “四蹄” “五马” “千峰” “万国” 等。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4)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

以上都是用数词表达的 “确量” ,如果用两个数词连用或数词后跟 “余” 则表示 “约量” 或 “模糊量” ,比如杜诗中的 “二三豪俊” “两三人” 是模糊的小量, “(小城)万丈余” 则是模糊的大量。不过,表大额的数词也可能是表示模糊量,姑且称为 “准确量” ,比如 “千峰” “万国” 。王力先生判断: “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7]275。 “天然单位词” 就是专用量词,如 “个” “行” “种” “间” “颗” “片” “亩” 。在唐代,量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已十分普遍,比如,杜诗中的 “一樽酒” “两个黄鹂” “一行白鹭” “千株菊” “四十万匹马” “千种恨” 。仅举一个实例:

(5)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有的物量表现为数量特别大,谓之 “极量” ,如 “(射策君门期)第一” , “(独任朔方)无限功” ,又如 “广厦千万间” 和 “无数春笋” :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三绝句》)

杜诗中,除了专用量词,还有借名量词(借名词表量),如 “(五)车(书)” “杯” “匹” “首” ;也有借动量词(借动词表量),如 “(古柏)霜皮溜雨四十围” 之 “围” ;又如 “簇” 本指聚集、丛凑,如 “簇生” “花团锦簇” ,如下面的 “一簇” 借来作量词:

(8)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

在大物量中有一种量表现为事物占据或填充了一个 “容器” ,没有剩余的空间了,此谓 “满量”[8],例如 “尽华发” 描写满头全是白发;又如 “无数春笋满林生” “多士盈朝廷” “石榞遍天下” 。

在小物量中有一种 “零量”[8],如 “无钱何处赊” 。

此外,杜诗还描写了两个物量的相等,如 “家书抵万金” ,体现了 “家书” 的主观大量。

(二)空间量

线性空间量包括事物的长度、高度、深度、厚度、宽度等方面,它们都离不开度量衡单位词,其中有高度量,如 “九尺” “万仞” “万丈” ,实例如:

(9)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

以上数词是确量,有时没有数词,是模糊量,如 “高入云” :

(10)左绵公馆清江镇,海棕一株高入云。(《海棕行》)

有的表示深度,如 “深四五尺” :

(11)秋水才深四五尺,夜航恰受两三人。(《南邻》)

有的表示地面的长度或距离,短距离如 “荣枯咫尺异” “相去四五里” ;长距离如 “(羁游)万里” “(腊日常年暖尚)遥” 。

有的表示面积量,如 “与致溪边十亩阴” “东屯稻畦一百顷” “尺土(小块土地)负百夫” 。

有的表示宽度,如 “宽” “窄” ( “如觉天地窄” ):

(12)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别常征君》)

有的表示模糊距离的远、近,如 “盘飨市远无兼味” “地近慰旅愁” 。

有的表示厚度量,如 “(天寒翠袖)薄” 。

有的表示体积或容积,如 “日籴太仓五升米” “拨弃潭州百斛酒” 。

有时同时表示两种属性,比如上举 “小径” 描写又窄又短的路;还有 “被褐短窄(鬓如丝)” “寒衣宽总长” 。

此外,杜诗还描写了两种空间量相等,但不是所有等量都是数学意义的等值(如2=5-3),而是被 “隐喻” 了的等值。比如 “澄江平少岸” ,写的是江水上涨,高与岸齐平,二者高度等值,这是客观空间量。

有的是主观空间量,如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描写的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自己远离家乡的距离仿佛与云的距离同样遥远,自己远在异乡的孤单与一轮孤月一样; “忧端齐终南” 是说诗人的忧愤与终南山等高。

