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2020-02-24石勇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

石勇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文章以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好山好水好风光”为课堂教学研究案例,积极思考与实践番禺区思政课“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研学后教”思政课堂实现“两高”——课堂立意高、目标定位高;“两准”——研学内容准、问题导向准;“两好”——场景创设好、教学方法好和“两优”——研学效能优、研学价值优的目标。努力自觉研究上好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提升思政课堂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

一、研学目标要“两高”——目标定位高、课堂立意高

(一)多元视角理解课题的设计意图

正确解读教材,第一位课程资源应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特别是要结合本册教育主题理解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和其中所包含的德育理念。也要注意教材中同一课各栏目逻辑关系的解读。各栏目的逻辑关系往往是课时划分、教学过程逻辑展开的重要依据。这是“活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前,笔者总是不断地追问,本课在单元课程标准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什么目标?从教材上的图片或范例思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在不断地追问下,编者的意图在笔者的脑海中逐渐明晰。

《我们神圣的国土》由三个框题组成,分别是“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知道我国山河壮美,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众多的国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美丽。感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初步建立关注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识。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课的大致脉络为“了解中国基本地理概况,行政区划,领海与领土”,进而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与自然风光”,经过探讨发现“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有关”。

三个课时内容关联性强,学生逐渐由宏观到微观,最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来,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认识,产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思政课教师备课的“视野要广”

课本知识信息的承载量是十分有限的,时效是缺失的,适应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备课既要依据课本,确立教学基本目标、观点、思路和范畴,又要立足学生、国情、时代发展实际,构建教学的具体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这是用活教材、教活学生的前提。

“好山好水好风光”承接上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教育基础上,要从整体上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初步建立关注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意识。同时,明确和遵守游客的规则,在旅游过程中自觉保护这些自然和文化遗产。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区别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编排和呈现方式,突出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重要体现,教学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本课内容中的法治教育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这些内容,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做到了目标定位高和课堂立意高的要求。

二、依據学情校情,做到“两准”——研学内容准、问题导向准

(一)依据学情,科学拓展教学资源

“研学后教”是番禺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课前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编制研学案,按研学后教的模式。课前要做到学情分析,找准儿童生活经验的结合点。虽然我校处于城郊接合处,学生的家庭收入也尚可,但做课前调查时发现,有旅游经历的学生较少,课堂上能分享祖国美丽景观并能产生共鸣成了较难能完成的任务,本课的教学必须拓展学生的资料来源,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感受。课前了解到某位学生的姑妈是旅游和阅读爱好者,经她推荐,把2019年出版的《这里是中国》地理书籍作为全班课前研学的阅读资料。课前两周,笔者让大部分经父母同意的学生准备了《这里是中国》这本优质的地理书,虽然做不到人手一册,但做到了研学小组内有4至6本书组内分享,鉴于班级学生的学情,帮学生准备了探究资源包,里面的内容涉及中国的地形视频、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中国喀斯特地貌和中国丹霞地貌资料,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及我国世界遗产的情况。

科学的教学资源拓展是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的教学案例设计实施中,我们发现,必须加快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聚集各方力量,打破教师个体教学局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形成提高常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多层级教学资源库。

(二)找准教材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点,生成生活经验或感受

关注学生课前阅读《这里是中国》这本地理书的感受,及时利用日常阅读时间和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这种生活经验虽然不是通过亲身的旅游获得,但能在和教师共读一本书的经历中分享书上的中国壮丽的山河美景及一些地理知识。通过阅读,学生生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课堂上分享祖国壮美山河景观就有了无数的资源提供。学生就能通过集体阅读过同一本书,能对分享的美景和地理知识产生共情和共鸣。

(三)做到研学问题准、问题导向准

依据学情制定课前的研学任务单,设计两个课前研学问题:为什么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借助资源包了解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或中国丹霞地貌景观的特点,理解它们入选自然遗产的原因。

三、课堂活动设计精准,做到“两好”——场景创设好、教学方法好

(一)指向目标,创设研学场景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道德观念,实现道德成长。教学中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或为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话题;或为了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道德认知;或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激发起道德情感;或为学生创设践行平台锤炼其能力。这些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活动中应该思考的目标指向。

由于课前分小组研读《这里是中国》这本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包,这本书的阅读给学生带来了太多美好的感受,依据中国三级阶梯地形介绍高原、盆地、山脉到平原、城市,里面几百幅精美的图片给学生带来极好的阅读感,根据研学案里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指引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研学问题、提升能力。课堂上由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形成及依据地貌建设的系列超级工程的展示,进行小组内的生生互教,针对疑难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此模式转变了课堂学习方式,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能。

在授课中,笔者能利用书本资源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地形图上的地形地貌,通过课件展示,整合了地图照片等多种信息,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课上学生对祖国复杂而多样的地形特点有了直观的了解。其次,巧用媒体资源,通过短视频、图片、数据等展现形式,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锻炼了他们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围绕教育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建立联系,把了解学生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此课例笔者围绕目标、凸显主线设计三个活动:通过山水密语,你我来感知——山水如画;世界遗产多——文明旅游;公约我承诺。三个活动的设计,其中两个是重点研学的问题。学生合作认识中国的地形地貌结构,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并创设了

“为什么文明旅游这么难”的话题讨论情境,最后达成自行履行文明旅游公约我承诺等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课堂上开放的研学问题,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四、注重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体现“两优”——研学效能优、研学价值优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但课堂教学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说都是有限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还要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与学校德育一体化。第一,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使教学走向学校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所提供的逻辑框架,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

近两年,我校“春草芊芊,成长四季”德育课程能结合时事开展各类思政教育的专题,2020年既是广州市巩固文明城市成果年,也是我校创建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的过程,学校文化德育策划和开展了系列的学习和创建活动。对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园的创建,学生都参与其中。2020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学校德育处有系列活动。例如节约粮食和光盘行动、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等。

所以在此课例中,笔者把新闻热点——2020年10月1日颁布的最新条例《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作为课程资源,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关于文明旅游的条例,引入课堂学习与思考,产生旅游时如何做到文明这个话题,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和表达的情感。自然地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和法治教育,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突出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学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一词进行解读。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通过完成《旅游文明公约我承诺》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文明旅游,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文明旅游我承诺”变成了学生自觉思考并践行的后续行为。

为后续学校开展普法月和宪法周的活动,笔者在课堂总结中和学生分享了宪法序言里的一句话:“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保护世界遗产,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需要保护。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希望我们言出必行,做保护中国壮美山河的小卫士。

综上所述,积极思考与实践番禺区思政课“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上好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做到“两高”“两准”“两好”“两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實效性上来,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价值,实现知、情、意、行的统—,让每一节课都能够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