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与坚守:二战后冲绳毛氏门中会活动疏论

2020-02-25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毛氏琉球家谱

陈 雷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如今活跃在冲绳的毛氏门中会是二战结束之后毛氏族人在冲绳战的废墟之中重建的宗族团体,毛氏门中会的前身是琉球王国时期久米村毛氏族人所建立的门中。目前,关于冲绳门中的研究多是日本的学者围绕门中制度或门中民俗而展开的研究。如小熊诚的《日本と中國の境界を超える門中》[1]就以较为宏观的视角看待琉球王国时期的门中制度,剖析了门中制度的亲族制度与继承制度,指出门中乃是一种父系世系血缘制度,受到中日双方的影响;比嘉政夫的《門中風土記》[2]则是介绍了琉球四个系统的门中风俗。在中国,台湾学者吕青华在其著作《琉球久米村人——闽人三十六姓的民族史》[3]中分析了久米村的宗教、文化、语言、职业等方面,指出久米村门中是久米村人集体活动的单位;大陆学者对久米村门中的研究无专门论述,仅散见于论著之中,如赖正维的《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4]和张沁兰的《琉球久米村研究》[5]等著作都对久米村门中会有所介绍。本文根据史籍、档案、家谱等资料,考察毛氏门中会在二战后的法人化过程与集体活动,以 “毛氏门中会” 为个案,讨论毛氏家族为坚守传统文化和家族身份所做出的努力。

一、二战前久米村毛氏门中的兴衰

(一)毛国鼎入籍久米村与毛氏家族的发展

16 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各国侵入东南亚,满剌加等国被占领。琉球逐渐失去了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此时海面倭寇横行,琉球的海上贸易衰弱[6]。曾经的 “万国津梁” 如今风光不再,为朝贡贸易提供支持的久米村人群体在这种状况下人口锐减。为了振兴久米村,琉球王国便实施了对久米村的 “补籍” 政策,希望以此充实久米村。

早在入籍之前,毛国鼎就为琉球王国服务,担任过都通事跟随进贡使团,同时也负责书写谢恩上奏书等。正式入籍之后,尚宁王任命毛国鼎为正议大夫,赐予毛国鼎土地宅邸[7]708。毛国鼎在琉球王国出任过长史,受赐 “知行高” 和俸禄二十石,还担任过久米村 “表文主取兼汉字笔者” 等等[8]14-20。毛国鼎不仅出使中国,积极维护中琉之间朝贡关系,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琉球王国的 “文教” 事业——即在琉球王国推广 “儒学” 。他推广儒学的行为,甚至受到了清代久米村大儒程顺则的赞赏。康熙四十五年(1706)程顺则在《庙学纪略》中写到:按兴学之始,延例中国。大儒教授生徒,如明之毛擎台讳鼎、曾得鲁、张五官、杨明州四先生,至今国人能道之乎。木有根本,学有渊源,四先生教泽于我国,炳若日星[7]552。毛国鼎对于琉球王国的儒学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如今,冲绳县立图书馆中还保留着毛国鼎解析儒家经义的文章[9]120。

入籍久米村之后,毛国鼎娶了同村郑肇祚之女郑思玉为妻,因为没有子嗣便收养正议大夫郑藩献长子郑樽金为养子,之后改名为毛世显,延续毛家香火。毛世显的儿子如毛文善、毛文哲、毛文英等人就是毛氏家族的第三代子孙,毛氏家族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康熙年间,毛氏家族传至五世,从家谱的世系图可以看出,此时毛氏家族已经有了18 名男性成员。据统计,从毛国鼎到十世孙,毛氏家族总共有 249 名男性成员[9]106-107。从家谱的数量来看,除了有宗家的家谱,还有小宗家谱如三世毛文英一门、六世毛元凤一门、六世毛元鹏一门等家谱,其旁系的数量足以见证毛氏家族的壮大。这也难怪乾隆十二年时,毛氏家谱的序中写到 “人文继起,科第蝉联,簪缨世胄,宗族已众”[7]855。