身份地位、名气的高低等属于抽象的空间量,比如 “李杜齐名” 说的是二诗人的地位、名气等高,而 “秦兵……被驱不异犬与鸡” ,是说秦兵的地位如同鸡犬。

(三)时间量

时间总是与人的动作行为发生联系的。杜诗常常用 “数词+时间名词” 来表示行为的时间量—— “X 秋(古)” “X 岁(年)” “X 天” “X 旬” (十天为 “旬” ,如 “两旬不甲坼” ),如 “千秋万岁” “千古” “百年” “五六年” “三夜” “一日” 。又如 “三年” “半天” :

(13)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14)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石柜阁》)

表示模糊的时间小量(含 “瞬时” )通常用时间名词、形容词或副词,如 “(只残邺城)不日(不久)(得)” “(苦夜)短” “尚(思慕)” “欻(见麒麟)” 。

形容词 “长” “久” ( “卧久尘及屦” )则表示行为持续的模糊时间大量。

也有用两个时点组成的时间跨度表示时量(时段)的,如 “自卯将及酉” ;又如从 “十五(岁)” 至 “四十(岁)” :

(15)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兵车行》)

(四)动量

动量也称为 “动作量” 或 “行为量” 。朱德熙先生说: “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叫作时量,后者叫作动量”[9]66。前者见 “时间量” ,这里只论后者。

“回” “次” “遍” 等动量词在唐代使用得还不普遍,因此,杜甫诗歌通常用 “数词+动词” 来表示动作行为反复的次数,例如上举的 “三顾” 义谓三次拜访( “三” 也可理解为多次);又如 “一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 “一系” “两开” “三持节” :

(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7)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诸将五首》)

有时 “一” 表示大动量,如 “一览众山小” 之 “一览” 犹言尽览、全览。

此外, “频率副词+动词” 也是杜诗表达动量的常见形式。 “频” “屡” “常” “数” (shuò) “屡” 均表示 “多次” ; “重” “又” “再” 表示 “再次” ,暗示此前至少发生过一次。如 “又逢君” “(惆怅难)再述” “屡迁移” “频梦君” ,如:

(18)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

(1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王力指出行为单位词比事物单位词的出现要晚很多,认为 “唐代以后,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如 “回” “次” 等,逐渐出现了”[7]285。 “行为单位词” 就是动量词,如杜诗中的 “回” “遍” ,相当于 “次” ,如 “千回” “百遍” :

(20)庭前八月梨栆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21)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也有用数词 “数” (多)或 “几” 与动量词 “回” 组合表示模糊大小量的,如 “(人间能得)几回(闻)” “数回(细写愁仍破)” 。

(五)程度量

吕叔湘先生认为 “程度的差别也就是数量的差别,只要有测量的标准,程度也可以用精确的数量来表示的,例如温度”[10]145。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常常表示程度大量,如 “(桃花……可爱)深红(爱)浅红” ,表示 “红” 的程度深浅; “惟吾最爱清狂客” 之 “最爱” ,表示 “爱” 的程度高;又如下例的 “甚愧” “甚知” :

(22)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奉赠韦左丞丈》)

也有单个形容词表示程度量的,如 “漫卷诗书喜欲狂” 之 “狂” ,表示 “喜” 的程度高。

此外,也有动作的程度量,如上文举到的 “大庇天下寒士” 。

杜诗常常借描写其他量来描写程度量。其中,有借物量表达程度量的,如 “千村万落(生荆杞)” ,说明村庄和田园荒废、凋敝的程度之高; “(金鞭折断)九马死” 暴露了玄宗逃跑时的极度慌张和恐惧的心理; “(李白)一斗(酒)诗百篇” 说明李白创作能力之强。

有借物量和时间量来描写程度量的,比如 “四万义军同日死” 表明短时间内死的人多,揭示了战争残酷的程度极高。又如:

(23)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上例词面意思是说创作的效率低,而实际表现出画家王宰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严谨。

也有借时间量和动量(频率)说明程度量的:

(24)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玉腕骝》)

