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知识图谱下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

2020-12-17

法制与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警务公安机关

●陈 棒 梁 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一直以忠诚卫士、人民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和公众的视野。随着新型媒介的传播与发展,为群众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与意见发声平台。此外,新媒体已经成为互联网络中一股重要的新兴传媒力量,公安机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当前的政务新媒体发展来看,公安机关正在着力打造以“两微一端”和短视频账号等为代表的警务运行、政务服务新媒体工作平台。从“平安肇庆”微博的开通,到各地兴起的以微信为平台的“微警务”全面铺开,再到短视频时代以“中国警察网”为代表的大批公安机关短视频账号的开通,无不彰显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发展大潮下,强化公安新媒体工作并积极变革和进取的愿景。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作为社会治理重要参与机构的公安机关,在新媒体时代下应当着眼于完善新媒体背景下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尤其是着力完善新媒体背景下的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能力、和谐警媒关系建设,同时应当在加强专业人员力量、组织、理论等方面的建设、更新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理念和原则、规范警察公共关系处理的流程和方法等方面下功夫。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分析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国内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有大量研究学者在其著作中介绍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定义和内容。例如孙娟等认为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是:“警察公共关系是将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公安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首先是一种方略,即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在社会系统的范畴里考察公安机关的组织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密切和公安机关外部的联系,使公安工作更适应社会需要,更能得到各方面公众的广泛支持。”[2]“过程说”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注重社会效益,并通过自身良好行为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的过程。叶氢等认为其定义包括动态、静态和价值取向三个层次的内容,并将警察公共关系定义为:“警察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实现与公众良性互动,树立良好警察形象,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优化执法环境,提高自身影响力的组织行为和活动过程。”[3]奚邦意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为了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各种传播活动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关系,寻求各方的良好合作,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而同相关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交往关系”。[4]杨春兰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警察组织通过相关沟通手段,树立良好警察形象,与公众达成良好认知,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从而使执法环境得到优化,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的行为和活动过程。”[5]

从上述学者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来看,都较好地概括了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的目的、手段和性质等方面内容,同时又有相关公安学研究学者结合公安机关实践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警务模式的一种形式。不可否认的是上述研究从各个维度丰富了警察公关系的内涵,但是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事物,必然随着客观的公安工作实践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这些研究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变迁和发展并未进行详尽论述。新媒体背景下的警察公共关系呈现了什么样的内涵?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的警察公共关系呈现出何种特征与内涵?这是亟待学术界和实务界结合新时代理论和实践进行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警察公共关系的外延和边界应当随着公安工作的具体实践而发生变化,展现警察公共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警察公共关系应当包括“辅助决策、沟通管理、形象传播、危机管理和合作管理”[6]等方面的职能和内容。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工作随着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警察公共关系应当考虑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因素纳入其中。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国外发展动态分析

警察公共关系作为舶来品,其国外研究研究与现状如何?当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学者聚焦在警察公共关系研究领域。例如McIntee 在《Police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一文中,结合新媒体时代警察公共关系问题探讨“警方在新媒体时代所遭遇的预算限制、公众信任以及公众质疑的问题,从而导致警方在组织架构、组织策略和警务思想方面的转变,并且提出警方如何使用新媒体、如何运用它拓宽社区警务领域以及它如何改变警察公共关系的过程。”[7]Talal Almutairi 在《Police-Community Relationship in Kuwait: Public Relations Perspective》一文中,从警察公共关系角度,结合共同创造理论、系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论述了科威特警察与社区之间的基于共享的关系,强调了社区的共同构建与共享。[8]Umaru.A.Pate等人认为警察和媒体是两个机构,旨在确保社会在合法和有序的行为基础上良好生活,以利于社会的正义、公平和发展。但是警察采用审讯获取信息,而媒体则通过采访获取信息,并在文章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展示了手段差异、工作风格以及相关研究问题。[9]总的来说,国外学者也注意到新媒体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影响,另外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学者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的社区警务建设上从警察公共关系角度研究警方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且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问题调查、数据搜集等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

二、科学计量下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

(一)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现状

图1:总体研究趋势

关于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予以评述。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例,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5日,采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为“文献”类别,主题词设置为“警察公共关系”,共检索获得575条结果,运用中国知网可视化工具获得(如图1所示)总体研究趋势和主题词分布。

从上述“警察公共关系”研究趋势图来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研究阶段:第一阶段(1963-2002年),这一阶段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文献数量上看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学术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警察公共关系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第二阶段(2002-2007年),这一阶段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逐渐从公共关系中分离出来,并且在教学和研究内容上不断成熟,从2002年到2005年,中国曾先后三次成功举办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推动了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开展。

第三阶段(2007-至今),2005年之后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逐渐向全国展开,图1中文献研究数量也呈现高位分布。从考察文献的内容来看,各地公安机关逐渐结合本地区的公安工作实际,将相关理论运用到公安实战中。至此,警察公共关系实现了从公共关系的学科理论、公安院校的教学实践再到公安实战的成功转化。近年来,虽然相关研究随着年份呈现下滑的趋势,但是研究热度并没有削减,反而呈现出回升趋势。

