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观照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路径选择
——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2020-02-2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商丘产学研教育

孟 现 志

(商丘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新要求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向应用型转变,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审视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演进和高等学校的实践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着理念转变、运行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困难[2]。新形势下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要着重围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等核心任务,切实转变办学方式,这不仅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主动作为,更需要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历史观照

产学研合作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早已有之[3]:德国洪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最早在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9世纪60年代美国赠地运动中诞生的威斯康星思想,开启了大学服务社会的新局面;英国所流行的“三明治”教学,或“产学交替”的教育,或“合作教育”,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开启的硅谷模式的诞生和成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产学研合作的热潮。合作教育是国际上采用的先进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到中国。作为一个教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承认,这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最早引进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模式,这个模式在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重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过三个高潮[4]。

第一个高潮是勤工助学,半工半读。这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是在国家领导人倡导发动和政府的外在作用下形成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显性结果,也是一次国家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尝试。

“合作教育”概念的引进及其发展,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第二次高潮。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开始使用“合作教育”这一名称并进行实践,标志着我国合作教育实践的开始。此后,国内不少大学也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用人部门加强联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

第三个高潮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全面推进。着眼于中华民族21世纪的伟大复兴,1998年,中科院率先启动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200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这些政策设计和安排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协同推动高校“双创”工作,组织研究制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深入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改革医学和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全科教师培养。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启动“五位一体”推进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着眼教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由此可见,强调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政策导向和实践诉求。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产学研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模式。这些模式,既有自发形成的,也有政府或学校着力推动的。但不管哪种模式,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1.自发产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自发模式主要有:高校开展目标明确的高新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与企业开展多方位的技术合作等,体现着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需求。作为学校一方,一般有着依据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作为,通过主动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课题逐步把教学、科研及生产结合起来。

2.高等学校积极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这类模式摆脱第一类模式的松散状况,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高校更注重发挥其科技优势。具体模式有:高校科技型企业;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或工程技术中心;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协同构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签订全面长期的合作协议;董事会模式;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或为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基地;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3.政府主导推进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基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各级政府也在多个层面、不同领域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主要模式有: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学位;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面向战略产业的教学基地;国家产学研工程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演进和实践探索,有以下几点特征。

1.“教劳结合”理论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则是具体落实和体现。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产学研合作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得到了稳步发展。

2.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教育模式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行的比较和竞争是加快发展的一种途径。国外合作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是我国合作教育实力提升的重要资源。从三次高潮的形成来看,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的引入直接相关。第一次高潮,因媒体对美国勤工俭学经验的报道而引发;第二次高潮,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经验引入而揭开序幕;第三次源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战略的实施。国际竞争新局面和科技发展新要求,以及国际合作教育的先进思想和实践经验,成为我国三次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潮发展的引子。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动力。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产学研合作推进过程中,政府各相关部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国务院出台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开始向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倾斜,积极推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部加强推进部省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财政部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财税政策;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实施“产教融合项目”,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

就高等学校而言,产学研结合有效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成为本专科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逐步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展;从学校内部封闭培养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从合作育人单一模式发展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综合模式。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历史进行观照,可作如下总结:一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二是我们进行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办学实践探索;三是逐步形成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四是无论从参与学校广度、实践特色和理论概括上,中国都极大丰富了世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二、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学校与社会携手,教育与经济结合,这已成为各国政府、产业界、教育界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发展,但规模的迅速扩张也使高等学校发展出现了若干瓶颈问题,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扰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促进实现高校与产业界的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可以更加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的矛盾,有利于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学研结合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现代高等教育特征,是我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高等院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等院校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5]。

(一)有利于准确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目前,高校办学存在市场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和沟通等问题。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以就业导向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能更好地根据企业发展和工作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很多企业人才匮乏,而另一方向又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高等教育,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后盾,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成为高校教育培养的方向。校企互相依托,既满足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职工素质结构的需要,也促进了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发展规模等多方面改革的要求,使企业的长远规划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解决校企双方人才供需的矛盾。