表明胡虏的军事素质极差、作战能力极弱。此外,也有借空间量表达程度量的,比如 “(狂风挽断)最长条” 说明风 “狂” 的程度之高。

二、杜诗中量的特点

(一)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量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量, “主观量” 则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带有人的感受、态度或评价。诗歌是主观性较强的语言形式,杜甫诗歌表达量义常常带有主观性,是一大特色。杜诗常常借助一些副词或夸张手法表达主观量。比如五十年时间是漫长的,可是在诗句 “五十年间似反掌” 中,却是短暂的,这是主观时间小量; “万古(用一夫)” 则是主观时间大量。 “才” “只” “仅” 等副词常常表达主观小量[11]。

(25)安得突骑只五千,崒然眉骨皆尔曹。(《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26)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27)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醉歌行》)

(28)庭前八月梨栆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例(25)之 “五千” 客观上是个大物量,由于范围副词 “只” 的修饰,导致这个数量变小了。其他例中的 “仅百层” “才十六七” 都有这个特点:谓之主观小量。

主观大量如上文列举的两种空间量 “相等” 。虚说夸张总会反映主体对量的评价[6]114,(28)中的 “千回” 正是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示主观大动量的。

(二)量的 “有界” 性与 “无界” 性

沈家煊认为事物在空间上有 “有界” 和 “无界” 的对立[12]。同样,量范畴领域也有 “有界量” 和 “无界量” 之分,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对立。李宇明在讨论物量时就指出离散量和非离散量[6]38,本质上与物量的 “有界量” 和 “无界量” 意义相同。以下考察杜甫诗歌中的这两种量:

1.物量的有界与无界。比如 “花” 和 “海棠(一株高入云)” 都是有界事物,所以, “一片” “一株” 均为有界小物量:

(29)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血和愁都是无界事物,所以,下例中的 “流血成海水” 和 “穷愁” 则是无界大物量:

(3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31)流寓理岂愜,穷愁醉未醒。(《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人的才学是无界事物,因此, “才薄” ( “许与才虽薄” )是无界的小物量。

有些事物没有边界或尽头,更是无界大量,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空间大量)和 “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物量)。

2.时间量的有界与无界。时间上的 “有界” 表示时间有起点和止点, “无界” 表示时间有起点,但无止点。杜诗中的 “一日上树能千回” 之 “一日” 和 “胡虏三年入” 之 “三年” 等时量都是有界的。但 “棣萼一别永相望” 和 “明我长相忆” 中的副词 “永” 和形容词 “长” ,分别表示 “相望” 和 “相忆” 持续的时间是无止境的(在诗人看来),因此,是无界的大时量。

3.程度量的有界与无界。程度量的有界与无界体现在 “量幅” 和 “量点”[13]的分别,比如 “白” 是一个量幅,是 “无界” 的,而 “雪白” “惨白” 是量幅上的两个有界的量点。如杜诗中的三例:

(32)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赠蜀僧闾丘师兄》)

(33)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

(34)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北征》)

前两例中的 “黑” 和 “红” 各是一个量幅,是无界量,而第三例中的 “红如丹砂” 和 “黑如点漆” 则是量幅上的两个量点,是 “黑” 和 “红” 的有界程度大量。

杜诗也有把无界物当作有界物来描写的,比如 “愁” 是无界的,不可计量的,但 “(一酌解)千愁” 被视为有界物了。

(三)量的实与虚

实在量和虚夸量可简称为 “实量” 和 “虚量” ,实量是指实实在在的量,表达的量中不含虚说和夸张的因素;虚量指不真实的量,量中含有夸张的成分[6]73。如上文举到的 “两朝” “三男” “双耳” “四蹄” “五马” “三年” 都是实在量,而 “千峰” “万国” “四十万匹马” “广厦千万间” 则是虚夸的大量。参见下文的量义表达手段中的夸张。

(四)量的增加与减小

杜诗描写的量有的是静态的,如上文举到的 “海棕一株” “五车书” ;而有的量是有变化的,如 “秋风病欲疏” 描写面对飒飒秋风, “我” 觉得病情渐有好转。又如 “成王功大心转小” 。

