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稳就业的纾困举措

2020-02-25唐柯函

山东工会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肺炎新冠疫情

杜 艳,唐柯函

(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就业是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工程。稳就业是新时代“六稳”工作的关键,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根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就业工作不仅关乎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是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其传播快、感染广、防控难的特性[1],打破了经济社会与市场供需的发展平衡,加剧了高校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面对疫情大考,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稳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2020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强调高校稳就业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应齐抓共管、多策并用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2]。在疫情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纾解疫情引发的困境,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稳中发展,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政策,切实保证高校乃至社会的就业形势稳定,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疫情凸显高校稳就业极端重要性

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数据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3],人数规模之大、增长幅度之快使得今年的高校就业工作尤为艰巨。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严峻的高校就业总体形势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发展下行衰退与市场供需总量失衡严重制约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抗疫稳岗压力骤增,高校稳就业工作的难度加剧[4]。在诸多压力下高校应从大局出发,时刻提高思想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高校就业大局稳定[5]。

(一)稳就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基础,是“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稳就业工作,对于保障经济发展有序恢复、促进市场供需总量平衡协调意义重大。它有助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平稳落地和国家稳就业政策的落实,有助于纾解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保障高校稳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高校必须坚决执行的政治任务。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高校稳就业的重要性,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就业创新,实现量质齐升。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应多举齐下做好高校稳就业工作。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再一次突显了稳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统筹“六稳”工作、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举措。

(二)稳就业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保障,是促进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疫情防控与稳就业工作适以相成。一方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稳定就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是促进就业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促进稳就业工作是进一步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要的有力支撑,对于稳定民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攻坚期,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等宏观调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衍生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诸多问题,这使得高校就业工作形势严峻,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就业形势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高校应立足当下,结合实际,进一步明晰就业导向、优化就业体制、突出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质量,坚决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稳就业促进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

(三)稳就业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社会就业总量缩减、市场供需失衡,阶段性错位与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高校应在国家疫情防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转变高等教育的思路与模式,创新教育引领方式方法,充分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停课不停学”,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教学质量与培养水平,高瞻远瞩地完善就业工作部署。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育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疫情防控下的稳就业对于高校的稳定尤为重要。高校就业率的稳中向好体现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效性,也能够助力高校发展的内在挖掘与外在提升,以稳就业助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以教育模式的完善保障稳就业的有序开展。另外,后疫情时期的稳就业更值得高校持续关注。

(四)稳就业是高校学生正确面对疫情的积极因素,是保障校园稳定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快、感染广、防控难,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对于思想较不成熟的学生群体,更是产生了或有形或无形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学生面对就业选择的迷茫、就业渠道的限制、就业模式的变化,难免不知所措、内心惶恐,心理状态波动起伏,导致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加大。现如今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国家对于高校稳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积极的就业优先政策落地,无疑给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稳就业工作有益于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各种不确定性与负面情绪,有益于促进校园稳定与学生健康发展,有益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高校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基础与前提,显得尤为重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更是对就业工作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经济的停滞下行使得就业需求缩减,市场供需不平衡,就业总量下降,制约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经济转型,进一步扩大了就业空间,促进了新兴行业的崛起,传统就业模式发生变化,高校就业意识导向亟需转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缓解,传统行业开始复苏,经济社会逐渐复工复产,新兴产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促使高校就业工作在挑战中前行、在困难中觉醒。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宏观经济在短期内运行偏离常态,制约着就业总量的稳定与常规就业工作的开展,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并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一)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

1.供给呈现“一增一减”

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同比增加40万,就业供给总量增长尤为明显。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高校就业工作呈现出巨大压力,尤其是就业总量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调状态。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冲击,留学归国的学生总量空前增加,尤其是部分本来计划出国深造的学生群体也出现滞留或改变计划的现象,导致高校就业总量与以往相比具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发展暂时下行、市场供需总量失衡、岗位供给短暂性大幅下降、企业减员减岗现象普遍,结构性矛盾加剧,社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形势造成的最为明显的影响,如何纾解困境,需要高校、政府与企业三方合作,共同谋划对策路径。