(三)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实现校企联合办学能促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前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专业技能上能得到真刀真枪的演练,增加了获得“一凭多证”的途径,增强了就业竞争的能力,能较好地把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拓宽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四)有利于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院校比较,竞争力相对较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地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培养出能受到市场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与相关企业挂钩,实行校企合作,走联合培养人才之路,积极营造企业与学校结合的亲和力,使校企双方在资源、信息、技术和人才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共享、双赢”的模式与机制,将有利于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三、地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理顺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体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结合国内有关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设置情况,高校应建立“服务地方与合作交流”相关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可与校友会等合署办公,具体协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各教学学院应有专人负责产学研合作协调管理工作。

(二)项目制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

坚持“学院为主、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试点学院既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寻找机会,又要放眼省内外,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制定工作方案,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方法、体制与机制,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学院至少要遴选1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寻求合作伙伴,选择适当合作方式,健全合作体制机制,确保取得实效。试点工作可实行“项目制”管理,学校给予经费资助,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内外结合、行业专家参与的人才培养制度。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教学。加大对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行实习教学新模式,推进“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

(四)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要出台激励政策,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制度。通过经费支持、政策支持,扩大试点学院自主权,明确责权利,使试点学院发挥积极性,选好切入点,引导鼓励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能力。试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学生助教制度,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真正实施弹性学制,完善选课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校内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商丘师范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

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高等院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等院校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要想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

商丘师范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己任,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不断创新生产、教学、科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正在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多形式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路子。

(一)成立校地合作发展联盟,完善协同育人治理体系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商丘师范学院发挥学科专业和人力资源等优势,着力研究商丘、设计商丘、服务商丘。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中拓展了办学空间、丰富了办学资源、增强了办学活力,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017年6月,正式成立“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搭建了学校、政府、企业合作的大平台,构建了教育、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机制。学校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完善了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

合作发展联盟成为校地校企合作共赢有效平台:一是变“单通道”为“多通道”,实现合作机制的多元化。二是变“点对点”为“面对面”,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三是变“被动接受”为“订单制”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四是变“教学型”为“行业型”,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变“各自为战”为“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6]。

(二)发挥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挖掘整理商丘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商丘师范学院致力于商丘文化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和推介服务,已经成为研究、整理、保存商丘文化的资源库,宣传商丘地方文化的智囊团,展示商丘文化的桥头堡。

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特藏部一直致力于商丘地方文献、河南地方文献以及相关专题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现已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馆藏特色。收藏特色文献5万册件,其中商丘区域古碑墓志拓片六百六十余种、历代名碑墓志拓片五百余种、汉画像石拓片四百五十余种、其他金石拓片二千余种;商丘及周边区域家谱六百五十余种,著名的“商丘八大家”“睢州四大户”的家谱都有收藏;商丘、河南地方志书籍一千八百多种、三千余册;商丘、河南历代名人著述六百五十余种;商周秦汉时期商丘历史文化专题史料二千多种、五千余册;馆藏各种古典文籍及民国图书四万余册,再现了商丘历史记忆,传承了商丘文化精神,为商丘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商丘师范学院拥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庄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炎黄文化研究中心等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凝练了汉梁文化、商文化、火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等独具商丘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在“老庄研究”“汉梁文化研究”“商宋文化研究”等富有商丘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专栏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庄子·道家·道教研究”栏目,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全国老庄、道家与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社会效益和影响力逐日增强。

2.依托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商丘师范学院有关教学单位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讲述商丘、传播商丘、设计商丘、美化商丘、歌唱商丘,服务商丘城市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设。

人文学院(应天书院)通过应天书院大讲堂、商丘道德讲堂、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及《商丘日报》等平台,为商丘市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作讲座,开展“国学公益大讲堂”,传承弘扬商丘优秀文化传统。努力打造“应天书院”名片,常年开设“应天周末讲坛”,为学生讲授学术前沿。开设“应天书院讲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出版《三商之源——商丘》《宋国史稿》《汉初贤才贾谊》《商丘古国志》《商丘文萃》等学术著作,发表系列学术论文,诠释传播“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品牌。我校师生参与商丘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参与商丘电视台《视话商丘——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电视访谈节目。该节目录制了10集,其中商丘师范学院教师主讲了5集。