毛氏家族在琉球王国受到重用和礼遇,也是毛氏家族壮大的佐证。明清变革之际恢复中琉关系、担任朝贡贸易的使团成员、担任与日本萨摩方面的使者、甚至是与十九世纪后期的欧美打交道等等这些重要活动都有毛氏家族成员活跃的身影。毛氏家族成员在琉球王国的官制体系中出现过从四品以上位阶者四十一人,正四品以上位阶者十八人,从二品以上位阶者四十一人。久米村中最为显赫的 “紫金大夫” 一职,毛氏家族的成员也担任过,特别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同治八年(1869)期间,就有六位紫金大夫为毛氏家族成员。在久米村中的职务体系中,毛维基(五世)和毛宣猷(六世)就担任过久米村总役。一般的如长史、汉字笔者、讲解师、训诂师等职务,毛氏家族成员都有任职[8]27-33。

(二)毛氏门中活动与日本吞并后的式微

“门中” 是以共同祖先结合的父系血缘集团。明清时期的福建地区,民间就有浓厚的宗族传统,毛氏家族在久米村也依照过去传统进行宗族活动。在门中的带领下,毛氏族人按时进行编纂家谱、祭祖活动和尊儒祭孔。

家谱是门中的核心材料。每一份家谱都是以某一个姓氏为标志,以某一个门中为依托而编纂而成的。如今可以看到的毛氏家谱有元祖毛国鼎[7]705、三世毛文英[7]732、六世毛元凤[7]741、六世毛元鹏[7]744、六世毛大壮的家谱[7]747。

毛氏门中在乾隆十二年(1747 年)修葺的家谱中,五世毛维基作序:

吾元祖擎台伟国鼎,乃福建漳州龙溪之人,聚族唐荣良有以矣。恭按兹国,当洪武年

间遣使入贡时赐闽人三十六姓专掌贡典兼辅政务。奈历代已久,其裔仅余六姓殆缺,贡使员役。先王尚宁深虑贡典非轻,遵洪武恩例,奏请闽人。由是万历年间毛阮二氏奉敕入球,王赐第宅于唐荣。至今百余年,人文继起,科第蝉联,簪缨世冑,宗族已众。是吾毛氏之所初入球之缘缘由也。

吾穷思之,盖族氏其初一人之子一祖之孙也,而后支分弧衍,绵绵延延,竟不免乎情意各离家俗各异,而损本源之德矣。愿为孙子深思祖宗之业,能励忠孝之风上报国恩、下辅祖德,此诚吾所深望也。

因记数言以弁家谱云。[7]106-107

这篇序文介绍了毛氏家族的源流,以及编写家谱的初衷。从序文中可以看出毛氏家族传承家学,团结族人的愿望。

毛氏族人最重要的门中活动就是墓祭,也就是清明祭。祭祖活动强调着彼此之间拥有着共同祖先的集体记忆,以此强化宗族的团结。起初,清明祭祀是来自中国的一项祖先祭祀的习俗,这项习俗随着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而被带到琉球。在久米村,清明祭通常是以一整个门中为单位来进行的祭祀。由门中以及成员出资,由宗家准备重箱,门中的女性神职人员和男性代表聚集之后,到达毛氏祖先的祖墓进行祭拜。对于毛氏门中而言,通过祭祖活动,可以提高宗族成员凝聚力。

祭孔是另一项毛氏门中必备的一项活动。祭孔的典礼在每年农历2 月和8 月举行,是对孔子及其学生颜渊、子思、曾参、孟轲的礼仪。1676 年2 月,久米村的孔庙——至圣庙落成后举行了第一次释奠。至圣庙的主祭由三司官担任,启圣祠的祭主是久米村总役和长史司,琉球王国提供祭礼经费[10]41。毛氏族人按时参加久米村的祭孔活动,通过这类拥有中国特色的祭祀活动进行仪式化的展演,拉近与中国祖籍地的关系,以宣称自己家族的文化背景。

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之后,毛氏门中受到了一定挫折。久米村原本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朝贡贸易的职能集团,在无法持续朝贡贸易的活动之后便失去了往日的优越地位甚至是生存的机会。身份地位的下降,传统生存技能的失效使得毛氏门中的物质基础受到一定影响。不过,毛氏族人并没有因为日本的吞并和同化政策就摒弃了自己的传统。根据久米国鼎会的《久米毛氏四百年纪念志·鼎》中对一些家族长者的访谈得知,二战前清明祭依然如期举行的。学生时代的老人们在战前还会去安里扫墓,空袭前的清明祭依然是十分活跃的节庆[9]229。