变量分增量与减量[8]。增量通常用 “增” “更” “弥” (相当于 “越来越……” 或 “更加” )等动词或副词来表示,如 “岁云暮矣增离忧” “自笑狂夫老更狂” “南行道弥恶” 。

减量表示量的(逐渐)减少,其 “量标” 是 “减” “消” “凋” 等动词,如 “一片花飞减却春” “今年腊日冻全消” “秋色凋春草” 。

三、杜诗表达量义的手段

(一)词汇手段

杜诗表达量义的词汇手段主要是各种词类,它们可以视为量的标记—— “量标” 。

1.数量词。如上文举到的 “一樽” “三男” “双耳” “两个(黄鹂)” “一行(白鹭)” 。

2.形容词。形容词具有量性特征,用前加程度副词的词汇方式来标记[13]。形容词在杜诗中俯拾即是,其中有表空间量的: “(乾坤)大” “小(径)” “高(楼)” “修(竹)” “细(草)” “(径)微” “(袖)薄” “(烛)短” “(剑)长” ;有表物量的,如 “(俊贤)多” “众(宾)” “(叶)繁” ;有表动量的,如 “频繁” 和 “繁” ( “驱车争夺繁” );有表程度量的,如 “痛(饮)狂(歌)” ;还有表时间大量的 “久” 。

3.副词。有表达程度量的程度副词,如 “最” “甚” “太” “颇” “尤” “偏” “极” “绝 ” “痛” “何其” “微” “稍” “颇” “略” 。

有表物量的范围副词,如: “皆” “都” “俱” “尽” “只” “独” 。

有表大动量、高频率的副词,如: “屡” “数” (shuò) “频” “每” “常” “重” “再” “又” 。

有 表 时 间 小 量 的 副 词 : “ 即 ” “ 渐 ” “ 初 ” “ 忽 ” “ 欻 ” (xū,忽然)。

4.动词。动词多表大物量,如 “满” “塞” “盈” “溢” “遍” “纵横” ,以及表增量和减量的 “增” “减” ;还有带宾语的活用动词: “多(丽人)” “寡(道气)” “繁(鱼鸟)” “足(芰荷)” 。

(二)语法手段—复叠

这里的 “复叠” 包括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单音词的重叠,二者不做严格的区分。杜甫善于运用叠字,这在同时期的诗人中是比较突出的特色,明人杨慎有评价: “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工。” 杜诗的复叠形式多为 “AA” 式:

1.形容词性的复叠。有模拟声音的:丁丁、嗷嗷、辚辚、飕飕、飒飒、啾啾、潺潺、汩汩。

有形容心情的:寂寂、郁郁、怏怏、凄凄、恻侧、惨惨、悠悠、茫茫、忡忡。

有描写事物情状的:袅袅、萋萋、款款、纤纤、娟娟、兀兀、冉冉、漠漠、炯炯。

仅举一个实例:

(35)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十二月一日三首》)

形容词的复叠一般表示大量,但如果原词是表小量的,则复叠后的量降低,如 “短短” 和 “轻轻” 的量比 “短” 和 “轻” 低。

2.名词和量词的复叠。名词复叠如:家家、树树、年年、事事、日日、年年、朝朝、夜夜;量词复叠如:双双、头头、片片、枝枝、层层。它们都具有 “周遍” 意义,表示 “所有的” 或 “每一” ,体现多量或大量。仅举一个实例:

(36)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3.动词和副词的复叠。杜诗中动词复叠一般表示动量。李宇明指出动词及其短语的复叠,有 “减少动作量” 和 “加大动作量” 两种情况[6]349。例如杜诗 “行行群国遥” 之 “行行” 指不停地前行, “采采黄金花” 之 “采采” 犹言采了又采,表示动作行为次数多,频率高。又如:

(3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泛泛” 和 “飞飞” 都暗含了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

副词复叠如 “(悲风)稍稍(飞)” 意思为 “缓缓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力度较轻; “忽忽(穷愁泥杀人)” 指时间流逝飞快,表达时间小量。

