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析

2020-02-2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化导向

张 颜 梅

(商丘师范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探索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学术研究型高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以“素质、能力、创新”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既有学术研究型高校毕业生的学术素养,同时又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培养人才能否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是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明确社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决定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定位影响发展思路,办学理念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从麦克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数据看,2014、2015、2016、2017、2018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2.6%、92.2%、91.8%、91.6%、91.0%[1],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率连年走低,在办学过程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基础薄弱,学生在校四年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却没有一定的实操动手能力,成为困扰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普通高校数量快速增加,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一些原本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被淹没,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那些有数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基础扎实,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在本科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优势明显,与之相比,近年升格本科的普通高校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理念上贪大求快,既失去了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又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积淀。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学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应用型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是这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中,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提出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转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这里所讲办学方式,包含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办学定位来确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既区别于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学术特色,又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具有层次性差别。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兼顾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学术性和专业性,又要具备高职高专类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普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价值追求。人才的培养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相匹配,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要看社会的评价效果,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社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主要职能,以整合地方行业企业教育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手段,以应用型技术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导向,单靠校园内的四年本科阶段学习,难以培养出“五型”人才。人才培养过程要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更要社会化,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专业设置,即专业与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教育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需求无缝衔接,真正培养出社会有需要、学校有培养,行业有需求、学校有供给,企业有投入、学校有回报,政府有关注、学校有动力的良性发展机制,真正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实际需要,又能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四位一体”的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确定培养对象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标准、采取一定手段,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一整套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方式。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就要按照学术性、研究型的基本要求,其人才培养成果和培养质量要由学术研究需求部门、使用部门根据一定标准去衡量;高职高专类高校要根据社会及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按照一定规格培养实际操作性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确定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社会化的专业设置、社会化的人才标准、社会化的教育资源、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即“四位一体”的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从社会化的专业设置看。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突出特色。教育对象完成中小学基础教育后,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接受高等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后开启专业教育。也可以说,专业教育就是开启了人生所从事行业,或者进入某个领域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阶段。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科学地设置专业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之所以走上应用型转变发展之路,其根本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要放在第一位。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了大数据相关专业,为市民提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食宿、智慧购物、智慧学习等各种便捷服务,更为人工智能普及后的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等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智力支撑,既发挥了高校人才聚集和知识高地的优势,又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从社会化的人才标准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不仅在专业设置上社会化,而且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的人才要为社会所必需、为社会所接受。2019年,超过8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是一个个供学生读书的家庭,从社会稳定等多维度考虑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但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症结看,相当多的毕业生就业难,难在所学专业和社会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关键在于这类高校的毕业生既没有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又缺少高职高专类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名为本科高校毕业生,没有掌握“本科”的专业知识;名为“应用型”高校,又没有应用的实践技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要与社会接轨,以社会、行业、企业等评价标准为准,重点考察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专业、能力、创新”等多元评价,成为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标准。打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最后一公里,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出的毕业生,既拥有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行业企业岗位的文化需要,成为走出校门就能融入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

从社会化的教育资源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最大的压力和挑战,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实训基础薄弱,双师双能师资较少,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限制。1998年后升格为本科类的高等学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特色已不突出,原有的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实习场所已经严重不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一定数量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的教师与在校生的数量相比严重失调,这些问题在相当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就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标准服务。解决双师双能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可以实施“双师双能人才引入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创新创意教育种子师资培训计划”“实验师资培养提升计划”,打造双师双能教学团队,助力学校战略转型[2];解决实验室、实训场地不足问题,也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探索资源转化的路径和制度,资源来源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家,需要向社会广泛获取资源[3],广泛利用行业企业生产车间、实训场地,甚至采取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培训紧密结合,既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专业与生产的有效衔接。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是现在高职高专类高校的通行做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借鉴这种形式。

从社会化的评价体系看。有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就有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不是靠各种教学指标和各类活动数据呈现,也不是靠有限的评比表彰来证明,而要靠行业企业等各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过程中的表现来作出评价。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考核,而是一系列的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表面看是对毕业生单体的考核,背后反映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否成功,是否实现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价值功能。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大致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设若干考察侧重点。因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化,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因为是评价标准的体系化,能够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管理的风向标,学校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教育教学方式和环节进行适当改革和创新,对师资队伍进行重新配备和调整。同时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又是一个激励与约束的公平秤,学校根据这种评价,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专业和教育教学环节、对评价体系中较好的培养过程,进行表彰奖励等正向激励,对于那些不能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进行有效改革,改革创新不到位,效果不明显,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和瑕疵的工作,要受到惩戒等负向激励。

三、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三要三不要”

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改革创新,是基于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的实践过程,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把社会化导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作为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主要参照,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环境等改革发展的根本依据。实施“四位一体”的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三要三不要”。

第一,要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术性、专业性,不要借口社会化导向而放松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办学层次上仍然是本科高校,就要突出本科高校的学术特征和专业教育特征。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像学术研究型本科高校那样,以学术型研究型作为办学定位和围绕学术研究明确办学理念,但毕竟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就是本科高等教育学校,学术和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和优势。社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面向社会对人才需求基础上,发挥本科高校的学术和专业优势,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使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知识基础上,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不是放弃本科高等教育学校的学术性、专业性基础和优势。

第二,要坚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不要以强调本科高校偏重学术性、专业性而放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恰恰是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正是由于大量本应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类学校一窝蜂升格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发生变化,从专业设置到培养过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造成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大批毕业生却找不到就业岗位,造成毕业难以就业、甚至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基于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状况,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因为是本科高校,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专业基础,和高职高专类高校相比具有学术专业方面的优势,而放松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学术和专业的基础和优势,又具有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培养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才能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本质。

第三,要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导向,不要使人才培养过程及方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社会化导向,要在专业设置上体现社会需要,探索“校市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放包容”新形态[4];在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上体现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实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制等多种形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体现社会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足量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在实习实训条件上,充分挖掘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采取工学交替形式,让学生工作即学习,岗位即课堂,师傅即教师,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现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愿学习职业院校定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怕丢本科高校的脸面与尊严,仍然采取本科高校象牙塔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应用。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社会化导向作为办学理念的内涵之一,充分发挥本科高校学术性专业性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社会化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偏向”不是好导向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