尽管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给毛氏门中带来冲击。战争期间日本大规模征兵。从当时的陈氏门中成员留下了的 “战争体验的日记”[11]91中可以看出,不少门中的男性因征兵前往海外。战争中冲绳成为日美两军对垒的重要战场,战役中造成了大量的军人及平民的伤亡。就连毛氏家族的祖墓在战火中被毁坏。墓地是祭祀的载体,家族男性是祭祀的主体,在这样的遭遇下难以想象毛氏家族可以正常举行祭祀活动以其他家族活动。

二、二战后毛氏门中会的恢复与法人化

二战结束之后,毛氏族人坚强地在战后的废墟中重建过去的家园,试图恢复往日的家族荣光。战后和平的环境有助于毛氏门中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祭祀宗族、修复墓地、编纂家谱、宗族公益事业等。

(一)毛氏门中组织的重建与法人化

根据第一任会长吉川其义的 “战后日记” 所讲述的内容。记载了毛氏门中会在战后的一系列艰难的恢复工作。日记提到,战争中有很多家族 “全灭” ,不少在战争中背井离乡离散的人民带着行李回到故土。当时的会长和毛氏族人也是这股回乡浪潮中的一员。正因为有最初这几位家族先驱在坚守家族的财产,才让日后的门中会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慷慨的乡贤纷纷献出了自己的土地财产,并将土地整合成为门中会的共同土地,以供日后门中会活动所用。而联系失联的毛氏族人工作,也是当时门中会先驱者们在缺乏通信和户籍资料的情况下挨家挨户艰苦寻找才得以进行的[9]211。

在50 年代初期到60 年代是毛氏门中会草创的时期。门中会初次制定了门中会运作的规定,并且选拔干事,还在一些门中会成员家中设立临时事务所,这个时期被称毛氏族人为 “战后活动的黎明期”[9]212,预示着毛氏门中会复兴的光明未来。

战后毛氏门中的一大任务就是实现社团的法人化。毛氏门中会向文教局教育课提出了设立许可声请书,书中写道: “继承门中先辈的伟业,以管理共有资产、增进会员福利为目的”[9]213。法人化是为了使毛氏门中会在现代冲绳社会获得法定的地位,使之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解决现实的争端。

1956 年7 月,当时的门中会开始了法人组织准备工作,包括门中会会则的制定。1959 年3 月,法人组织实行委员会成立。1960 年2 月,公益社团法人久米毛氏门中会设立计划完成,同时,门中会设立总会正式开始。同年8 月,社团法人久米毛氏门中会正式更名为久米国鼎会,并向文教部教育课提出设立许可申请书。9 月,社团法人久米国鼎会被允许设立。10 月,向那霸登记所提出了法人社团久米国鼎会的存在的申请书。11 月,法人社团久米国鼎会登记完成,确认了法人社团的办公地点在那霸市松尾103 号。1982 年10月3 日,毛氏门中会建成了一幢国鼎大楼,进一步向外人宣示毛氏门中会的复兴与壮大。

(二)毛氏门中会的基本运作

一切事业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为依托。门中会的主要经费来源有:经营土地等不动产的收入(包括出售与租赁)、会员的捐献和固定的会费。在所有的共同财产中,土地是核心。起初,最早的共有土地是由战后1947 年几个门中会的长老如奥间善庆、奥间永昭、吉川其义等将自己的土地整合在一起成为门中会的共有土地。之后,门中会多次购买土地作为墓地或建筑用地。根据门中纪念志的记载,一直到21 世纪初毛氏门中会依然有继续获取土地的计划。

毛氏门中会在法人化之后,其团体活动更加规范化。毛氏门中会的内部组织领导层主要有顾问、名誉会长、正副会长、理事和监事。会长对外代表社团组织处理除祭祀之外的其他事物;副会长辅佐会长;理事负责会务执行;监事负责监察有关财务会计的事务并向总会报告;顾问负责咨询在总会中提出建议;名誉会长是祭祀活动的负责人与主持人。而管理层之下就是负责日常一般具体事务事务局和各类委员会。

