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关注的构成及机制研究
2020-02-25赵芳芳
●赵芳芳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24)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交网络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6月,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7.5亿。微信、微博、短视频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然而,处于社交网络中的用户也在付出隐私成本,即隐私泄露。例如,2018年,脸书使得5000万用户遭遇隐私泄露的风险,华住集团超1.3亿用户面临信息泄露危机,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收到的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形势引起了用户对隐私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消费者愿意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来换取便捷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又对隐私泄露表现出担忧。从上世纪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时代的隐私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隐私问题的研究主要来自技术、法律等领域。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中隐私关注的概念、维度、影响机制的梳理,在评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一、隐私关注的概念
(一)隐私的概念
隐私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被定义为独处时的权利。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者将隐私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的信息的使用、发布有决定权,更加强调个人对自己信息的一种控制权。例如,李唯嘉和杭敏指出隐私并不单指那些被故意隐藏的,不可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信息,更多的是指个人能够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公开以及向谁公开。Wang和Yu认为隐私是一个与公众和群体利益无关的概念,指的是客户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信息,或者不方便让其他人了解的信息,不希望别人干预或不适合别人干预的个人事务以及不希望他人入侵的领域。隐私是一种个人边界调节过程,根据情景对他人的隐私水平进行管理。学者们对隐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类,Banisar D等人将隐私分为信息隐私、通信隐私、空间隐私、身体隐私。以此为基础,后来又有学者将隐私分为身体隐私、位置隐私、交流隐私、社会关系隐私四类。孟小峰等根据来源不同,将隐私分为监视带来的隐私、披露带来的隐私、歧视带来的隐私。当然也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将隐私分为数据隐私、查询隐私、发布隐私。通过对隐私的不断细化,可以为隐私泄露行为的解决提出可行的对策。
(二)隐私关注的概念
隐私关注是一种与隐私泄露相关的一系列特殊的信息意识和感知,隐私关注的定义大多从个人的主观感受出发。较早的界定是将数据提供给组织后,个人对组织如何使用自己的数据的担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隐私关注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在社交网络中,隐私关注被定义为用户对个人数据被收集、控制和关联挖掘的担忧。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隐私关注进行定义。王丽闲将隐私关注定义为购物网站上的用户对信息被他人获取后,信息如何被使用的关注。隐私关注对社交网络的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构成了与隐私相关的成本。在隐私关注的构成上,学者们意见不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FIP和IUIPC量表。CFIP将隐私关注分为四类,即收集、不适当访问、未授权的二次使用、错误,来测量个体对组织的隐私行为的关注。而IUIPC则测量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隐私关注,包括收集、控制、知情等三个维度。由于IUIPC模型更简洁,在适用性上更具有优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二、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用户层面的影响因素
关于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用户层面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水平的隐私关注;与年轻人相比,年老的人更加关注隐私;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会对隐私关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也会对隐私关注产生影响。用户对互联网环境越熟悉,就会表现出更少的隐私关注。与未曾遭遇过隐私侵犯的人相比,经历过隐私侵犯的人往往会更关注个人隐私,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隐私关注。Nemec Zlatolas等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中,隐私意识、隐私政策、隐私控制对隐私关注有负向影响。不同的信息类型会引起消费者不同程度的隐私关注,研究发现,与性别、年龄等信息相比,财务、身份、支付等信息较容易引起消费者的隐私关注。Sheehan和Hoy提出,当消费者被问及财务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和医疗记录等信息时,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隐私关注。对于感知收益是否会影响隐私关注,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朱侯等认为感知风险对隐私关注有正向影响,而感知收益影响的是隐私意识,虽然用户对风险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但用户通过SNS获取的愉悦感可能会使用户产生更多分享、表露个人信息的意向。薛可等则认为感知风险正向影响隐私关注,感知价值负向影响隐私关注。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平台层面的影响因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不再是单向的关系,彼此之间频繁的互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隐私关注。例如,在个性化广告或其他企业活动中,赋予消费者一定的权力,使消费者能够控制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会降低他们的隐私关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一个购物网站越信任,其表现出的隐私关注就越低。Taylor等发现信任与消费者隐私关注之间存在负向关系。网站声誉反映了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所作出的主观评价。多数学者认为,消费者在声誉良好的购物网站进行购物时,隐私关注往往比较低。周涛等从平台、用户、环境三个层面来探究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对隐私关注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用户隐私关注,其中,平台声誉的作用最强。
三、隐私关注的影响作用
(一)关于“隐私悖论”的研究
关于隐私关注的影响作用,很多研究都围绕“隐私悖论”展开,探究用户的隐私关注与自我表露行为之间的关系,验证隐私悖论是否存在。朱侯等通过对隐私悖论现象的研究发现,隐私关注只在一定程度上负向影响隐私意向,隐私意向对隐私行为具有更大程度的影响,隐私关注几乎不会影响隐私披露,因此隐私悖论确实存在,用户会披露个人信息,即使他之前没有这个想法。Dienlin和Trepte也验证了隐私关注对隐私行为有间接影响,隐私关注不能充分预测特定的隐私行为,即使预测到了,影响也很小。这说明,在解释社交网络上的具体行为时,隐私关注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可以总结出,即使经过几年的时间,只要按照之前的建议和概述进行调查,仍然可以发现“隐私悖论”。薛可等人证实了社会化媒体中“隐私悖论”现象的存在。用户隐私关注水平和自我表露行为的均值都较高,这说明社会化媒体中“隐私悖论”现象更为明显和直观,国外文献实证结果往往表明“隐私悖论”只是个别现象,只发生在特定的人群中或需由特定的激励引发,而我国的社会悖论现象是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进行剖析。
(二)隐私关注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由于社交媒体依赖于用户生成的内容,因此激发用户的积极参与对于维持这些平台的人气和价值至关重要。事实上,如果没有持续的内容创造和分享,SNS就会过时,导致用户兴趣和沉浸感下降,并因此失去用户忠诚度。臧国全和周晓倩探究了隐私关注对用户持续使用SNS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持续使用SNS并非忽略了使用过程中提供个人数据导致的隐私关注,而是隐私收益超过了隐私关注,在隐私关注困扰下,用户依然使用SNS的动机是人际关系管理和自我展示。另外,有很多学者探究了隐私关注与提供个人信息意愿的影响。高锡荣和杨康认为当消费者有较大的隐私顾虑时,消费者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作出隐私保护行为。申琦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越关注自己的隐私,越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四、结语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消费者个人主观感受的角度来对隐私关注进行定义,隐私关注反映了消费者对个人信息超出自己控制的一种担忧。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隐私边界逐渐消失,隐私关注将会受到更多重视。因此,需要对隐私关注进行明确的定义。
现有的关于隐私关注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用户、平台、外界环境三个层面进行。从用户层面而言,大多关注了用户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经验等对隐私关注的影响。从平台方面,主要关注了平台声誉对隐私关注的影响。外界环境主要关注的是隐私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对隐私关注的影响。虽然,关于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有大量的问题值得关注。如,消费者对制定的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如何,消费者对企业保护其隐私的预期是什么。在隐私关注的影响作用中,“隐私悖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大量研究也关注了隐私关注对个人信息提供意愿以及使用行为等的影响,对理解隐私关注对消费者心理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