2.需求呈现“一降一升”

新冠肺炎疫情辐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行业用人需求分化明显。虽然如今各行各业已逐渐复工复产,但经济形势的下行,导致部分行业的用人需求下降,甚至有些岗位的缩员减员现象十分常见。这不仅影响高校对社会的人才输送,也严重制约稳就业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正如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金融与网络消费的产生与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也催生了许多现代科技行业,比如医疗保险、网络经济、在线教育等。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这些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用人需求也持续上升。这为高校就业工作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思路,也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矛盾呈现“一老一新”

国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关时期,前进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类问题相互交错、难以平衡的现象。高校就业工作一直以来受教学模式与体制政策的制约,内部提升空间不足,外部帮扶力度欠缺。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心理品质不够成熟,高校与社会的接轨不够完善,这些方面是影响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矛盾阻力,并长期存在,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是增加了新的矛盾。按照国家疫情的防控要求,为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聚集接触,传统的就业模式与面试流程受到限制,学生群体所熟悉的模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现场招聘与面对面交流的环节纷纷取消,给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重点群体的就业劣势更加明显,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与少数民族等受地域影响较大的学生,遇到了未曾想象的就业阻力。

4.观念呈现“一快一慢”

就业观念是高校就业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引导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高校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当出现就业实际与就业预期不相符的情况时,极易出现 “眼高手低”的问题,他们的就业行为受落后观念的影响偏离正轨,具体表现为有业不就、无业可就、逃离北上广、漂在北上广等多种现象[6]。另一方面,来自社会与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不断催促学生快速就业,期盼学生“无论如何,先有份工作才觉得踏实”,这种迫切的就业观念从侧面反映出了亟待搭建精准有效匹配的就业体系。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制约了就业岗位与人才供需之间的数据匹配,阻碍了就业招聘宣讲的渠道,放缓了高校就业节奏,也助长了某些学生“慢就业”的心理状态,使得“慢就业”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就业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就业供给总量、行业用人需求、新老矛盾交替、就业观念转变四个方面尤为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突出体现在就业结构和就业体系两个方面。在就业结构方面,就业供给总量与行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变化引发思考。疫情影响到传统行业的生产发展与用人需求,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公共服务等,使得曾经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第三产业受挫最为严重。而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形态异军突起,在疫情的推动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与就业喜好也逐渐偏向于此。在就业体系方面,就业主体的特征变化值得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学生突显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为纾解就业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一是就业观念的重视度不够,慢就业成为主旋律;二是就业需求要求与时俱进的就业技能,然而目前的技能培养并不到位;三是重点群体的就业难度增大,尤其是地域限制明显;四是就业质量亟需提升,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导致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危中有机,在挑战危机的过程中更容易挖掘机遇,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疫情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应对疫情防控,强化稳就业政策落实,国家释放出了一系列举措以进行结构化变革,创新效率、动力、产能、体制思路与模式,通过抗疫稳岗扩就业相关措施落地,有效地拓展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高度、广度与延展度。各类战略政策叠加的强大效应,为稳定就业总量、完善就业结构、解决就业矛盾、优化就业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机制扩展了空间[7]。

三、疫情亟需纾解高校就业困境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凸显出了高校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但就业工作面临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在就业供给总量、行业用人需求、新老矛盾交替、就业观念转变的挑战与机遇面前,高校学生群体又凸显出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应当守初心、担使命,稳住就业基本盘,广开门路做好高校稳就业工作,打好高校就业工作抗疫攻坚战,助力国家“六稳”工作的稳步开展。