主题词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词的相关联词的研究分布。高频较高的词分别是“社会关系(284篇)、公共关系(255篇)、公安机关(246篇)、国家机器(220篇)、司法机关(216篇)等主题词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们对于以“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内容分布和研究取向。

(二)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主题综述

根据前述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来源的检索报告,共获得文献数量是575条。由于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工具的局限,从上述文献分布图中只能看到文献趋势和主题词分布特征,故本文运用“科学计量+Citespace”和二次检索文献内容的方式(主要参照文献的引用量和下载量),并借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探寻以“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布和主题情况。

从图2聚类图谱(MI算法)来看,主要包括:“#0新时期、#1公共关系教育、#2管理理念、#3时代背景、#4舆论监督、#5警务微博、#6信息社会”七大聚类研究领域,其中Q值0.4471(大于0.3)与S值0.5176(大于0.5)均在合理的区间,表明该聚类效果较好,且内部同质性较高;同时采用二次检索获取关键文献内容,作出如下关于“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的研究综述。

图2:警察公共关系关键词聚类图谱

一是结合新时期论述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及其塑造途径。2000年左右相关概念正式引入我国,相关研究也大多从那时起步。有学者作了初步的引进和定义,例如高金华、李德全分别就警察公共关系建立的必要性、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论述,同时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活动”。[10]赵睿提出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的构建路径,应当从“抓好理论学习水平、抓好大众传媒关系、抓好公安文化建设以及注重形象危机事件公关”[11]方面入手。赵文辉认为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之路应当从理论研究、转变理念以及警媒关系等八个方面展开。[12]张民则从警务发展的高度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创新现代公关手段,积极探索警察公共关系实践”。[13]有相关学者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视角论述具体警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问题;[14]有学者具体剖析警察公共关系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15]有学者结合警察公共关系中的警察形象问题做具体论述;[16]还有相关学者结合地方公安工作的具体实践,从微观视角探讨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问题。[17]这一时期受和谐警民关系的启发和影响,警察公共关系的论述大多侧重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目标,并且在研究上二者区分度不大,进而导致警察公共关系与警民关系在后续研究上出现分歧。

二是结合管理理念论述警察公共关系的导向和危机管理等问题。宋向明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应当秉承‘居安思危’的思想,建立科学的管理战略和系统的管理机制。”[18]同时要积极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闻伟燕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安机关“必须探索研究积极高效的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模式和流程,最大程度地预知危机到来、减少危机损失和解决危机事件”。[19]李喜和认为传统警察公共关系理念以警察为主体、以公众为客体,警察主导警察公共关系,视警察形象为核心。[20]穆潇认为“公安机关应当建设互动型警察公共关系,以及建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公关模式”。[21]概括来说,上述学者都回答了应当建立何种警察公共关系模式的问题以及应当树立何种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问题,关于警察公共关系都确立了应当在涉警舆情提前预防和形象危机公关等方面的职能和内涵。

三是警察公共关系与舆论监督的关联研究,也就是涉及警察机关应当如何与新闻监督权打交道的问题。杨炯认为警方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22]媒体需要警方的新闻资源,而警方需要媒体的正面关注和报道,并以此达成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警方应在了解、熟悉媒体的特性和功能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刘小飞认为警察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建设应当“秉持公利至上、预防为主,整体统一、协同作战的思想;要深化执法为民、新闻警务、服务至上、全员参与的理念;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互助合作的原则”,[23]并分析了警察与媒体关系的特点以及如何合理构建警察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媒体对于公安工作监督权的平衡和实现。刘昱彤则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警察形象危机的问题,认为“大众传媒的影响是警察形象形成危机的外部原因”。[24]除了上述学者提出应当从和谐警媒关系以及通过媒体强化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还有学者认为公安机关应当在当前舆论监督环境下,主动建立关于涉警舆情和日常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制度。[25]

四是侧重警察公共关系与具体警务应用媒介之间的关系,例如上述聚类显示的警务微博之间的关系。例如肖振涛认为:“微博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警务微博可以及时发布警务信息,直接从信息源的信息传递给群众,微博也正在影响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26]较之于论述新媒体与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宏观影响,刘毅则认为公安机关应当通过“设置全天候在线的管理员、保证微博内容丰富、学会发布信息的方法以及实时调整微博运营的方式”[27]等途径办好警务微博,开创警察公共关系新局面。当前新媒体平台不断迭代,新媒体平台经历了微博到微信到客户端再到短视频平台的过程,警察公共关系的工作平台也随着新媒体的变迁而变迁。但是上述学者也论述了相关新媒体平台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从诸如管理机制、制度建设等维度提出对策,但是关于警察公共关系这种随着媒体变迁的发展性并未过多涉及。公安机关是如何将新媒体纳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视野,其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过程,亦未有学者予以明确的表述。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社会给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带来了挑战,提出“公安机关应做到,全面认知、客观分析形势;创新设备应对机制;巧妙表达公安工作;高效运作”[28]等方式应对挑战。总的来说,上述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既有从初期结合公共关系内涵进行的引入性概述,也有从介绍公安机关运用警察公共关系的具体途径,并且相应地介绍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工作理念及其在危机警务尤其是涉警负面舆情爆发之后的具体公关路径,还有从警察公共关系与具体警务应用媒介以及媒体监督权角度论述警媒关系。

