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树立正确的领导权威观

2020-02-25周侍美宋素琴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权威领导

周侍美,宋素琴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 这是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推进党在新时代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对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领导核心和权威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走好新长征路的新举措和新战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一)治国理政需要领袖集团的核心领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始终把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始终生根于人民之中,时刻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经过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长期艰难历程,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党,成长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四大考验” ,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四大危险” 。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这就如同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一书中所指出的: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 “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一致的行动需要有对权威的服从

权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任何人都取消不了的,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着权威。权威是极具公众影响力的威望,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社会需要权威,才能实现稳定、统一,领导需要权威,才能有效地进行协调、指挥。如果没有权威,没有服从关系,没有统一领导,那么什么事情也会办不成。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论权威》一文中指出: “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3]。一个国家、政党,乃至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如果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政治秩序也就会面临崩解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集体领导,维护党中央的集体权威,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领导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领导权威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力量对比决定权威的存亡

社会主义国家主张权力为民所有、为民所用,权力的基础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权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权力的功能是执行人民意志。维护人民的权利,实现公共利益,这也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权力与剥削阶级执政的国家权力的本质区别。

(一)苏共党创业时的辉煌和谢幕时的凄凉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被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以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取代,象征着苏联正式解体并不复存在。这件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强烈震撼的事件,当时的两亿九千万苏联人却无动于衷。是这个民族缺少政治激情吗?不是。就在同一个世纪的初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制度,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次革命改写了整个世界的历史,使苏联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列宁遇刺时发疯的人群要把女刺客撕成碎片的场面,还有那些忍饥挨饿的工人在寒风中焦灼不安地等待列宁的病情公告,为了自己领袖身体的每一点好转而欢呼的情景,也真实地再现了党的领袖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这同1973 年后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黯然离去时人们所表现出的惊人的冷漠,反差极为强烈。

经历过解放初期中苏友好的中国人,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书籍,朗诵着高尔基辉煌诗篇《海燕》里那句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的呐喊,观看《列宁在十月》《攻克柏林》《丹娘》等电影,这些都曾伴随了几代人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因此,在中国几代人心中始终埋着割不断的苏联情结。当红旗真的从克里姆林宫落下时,人们神色黯然、感伤、遗憾,但更多的是沉思、反思和警醒。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在有20 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有200 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可是,在苏共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苏联解体,布尔什维克党垮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成了十五个小碎片。1990年10月,以科尔统一德国的 “十点计划” 为基础,以民主德国归并到联邦德国的方式两德实现了统一。柏林墙被冲垮,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不复存在,作为华约成员国的民主德国也随之消亡。当时西方报刊说,民主德国人不是用自己的手,而是用自己的 “脚” ,投了现政权的反对票。苏共解体和民主德国消亡的历史悲剧得出启示:困难不可怕,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流失。

(二)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苏联的解体,苏共的垮台呢?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社科院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苏共是代表谁的利益?其结果是: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阶级的占4%,代表其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员是他们利益的代表。于是,就有了国家解体、红旗落地时苏联民众普遍的沉默和麻木。显然,导致这个党创业时的辉煌和谢幕时的凄凉,以及东德西德统一的最主要原因,只能从它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变化中去寻找。

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警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权威,才能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有效地加强,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前我国社会现实中,有一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党的认识模糊,理想信仰缺失,宗旨意识淡化,看齐意识不强,精神不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产生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的消极思想。少数党员干部违背党的初心,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搬到党内生活中,搞权力与利益的对等交换。更有热衷于巧借现代化信息手段,营建名目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小圈子:如微信圈、干亲圈、战友圈、老乡圈、球友圈……。这些 “小圈子” 名为友谊友情圈、志趣相投圈、干亲亲情圈,但不乏带有一定 “拜码头” “搭天线” “找靠山” 的政治目的,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问题等。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大家: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

(三)著名 “三问” 拷问初心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现在,一些干部威信不高,人民群众不拥护,与其 “身不正” 有密切关系。中共党史上著名的 “挨骂之问” “少奇之问” 与 “耿飚之问” 振聋发聩,拷问初心,时至今日,依然叩问每个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心灵。