(一)聚焦政策引领,有效贯彻优先就业导向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更需要政策体制的保障与意识形态的引领,这对有效贯彻国家稳就业与优先就业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完善优先就业机制,把就业工作切实纳入学校发展的宏观规划,从意识形态层面高屋建瓴地进行实时指导,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高度重视疫情期间的就业服务与导向引领。在抗疫稳就业的同时,加速“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的构建,把握战略机遇,提升信息化协调服务机制,精准匹配市场供需与学生信息,优化就业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时性,完善就业引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舆论引导方面,高校应提高站位,把握高度,充分领会并贯彻国家应对疫情强化稳就业的部署与举措,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疫情并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完善舆情导向建设与研判监测,设置疫情应急处置模块,有效贯彻优先就业导向,确保政策的宣传到位,加强意识形态层面的巩固与保障。通过政策引领与意识形态导向,逐步改变“慢就业”现状,强化学生的就业观念,深刻领会政策精神,从思想上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就业服务工作。

(二)聚焦教育变革,提质增效改善就业结构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高校传统的学科构建、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应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水平,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提高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探索就业工作扩面、提标、增效的创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动能,互联网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进行教育变革,缓解疫情对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影响,纾解疫情带来的冲击。高校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完善分类分层次的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体系,延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落实“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要求,借助云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根据就业需求开展不同类别的就业技能课程与实践实习活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的塑造与提升,不断提质增效补充就业结构。这既是疫情期间对高校稳就业工作的时代要求,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聚焦重点群体,研判形势优化就业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重点群体尤其是重点疫区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困难,而重点群体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就业工作的内部发展与外部延展。疫情态势下,高校应持续做好就业常规统计,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针对市场供需要求与新老矛盾问题,健全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充分挖掘就业大数据,设置疫情影响因子等监控指标,强化重点群体的监控权值,完善就业体系建设。其一,在就业体系中增设疫情危机应急模块,精准监控舆情导向,有效预警学生心理危机,进一步做好就业体系的完善、后疫情时代的数据分析与学校宏观政策的调控。其二,在就业体系中增设重点群体管理模块,全面推进学生实名制管理与分类帮扶机制,系统开展精准推介、重点帮扶、个性化辅导、责任包保,形成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全规范的帮扶体系,强化解决重点群体的就业矛盾,由点及面优化就业体系建设,由表及里完善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与管理机制。

(四)聚焦学生素质,多措并举提升就业质量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直接制约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影响就业质量的提升。高校应注重学生就业素质、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内在动力的培养,从内部挖掘就业潜力,在主观层面上提升就业动力。岳昌君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中构建了就业胜任力指数,以此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推断学生的就业能力[8]。这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就业工作具备清晰的可视性,并通过数据量化保障就业工作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出了高度的时代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导致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高校应把握疫情带来的机遇,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修正与引导,深度挖掘学生就业胜任力指数,充分结合经济社会与市场供需要求,培育学生的就业素质,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自我素质的锻造,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以内部动力为着力点,多措并举提升就业质量。

总之,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审时度势,分析研判,针对供给、需求、矛盾、观念四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聚焦政策引领、教育变革、重点群体、学生素质,从内部挖掘就业潜力,切实解决在就业结构和就业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借助“互联网+就业”模式,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与就业思路,匹配大数据,精准对接信息共享与市场供需,明确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确保重点群体兜底保障的政治目标,高效落实“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工作目标,多举齐下推动高校稳就业工作的开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机制,确保社会就业局势的稳定[9]。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高校就业工作体现了教育综合改革效能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有助于稳定社会与民心,有助于“六稳”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态势再次彰显出高校稳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就业工作的稳定能够进一步保证“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确保校园稳定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时代要求。高校应把握疫情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重点纾解疫情对于就业结构与就业体系带来的冲击,积极应对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的就业特征,坚决按照国家就业优先政策的部署要求,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厘清新形势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维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局面,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稳就业工作的有序推进。后疫情时期高校做好就业工作应重点关注四个点、统筹协调四个面,即关注政策引领、教育变革、重点群体、学生素质四个点,统筹协调就业导向、就业结构、就业体系、就业质量四个方面,着力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更全面的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以稳就业促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肺炎新冠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聚焦新冠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