(三)修辞手段

杜诗常常利用如下一些修辞手段来表达量义:

1.比喻。有比喻空间量的,如: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秋日夔府咏怀》)

有比喻主观时间小量的,如:五十年间似反掌。(《观公孙大娘》)

有比喻程度量的,如:布衾多年冷似铁。/柯如青铜根如石。/娇儿颜色白胜雪/大城铁不如(大城的坚固程度不如铁)。

有比喻大物量的,如:雨脚如麻未断绝。/诸峰罗立如儿孙。

2.夸张。杜诗描写的很多大量都带有夸张的色彩。有空间量的夸大,如 “海棕一株高入云” ;有物量的夸大:

(38)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

有动量的夸张,如上文举的 “一日上树能千回” 。

杜诗也有缩小夸张,如:

(3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

隐秘地表达花卿家的音乐稀少(小物量),仿佛仙乐。

3.背景衬托法。杜诗描写一种小物量——唯一量,通常把它置于一个大背景(一种大量)上,以后者来衬托前者,使前者显得突出,很像心理学上的 “背景——主景” 的图式,例如:

(40)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

(4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42)眼前古今意,江汉一归舟。(《怀灞上游》)

(4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

背景 “万里桥西” “天地” “江汉” “乾坤” 都是空间大量,所衬托的主景 “一草堂” “一沙鸥” “一归舟” “一腐儒” ,都是小物量——唯一量。

也有用大物量衬托小物量的:

(44)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

4.婉曲。李宇明根据量的表达方式把量范畴分为明量和暗量, “明量是用数量词语表达的量,暗量是不用数量词语而用其他方式表达的量”[6]349,如杜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中的 “两个” 是明显的物量。但有些 “量” 描写得相当隐蔽,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婉曲的手法,比如《兵车行》中借车马之声(象声词) “车辚辚,马萧萧” 来描写行军的人数之多。下面是杜诗对时间量的隐蔽描写:

(45)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江汉》)

“落日” 暗喻诗人已年老体衰,隐蔽地表达了在世的时间小量。又如:

(46)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

“与裹头” 暗示征人年龄还小; “头白” 义同于 “尽华发” ,杜诗中还常用 “白头” “白首” “斑白” “鬓如丝” 等隐蔽地表达年龄大的时间量。

(47)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日月近雕梁” 是说日月都靠近老子庙的屋顶,极言后者高大无比,隐蔽地表达了空间大量;另有不直言树木很粗,而说 “(金粟堆前)木已拱(合抱)” 。

(48)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指直不得结” 是说诗人的手指僵硬而系不上衣带,从而暗示了寒冷的程度之高。

此外,还有比拟和反复手段,比如 “随风潜入夜” 表明是小雨或细雨; “眼见客愁愁不醒” 之 “愁愁” ,表现了 “愁” 之多。

四、杜诗中表量词语的作用

表量词语指表达量义的各种词语即量标,它们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行驶三大功能:

(一)文化功能

杜诗中的数词有时表达约量(如 “三顾” “万国” ),但在简称中都是确量。简称的形式是 “数词+名词(或语素)(列举项共同的语素或概括列举项的语素)” ,蕴含了各种文化。其中最多的是地域(地理)文化,诸如: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三巴:巴都、巴东、巴西;四夷:东夷、南夷、西戎、北狄;五岭:大庾、始安、临驾、桂阳、揭阳;五原: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八水:泾、渭、灞、涝、滈、沣、滻、潏;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此外,还有:

饮食文化。八珍: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天象文化。七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

军事文化。三军:前军、中军、后军;

帝王文化。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典籍文化。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亲属文化。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上述简称,大都可以偏概全,比如 “三军” 可泛指军队; “六亲” 泛指亲属; “八珍” 可泛指美味; “九州” 泛指天下。

其他文化,杜诗中也有量范畴揭示:

吏制文化。如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中的 “青袍” ,指地位等级最低的官员(唐代吏制,八、九品官员着青色长袍)(程度小量)。