传媒学院以专业为依托成立“智朴”影视工作室、“应天骄子”融媒体中心、“好人之声”朗诵艺术团、“灵感”广告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建构工作室“(1+1)N”合作模式,积极承担地方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在“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全媒体探访聚集活动中,智朴影视工作室师生团队负责商丘历史文化史前篇、夏商篇、春秋战国古宋篇、秦汉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清篇、现代篇8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好人之声”朗诵艺术团与商丘市委宣传部、“商丘好人”联谊会合作,围绕“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建设、商丘传统文化挖掘,举办了“商丘好人”“商之颂”等大型诵读会。

艺术设计学院立足“两业三品,实题实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结合商丘地域文化和行业企业标准开展作品创作。围绕姓氏文化、木兰文化、归德古城、永城芒山旅游区、民权葡萄酒、柘城辣椒、虞城贾寨豆腐干、梁园区魏庄麻糖等区域文化和特色产品创作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海报宣传。关注社会焦点,援手城市形象提升,承接“商丘市志愿服务主题公园”设计、“商丘好人”系列活动策划与设计、智慧商丘公众平台系列设计、商丘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设计、“诗经文化园”整体策划及景观文化植入、商丘市廉政文化广场主题设计、策划商丘古城500周年系列活动、“木兰小镇”整体概念规划设计等地方典型设计服务类项目六十余项。

美术学院在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特色文化(绘画)村、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王公庄建立大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学习民间画虎技法,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成立小画笔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商丘各地进行大型墙绘公益实践创作活动,先后为永城市、梁园区、睢阳区、夏邑县、虞城县、宁陵县、民权县、睢县、柘城县等近百个基层社区、村庄、学校和企业,义务绘制大型墙体绘画三万余幅,绘画面积近十一万平方米,惠及基层民众二百余万人。

音乐学院以商丘历史故事创作的舞剧《桃花扇》、商丘好人水上义务救援队的真实故事创作的原创舞剧《舞思·拯救》,得到了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原创歌曲《豫东夯歌》《五谷香飘大中原》《中原风》获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大型原创歌舞剧《应天书院》完成剧本创作,2019年6月首演成功,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2018年12月,音乐学院成立了商丘师范学院第一个学科型公司——河南天德圆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于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转化成文化产品,形成“教学、创作、产品、产业”联动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商丘师范学院注重应用型科研导向,瞄准商丘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一线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与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学院,与柘城县共建河南省干制辣椒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对接商丘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增强商丘发展动力。目前,建成省厅级科研平台19个,校级科研平台21个。2015年以来,立项横向科研项目259项,成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商丘师范学院鼓励教师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服务地方产业技术进步。科研平台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契合度不断增强,贡献度不断提高,得到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充分认可。

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与上海曼克尔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豫东地区技术最为先进的肿瘤检测中心;功能材料合成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现代哈森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格列齐特合成工艺优化”投入使用。

测绘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商丘市建筑勘察规划设计院合作,先后完成了商丘市刘口乡、睢阳区宋集乡以及71315部队营区地形图勘察测量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测绘遥感与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数字商丘建设,发挥了技术支持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与商丘市梁园区政府开展“草莓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人才合作”,培育的草莓脱毒新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重点实验室与奥神面业、梁园区政府共同协同建立功能性食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南丽群养殖有限公司签订“‘丽群’黑猪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推广与应用”项目,经两年多的潜心研发和技术转化,取得重要进展,获得第十二届农场动物福利奖金猪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知名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2017年1月21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商丘师范学院作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典型发言。2017年,商丘师范学院主办“首届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发展峰会”,几十家高校和企业齐聚商丘师范学院,探讨交流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机制、做法,为地方本科院校推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

五、结语

站在新的起点上,商丘师范学院立足本土化、特色化、区域化,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继承和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更要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创新的合作内容、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落实开放办学思想,不断拓展合作内涵,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学校办学的特色和品牌。

猜你喜欢

商丘产学研教育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国外教育奇趣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题解教育『三问』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