(三)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前沿

根据上述运用Citespace检索主题词“警察公共关系”所获得的研究数据,并且运用该软件自带的爆发点探测(Brustness),可以发现当前关于以“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如图3所示)。同时,根据“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并采用二次检索的方式探寻新媒体与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的主题聚类和分布。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警察公共关系”并含“新媒体”的方式共检索文献(检索时间:2019年12月8日),共获得文献数量32篇。

图3:“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前沿与热点

从上述探测的结果来看,当前以“警察公共关系”为主题的研究中,“新媒体(2016-2019 年)”与“警民关系(2017-2019年)”两大类关联主题是当前关于“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的前沿。由此可见本研究“新媒体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与运用科学计量方式所获得的结果一致,即新媒体为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同时根据CNKI自带的科学计量分析,得出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筛选频次大于2的关键词)。

图4: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根据上述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结果来看,研究领域关键词主要聚焦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信息、警察组织、危机公关、网络舆情、警察形象、公关关系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等关键词共现领域。从CNKI检索获取的文献来看,主要包括侧重两个方面对于警察公共关系与新媒体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是侧重从新媒体技术角度论述新媒体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影响。该类观点侧重于从技术思路探究新媒体对于警察公共关系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例如郭林认为“警察组织必须正确理解认识新媒体对警察公关工作的影响及作用方式,采取积极应对措施”,[29]并详细论述了新媒体对于警察公共关系中客体(公众)聚焦在扩大规模、主动获取、紧密群体、凝聚群体以及形成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警察组织)在独立传播、律己自省和平等互动方面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并进而影响警察公共关系构建的模式。韩森旗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推出优质内容,在“完善运营方法和改进网络技术”[30]方面下功夫。还有学者从具体的新媒体运营平台探讨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影响。例如安燕认为短视频将对警察公共关系“防患预警、舆情监测以及影响宣传”[31]等方面产生影响。赵成晓、周梦琪认为“政务微信成为后微博时代影响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新媒体工具,从打造微服务、微问政以及微报道”[32]等方面对警察公共关系产生影响。

二是侧重新媒体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与模式变迁。考察新媒体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的逻辑前提是,首先,充分分析新媒体作为技术工作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客体与主体等维度的影响,进而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变化与公关模式的变迁。一方面是聚焦新媒体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中危机管理、警察形象、涉警舆情等方面内容。例如阮莹认为:“新媒体场域下我国警方在危机公关中需要建立健全危机预警、危机沟通、危机处置和恢复保障四个机制。”[33]孙小燕就新媒体背景下警察形象危机提出公安机关“加强公安民警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完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公安机关新媒体建设、加强警察正面形象的宣传”。[34]唐涛认为新媒体背景下公安机关在处理涉警舆情时,应当从“增强公共事件危机舆情意识、公开透明公安业务信息、倡导行业自律和网络道德、完善舆情司法规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公共危机舆情监测管理、革新应对管理技术手段以及制定公共危机舆情分类分级联动应对管理方案”[35]等角度加强新媒体背景下涉警舆情处置。

三、结语

总体而言,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已经获得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关研究仍旧在内涵清晰界定、理论耦合运用、研究范式创新以及建设法制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警察公共关系主题研究是一个以实用性为导向的研究,其内涵和外延应当随着公安工作实践、警媒关系的动态变化而不断改变和创新,必须体现出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内涵的变化性与发展性。从内容上来看其应当包括辅助决策、沟通管理、形象传播、危机管理和合作管理等方面内容。尤其是研究应当涵盖涉警舆情、危机管理以及警察形象建设等核心内容。此外,新时代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其相关主题研究内涵必须适时作出改变和创新。

其次,警察公共关系是一个交叉性学科研究的产物,与传媒理论、管理理论、政治理论的交叉应用和耦合性研究尚未大量见诸学界研究。以传媒理论为例,议程设置理论在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就十分鲜见,一方面可能囿于研究人员的研究背景局限,另一方面是学科研究背景的局限。警察公共关系是典型的政府议程模式,涵盖了媒体议程与民众议程的诸多内容,是民众、媒体与警方三者之间博弈与互动的产物,与其他政府议程之间的关系也应当引起学者们研究重视。

再次,相关的主题研究范式创新乏善可陈。其中以警察公共关系的量化研究、质化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的范式并未见诸学界,更多的是聚焦于地方视角的案例研究、部门工作的典型研究以及经验性质的定性研究,在范式、流程和模式固定上并未形成规范。

最后,警察公共关系作为当前以警察为主体,同时涉及民众、媒体和其他社会正式与非正式机构参与的关系“场”,亟需立法主体对其内涵和外延以及运作模式进行规范和立法。这取决于公安机关的态度。一方面是基于“以我为主”部门立场的内部公安政策和规范;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受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驱动下的整体和社会公益立法,既需要热点事件的推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学者们的实际研究和大声疾呼。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警务公安机关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迈向法治公安: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环球警务专访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