在1956 年的评议会上,门中会就决定成立委员会,这时的三个委员会包括了土地租赁整理委员会、祭典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到了法人化后国鼎会,在章程上写明了专门委员会的设置。除了有三个常设委员会如:土地委员会、祭典委员会和学务委员会之外,根据具体活动的需求设立其他专门的委员会。土地委员会负责门中会的土地纠纷问题,并提出协商解决方案;祭典委员会就是负责包办社团祭祀活动节日庆典;学务委员会则是服务于门中会人才培养。还有其他临时性的委员会包括:负责审议门中会章程的新设、修改、废除的规程审议委员会;负责管理会馆使用的会馆管理规程委员会;负责建设会馆的会馆建设委员会;此外,还有诸如表彰选拔委员会、图书馆开设准备委员会、企划委员会等[9]247-250。这些机构分工明确,保证了毛氏门中会正常运作和相关集体活动的开办。

三、毛氏门中会的主要活动

一个族群常常需要强调其 “共同的起源” 。他们常常会用共同的仪式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集体记忆;或建立永久性的实质纪念物来维持此集体记忆;或通过历史教育来传递集体记忆[12]31。因此,战后毛氏门中会的集体活动不论是祭祖、编著家谱还是寻根活动,其背后的意涵或多的或少都带有强调自身客观文化特征,强化自身认同维持家族团结的意味。

(一)祖墓修复与清明祭祀

从战后久米村毛氏门中会恢复的黎明期开始,门中会的先驱者们一致想要恢复因为战争而损毁的毛国鼎墓地。1643 年逝世的毛国鼎被葬在琉球王安排的安里八幡伊礼岳前的墓地。这块墓地在冲绳战中被炮弹击毁,战后土地成为安里区的所有地,池塘被填埋变成了商业用地[9]237。毛氏门中会成员先后进行了两次修复。

第一次修复完成的标志是在1953 年1 月举行的落成仪式。作为战后第一次修复墓地,战后的这次墓地的修复可以认为是毛氏门中会战后东山再起的重要标志,具有特别的意义。也为3 年之后的毛国鼎来琉三百五十周年纪念会的举行打下了基础。为了庆祝这次周年纪念活动,1956 年11 月1 日,门中会在始祖墓碑前方新设立了一块350 周年祭纪念碑。碑文内容如下:

毛国鼎公三百五十年祭纪念碑

元祖毛国鼎公,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县。琉球王国察度王在位时,中国赐 “闽人三十六姓” 于琉球,以促进琉中关系的往来,但是到了尚宁王时期三十六姓仅存六姓,已经无力继续承担进贡中国的任务。尚宁王十分忧虑,便向中国朝廷上奏,恳求神宗皇帝将阮、毛二人下赐琉球。

国鼎公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正式入籍琉球,尚宁王赐其宅于久米村。同时尚宁王赏识倚重国鼎公,命其负责政务、祭典以及儒学教务;之后国鼎公升任正议大夫。崇祯十六年(1643)农历六月十六日,国鼎公与世长辞,享年73 岁。

国鼎公来琉至今已有350 年,今日毛氏家族子孙举行盛大的庆祝祭祀纪念活动,以彰显先祖对琉球国的伟大贡献,并期盼先祖有灵,保佑子孙后代永享繁荣。[9]240

1956 年 11 月 1 日

在这块纪念碑上记载了毛氏祖先毛国鼎入籍琉球、始祖对琉球尚宁王的忠诚、在琉球的业绩等内容。碑文很直观地表达了毛氏家族对自身的认识。毛氏门中会成员始终认为毛氏是 “闽人三十六姓” 中的一员,明确毛氏家族的正当性来源。对毛国鼎生平的描写也是为了突出毛氏家族对琉球王国的贡献,以此彰显毛氏家族的特殊地位。自豪感与优越感跃然在在碑文之上。

五十年后的2007 年9 月29 日,耗时四年毛国鼎墓地第二次大型整修完成,毛氏国鼎会在此举行了竣工仪式[9]278。为了纪念此次活动,毛氏门中会树立了 “毛国鼎公四百年祭纪念碑” 。碑文内容如下:

毛国鼎公四百年祭纪念碑文

毛国鼎公,被尊称为真正为琉球国传播儒学精髓的人。琉球国后世儒学大家程顺则(名护亲方)称国鼎公为琉球儒学的先驱者,称其为琉球儒学 “四先生” 之一。毛国鼎公一生恪格守儒学之道,谨董遵 “儒学五伦之义” ,实为毛氏子孙之榜样。仁之道:克去己私,复还天理。量我推人,度人犹己。心是仁用,仁是心体。义之道:奋发坚强,刚用果毅。心存羞恶,口绝谄媚。断制决裁,正直如夫。礼之道:发端辞让,秉寻顺适。谚语有章,安行合德,治国化隆,齐民耻格。智之道:学贯天人,心明圣理。剖判贤愚,辨别臧否。摘伏如神,察几若筮。信之道:本质至诚,无诡无欺。口心符契,言行顾持。一诺然许,千金不移。[9]295

从碑文可以看出,毛氏族人刻意强调开基祖毛国鼎在琉球王国的 “儒学先驱” 文化地位。由于儒学是久米村士族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主流。碑文也凸显了毛氏家族在琉球王国时期的优越士族地位,体现了当代毛氏族人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

二战后,毛氏门中会继续清明祭的活动。如今的毛氏门中会表示举行清明祭不仅是一种门中团结的活动,同时也寄托着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海路安全的愿望[9]228。

久米毛氏门中在战后的首次清明祭是从1948 年4 月开始举行,此后每年一次不曾中断。祭典开始于下午两点。各个宗家的长老和门中会的干事需要先向墓地之神(土帝君)表示感谢并且祈愿平安。之后,在国鼎公墓前以宗家长老为中心,其他支派的长老与门中会干事围绕在其身边。宗家和支派长老以及门中会干事们将根据司仪的的信号向祖墓方向合掌礼拜。祭拜之后,门中会成员聆听门中会会长的致辞和家族长老代表的讲话。在一切礼节性的流程结束之后就是自由活动和用餐时间。活动到4 点左右结束。祭祀的活动遵循一套标准的礼节来严肃地完成这次祭祀活动流程,在活动未开始的进场时,活动方都会利用播放音乐、布置带有历史色彩的装饰来强化其中的传统意味。

(二)尊儒祭孔与门中会子弟教育

久米至圣庙也就是久米村的孔庙,1674 年久米村总役紫金大夫金向琉球王国奏请准议,建立至圣庙时不仅有王公大臣们的募捐,更有国家拨款。1676 年开始首次祭孔仪式。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孔庙的土地连同建筑一并被日本收归国有,1902 年时日本政府才将孔庙交于那霸地区,那霸地区再将其归还久米村。1912 年,成立久米崇圣会负责保护运营至圣庙的相关资产与事宜。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久米村至圣庙再度遭到打击,建筑、神像皆毁于战火。1975 年,在那霸市若狭的天尊庙建地内重建。

每年的9 月28 日是久米至圣庙最忙碌的时刻,因为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在这一天,分别举行释奠祭礼和启圣祠祭礼。自然,毛氏门中会等其他门中会也会派遣本家代表前去参与。祭孔仪式流程极为讲究,比如奠释仪式就有20 个步骤,执事、祭主先行就位,之后又有启扉、迎神、进馔、上香、献礼、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燎祝文、关门、撤班和听取理事长致辞的流程;而启圣祠的祭奠仪式的流程为:就位、迎神、进馔、上香、献礼、献礼、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燎祝文[10]141。毛氏门中会透过这样的仪式恢复了过去 “琉球王国时期的情景” ,心理上亦得到了满足。

战后,由于门中解体、人员离散以及日本长期的同化教育,对门中子弟的久米村历史教育陷入停滞,过去久米村的历史记忆与毛氏门中成员渐行渐远。战后门中会一大任务就是恢复过去久米村的历史教育,让毛氏门中会子弟重拾过去的记忆,从而强化毛氏子弟对毛氏家族的认同感。