建筑文化。如 “蓬莱宫阙对南山” 之 “蓬莱宫阙” 指大明宫,诗中描写大明宫与终南山相对,可见其高大雄伟;还有 “高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空间大量)。

风俗文化。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其中 “多丽人” 的大物量反映的是,三月三上巳节皇帝在曲江池边大摆华筵宴请众群臣的场景;还有重阳节的习俗,如 “重阳独(小物量)酌杯中酒” 。

礼仪文化。如 “老病人扶再拜难” ,由动量 “再拜” 来体现。

还有服装与植物文化。比如描写空间量的 “翠袖薄” 和 “修竹”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二)语法功能

1. “量素” 的语法功能。 “量素” (表量语素)的语法功能,

一是充当主语,如 “百万攻一城” 。

二是充当谓语,如身长九尺须眉苍/高千尺。

三是充当状语,高视乾坤又可愁/三夜频梦君/千金买马鞍。

四是充当宾语,不辞万里长为客。

五是充当定语,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五株桃树亦从遮。

六是充当补语,雨声传两夜/卧久尘及屦/黛色参天二千尺。

量素是狭义的量,它及其所修饰的事物(名词、动词等)是广义的量,姑且称为 “量辞” ,如 “三男” “一战” 。量辞可充当主语(三男邺城戍/一胜何足论)、谓语(先帝侍女八千人)、宾语(左相日兴费万钱/夜航恰受两三人),等等。

2.两种量之间的语法关系。杜诗有些语句相当于紧缩复句,句中较多描写两种(广义的)量(量辞与其他词语的配合)形成因果关系。其中有时间量与其他量的因果关联,如:是 “烽火连三月” 的时间大量导致 “家书抵万金” 的高值等量;是 “三年奔走” 的时间大量导致 “空皮骨” 的空间小量。

有动量与物量的因果关系,如 “一酌解千愁” 。

有程度量与物量,也有物量(时间量)与动量的因果关联:

(49)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宾至》)

上例是说栖身的地方过于偏僻(程度大量),所以很少有人来(小物量), “我” 年老(时间大量)多病(大物量),所以需要人搀扶难以多拜(大动量)。

还有的量是某种假设条件的结果:

(5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

前两句的意思是:要拉弓就要拉最坚硬的(程度大量),要射箭就要射最长的(空间大量);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制止侵略(制止增量),哪在于多杀伤对方(对大物量的否定)?

还有空间(小)量与(大)物量构成目的与行为(结果)的关系,如 “尺土负百夫” (为了争夺一小块土地,就牺牲了上百的士卒)。

(三)修辞功能

杜诗常常描写两个量类或者同一量类的大、小两种量值(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形成正反对比,泾渭分明。

1.异量对比。有空间量与时间量的对比,一般是大、小量值相对,比如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也有空间量与物量的对比,如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 “(秋水才深)四五尺,(夜航恰受)两三人。”

有物量与时间量的对比,如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有时间量与动量的对比,如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

2.同量对比。有物量(一般是多与少)的对比,比如 “豺狼塞路人断绝”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又如:

(51)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三绝句》)

(52)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这是确量,约量(模糊量)的对比如 “众宾皆醉我独醒” 。又如:

(53)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

有时间量长短的对比,如:

(54)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陈拾遗故宅》)

(55)存者且(按:暂且,小时量)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有空间量大小的对比,如:

(56)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

(57)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吏》)

也有程度大量与小量的对比,比如 “可爱深红爱浅红?”

此外,还有量辞与其他词语构成的对偶,几乎俯拾即是,如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

有的表确量的数词构成借代,如 “百万攻一城” 之 “百万” 借代百万士兵;

有的大物量与其他词语构成比喻,用以形容其他事物:

(58)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

有的模糊大物量与其他词语构成比拟,如 “群山万壑赴荆门” 。

猜你喜欢

数词杜诗动量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贫困无田杜太守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