1991 年7 月,离休后的耿飚和夫人赵兰香回到了阔别50 年的甘肃庆阳,许多陇东老乡闻讯赶来,纷纷要求和耿飚见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找耿飚告状的。离开庆阳之前,耿飚同志对县里的主要领导讲述了50年前在庆阳驻防时,部队一位战士因犯了严重损害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这个战士,全村包括受害者父母替这位战士求情的往事。然后,神情凝重地发问: “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 他语出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古人云: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毛主席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共产党人这颗 “种子” 只有播在人民这块 “土地” 上,才能 “生根、开花” 。领导干部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本,把根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这广袤的 “土地” 中,才能获取充分的营养。离开了人民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树立正确的领导权威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一)官德建设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 。

1.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官。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治理社会、安邦治国既要有 “法治” ,又要有 “德治”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甚至看成治国之本。《左传》明确地说:德为治理国家之基。历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都对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尤为重视,形成了 “德治” “教化” 的传统,并由此形成了 “上行则下效” “正人先正己” 以及 “身教重于言教” 的道德运行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36。在我国古代德治体系中,强调官员要 “为政以德” “修身正己” “清廉勤勉” ,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的提升来实现德治。把修身同个人立身处世、治国安邦联系起来,认为 “修身才能正己,正己才能正人,正人才能以德齐家,以德治国”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4]588。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注重为政者的德行操守并给人民大众以示范的合理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2.人要有德,干部为先。党员和党的干部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正人先正己,宋代杨时就曾提出:治理天下国家之人,一定要把端正自身作为根本。如果自身不端正,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这样的事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说,官德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不仅要正己,而且要用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别人。当官者不能修身克己,怎么能管理别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69” 。领导者的言行,品德犹如一面旗帜。本身行为端正,没有命令人们也会自觉地仿效,以其为榜样鞭策自己:反之,本身行为不端,领导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愿意自觉服从。因此,必须把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嵌入心中,真正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从、服从和遵从。

3.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维护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利益,这是官员最大的官德,是为官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这是古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古今为官之道经验的高度总结。作为执政党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修养和境界理应比古人更高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是共产党人应该努力达到的崇高道德境界。习近平同志指出, “维护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利益” 是官员最大的官德。每个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人民学习、由人民检验、靠人民监督、让人民评判,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智慧和经验,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4.不做昏官、懒官、庸官。当前,少数干部存在着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问题。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迷失自我、玩忽职守、消极怠工、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现象不乏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少空谈、多做事。日常工作看得见,关键时候挺得住,危难时刻豁得出。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政绩观、从业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不做庸官、懒官、昏官、慢官、 “太平官” 、 “逍遥官” 。

(二)把权力当成一种负担

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你做得好,人民可以把它给你,你做得不好,人民也可以把它收回去。古人也都懂得这个道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权力如果过分集中又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所以,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雷日科夫曾引用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 就是说,当掌握权力仅意味着你要承担起保障公众利益和满足他们要求的重大责任,使你总在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和担心犯错误,这样的权力对掌权者就是一种负担,一般人也不会来和你争;相反,当权力主要意味着能给个人带来好处而社会责任却处于次要地位时,那么权力的真正意义也就丧失了,一些人就会趋之若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是要把对权力运行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人民,通过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从而真正实现领导干部做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三)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之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新则国家兴,制度强则国家强。大国由大到强,保持制度的稳定尤为重要。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坏念头受到抑制,而坏的制度则会让好人四处碰壁。权威是一种长效机制,通过将强制力制度化,实施对国家、政党、社会的严密管理。我国古代思想家管子曾说过,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善于治国理政的人,通过制定有效制度来管理国家,以达到众民皆服的目的。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 “人亡政息”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制定并颁布实施或修订党内法规超过50 部,其中主要有《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关于防止干部 “带病提拔” 的意见》等。从规章制度和纪律层面,规范了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党员廉洁自律规范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追责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 “四风” 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选人用人失察、任用干部连续出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遵循,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或修订,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猜你喜欢

权威领导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我家领导
权威信息
权威信息
领导,您的威严掉了
权威的影子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