毛氏门中会自行组织对门中子弟的教育。其中有《久米国鼎会的历史故事》,这是一本面向少儿的通俗易懂的久米村历史启蒙读物;毛氏门中会成员到中国大陆寻祖时写的随笔——《追溯久米毛氏的源流》一书;在琉球广播电视台开办的 “文春讲演会” 上展示了久米村毛氏的历史;刻录学前教育DVD《久米毛氏物语》提供给门中会的母亲教育幼儿[9]257。此外,还定时地邀请高龄且阅历丰富的长者进行口述历史的座谈会[9]258。

门中会还向门中子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如:毛氏门中的学事奖励会和育英贷款。学事奖励会这是从毛氏门中会时代就开始的活动。是一项资助那些在学业上存在资金困难的学生的活动,资助学子从幼稚园到大学毕业。在举办奖励学会时,会向学子们赠送学习用品和红白馒头等点心,会用具有传统色彩的装扮来装饰会场[9]232。在此期间也是向毛氏学子们传播家族历史的大好时机。学事奖励会注重活动仪式的举行本身,旨在突出并传承门中会的历史文化以及贯彻家族劝学的传统,以加强年轻人对门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凡是门中会组织的团体活动,都是长者向成员讲述历史的机会。参加了毛氏门中会举行的集体活动都会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毛氏的光荣历史更加深入人心,一代一代地强化毛氏家族的共同记忆。

久米崇圣会的教育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毛氏族人。比如久米崇圣会经常举办讲座、社会贡献实践等活动。从1998 年开始,倾听学者讲解儒学经典、进行汉语讲座、介绍久米村历史已经成为久米村后裔们每年都要进行的活动,一直到2003 年已经有50 次专项讲座。久米崇圣为育英事业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比如2000 年3 月27 日至31 日,就组织了一些青少年前往中国进行研修。这次研修旅行经过了台北、香港、福州和北京[5]221。通过这样的实践经历重现当年久米村祖先的经历,加深久米村青少年对家族历史的理解。而且,久米崇圣会还在1982 年时于明伦堂的图书馆建立了书库,这是久米村的巨大历史文化资源宝库[10]147。久米村后裔都可以在这里汲取来自祖先的伟大精神力量。

(三)家谱编纂与纪念册的发行

琉球王国从尚贞王开始,由于受到中华谱牒文化的影响,在琉球国内提倡编撰家谱。琉球被日本吞并后,久米村士族丧失了士族身份、战争期间毛氏的门中活动一度停滞,修谱一度式微。

战后冲绳社会的发展要求毛氏门中会更需要家谱加强宗族团结。对于毛氏宗族的家谱来说,从战后到现在经历了多次修订编纂。1969 年,毛氏门中会正式决定了要编写家谱,并设置了家谱编写委员会。1972年,毛氏门中会第一次修谱完成。1989 年家谱的日文版《久米毛氏家谱原文読下 “み” 》完成。1992,《久米毛氏系图家谱》正式发刊,该刊物主要是为了对过去家谱中没有记载的家庭进行登录,并且利用户籍资料与旧家谱进行比对[9]246。

毛氏门中会还会编写纪志,其中将家谱、学术专著等整合到纪念志中。纪念册本身就是一种更加大众化的家谱形式。《久米毛氏四百年纪念志·鼎》的主要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是学者的著作,著作展示了琉球王国时期久米村建立,闽人三十六姓来琉再到琉球遭受日本吞并的历史;第二部分是毛氏的家谱,主要是将《那霸市史·资料篇》中的《久米村系家谱》中的毛氏部分加以整理,并且加上了各个小宗世系图和著名人物注释,使之更加通俗易懂;第三部分则是战后毛氏门中会的发展历程、毛氏门中会的组织结构和会规以及战后国鼎会的一系列活动。纪念册在梳理本家历史的过程中先介绍琉球王国的历史,特别是突出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对中琉贸易过程中的作用,之后再分列来琉始祖毛国鼎以及之后若干代祖先的谱系,突出他们的职位和活动。自然而然地将琉球王国的历史和本家家族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体现了毛氏家族对整个琉球王国的贡献,为现在的毛氏门中成员提供了自豪感,毛氏祖先的事迹感染激励着群体成员,让他们在内心产生共鸣,产生稳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是表达毛氏家族世代在琉球扎根之深,是琉球本土认同的一种体现。

(四)前往大陆的寻根问祖活动

久米村的 “闽人三十六姓” 与福建源远流长、血脉相连,文化相连。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久米村 “闽人三十六姓” 的后裔,络绎不绝地来大陆访问,追寻祖先的踪迹。久米村的后裔们会集体组织家族成员、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一起出发。来到祖籍的所在地,众人和当地的同姓宗亲相互联络,向祖祠香堂膜拜进香,核对两地的家谱。和大陆同宗进行联谊活动并且寻求日后更进一步的联系。

毛氏门中会在这样的潮流下也进行了数次正式访问大陆,寻根访祖的活动。

第一次是 1987 年 7 月 27 日到 8 月 3 日,毛氏国鼎会和其他几个姓氏发起了 “访问久米村故乡” 的活动。当时参与的成员有毛氏、阮氏、王氏的代表、还有县立图书馆的干部、冲绳影像中心的代表摄影师以及旅行社的相关人员共8 人访问了各自的始祖地。此次代表毛氏的代表是与世山茂氏,他来到了福建漳州龙海角美镇满美社寻访,并在寻访路程中留下了旅行随笔。此外,这次寻访也受到了冲绳媒体的关注,《琉球日报》对这次寻访进行了8 次报道。

第二次寻访是在1987 年10 月3 日到9 日。这次出访的人员包括了毛氏十名代表以及阮氏十名、蔡氏二名、陈氏一名、林氏一名、王氏一名相关人员一共32人。主要是依照上次的寻访路线,到各自的祖庙上香交流。

第三次是1998 年9 月28 日到19 月5 日。由吉川朝雄率领毛氏国鼎会的代表团来到福建漳州龙海角美镇满美社,并与当地人进行对接。主要活动是在祖庙进行参拜上香举行祭祀活动,并将毛氏国鼎会编纂的久米村《毛氏家谱》敬献给毛氏祖庙。

毛氏后裔不远万里回访祖籍,并且在祖庙献上家谱与之对接。同时,在毛氏访问祖籍地的过程中,甚至有电视台全程记录并制作成纪录片进行放映,而毛氏门中会的干事也将数次寻根访祖中留下的文字记录和照片编进了《久米毛氏四百年纪念志·鼎》之中。

通过寻根访祖的活动、家谱的对接以及宣传,显示了中国是毛氏的祖籍地,以此证明毛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此时的毛氏并非试图通过宗族寻根活动来强化自身与中国的关系,而是希望证明毛氏族群在琉球历史中那种悠长的历史,为一直以来毛氏门中会成员相信的 “华人后裔、琉球国鼎” 的集体记忆添一脚注。

四、结语

在毛氏国鼎会进行四百年纪念会的召开时,冲绳县知事、那霸市市长都在会上发表了致辞[9]12-14。在致辞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赞赏了毛氏家族为琉球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这说明毛氏门中会坚守传统,寻找自我的努力是成功的。

万历三十五年(1607),毛氏一世毛国鼎入籍久米村,从此毛氏门中开枝散叶,逐渐融入琉球社会。毛氏家族在为中琉交流积极努力的同时,也为琉球王国内政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琉球的亡国,久米村的衰败,二战时期冲绳的废墟,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毛氏家族祭祀祖先,坚守儒家传统文化的意志。二战结束后,通过门中会,毛氏家族将家族成员重新团结起来,开展了祖墓修复、清明祭祀、尊儒祭孔、门中子弟教育、家谱编纂、纪念册发行、前往福建寻根问祖等活动,弘扬毛氏家族在琉球王国历史上的贡献,同时激励着后裔不忘祖先血统与开基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992 年,在纪念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聚居久米村六百年之际,包括毛氏门中在内的久米村后裔在那霸的久米村旧址上建立了一座海船石雕模型的纪念碑。石船的两侧船舷。刻有闽人三十六姓姓氏,其中包括毛姓。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承载了久米村悠久的故土情结,是历经沧桑,远隔重洋,以及人为阻隔所无法割裂的。

猜你喜欢

毛氏琉球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毛氏书童”王文祥:胸中有沟壑 笔墨自生香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