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翟广顺新著《青岛教育史:1891-1949》

2020-02-24

山东高等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史史学青岛

2019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广顺先生的新著《青岛教育史:1891-1949》(以下简称“翟著”)。这是国内地方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全书60余万字,对于填补区域教育史研究空白、推进城市专门史研究、发挥教育史学资政育人功能不无裨益。研读翟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称道与推许。

(一)把握历史转型节点,客观阐述青岛近代教育的区域特征

青岛近代史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缩影,青岛近代教育的转型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启动的,具有被动性、突变性、阶段性等特征。青岛城市建置后,经历德租日占和政府更迭,动荡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对青岛教育影响甚大。德租日占时期,外国教育体制移入,传统教育式微,青岛教育开始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日占尤其是日本第二次占领及汪伪政权时期,奴化教育导致青岛教育近代转型的停滞甚至倒退。同时,因特殊的地缘,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三面环海,环岸皆山,区域地理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清末革命风潮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中,由于远离政治中心,社会相对安定,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吸引了国内大批文化教育名人在此旅寓,政府的教育变革以及国人的兴学努力,使青岛教育成为民国城市教育的一个典型样本。

翟著紧紧抓住近代青岛的历史转折点,划分青岛建置时期、德胶澳租借地时期、日本第一次占领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日本第二次侵占与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及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等七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一荒陋渔村”“一变而为巍然大埠”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外来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中,展现了青岛教育由传统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变。应该看到,区域教育在发展特征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区域教育是国家总体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体现教育整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另一方面,区域教育发展往往受到本地区政治、经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又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而区域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揭示区域教育发展的历史个性特征和历史内在脉络,构建独特的、具有历史个性并符合区域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解释系统。翟著让读者沿着近代青岛地缘政治和文化发展走向,认识并理解了青岛教育的样态和风貌,于社会发展巨变中展示教育的转型,既反映了触发近代教育变革的外在因素,又写出了推动教育变革的主导力量。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近代青岛教育的转型发展能够为我们今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二)秉持史学科学立场,在史料挖掘的深处体现史论思想

史学是一门注重实证和解释的综合性整合型学科,是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手段呈现史实,理解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及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史学本身应包含两个层次的学问:第一个层次是对史料的挖掘和对史实的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和诠释,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构建过程,体现著史者的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一部上乘史著,不仅仅是某一段历史事实性材料的简单呈现,不能满足于用照镜子的方式直观映射历史事件和人物,因为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也不等于史学,史学需要理解、反思、建构和诠释。

翟著秉持史学的科学立场,在史料挖掘的深处体现史论思想,将全部挖掘的史料进行淘洗和甄别,基于事实作出判断和认同,使得整部史稿有了丰富的史学底蕴。在青岛乃至山东,以往学界刊发的某些著述,似乎夸大了德租或日占时期的教育成效,不论对德华大学的评价,还是对流产的日本商科大学的认识,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德日以殖民帝国利益为依归的动机。翟著将半个世纪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史结合起来研究,正确、审慎地把握了德租日占时期的畸形教育,将其置于青岛整个城市发展进程中观察,以主体视角客观地诠释为近代青岛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符合基本历史事实和应有价值判断的。近代青岛教育不是西方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中西教育在冲突融合中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借鉴、移植外国近代学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中国原有教育制度和形式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国人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主导力量。

(三)致力地方文史建设和文脉传承,以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考察推动研究更见深入

研读翟著,每每总被史料挖掘与解读、史实探微与发覆所吸引,这是他甘坐冷板凳、肯下大海捞针之工夫、集腋成裘的结果。由于多年工作上的交往,笔者一直关注翟广顺先生在教育史领域的丰硕成果。他自称是教育史的业余研究者,虽为过谦之语,却也道出了他非学院派的身份。他的确既非教育史科班出身,又不是历史专业工作者,他是从市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岗位转入事业单位,以往主要从事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起草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这是他从事教育史研究有别于大多数教育史研究者的地方。他是一位扎根于地方教育行政和教育政策研究因而兼具学者、政治家和教育家多种素质的教育史专家。政治家所需的犀利目光,锻造了他综合的、概括的分析历史的才能,这使他的历史视野显得宏伟与深沉。教育家强烈的现实关怀又给他的教育史研究赋予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力量,在他看来,历史是现实所必不可少的教师,考察过去的问题总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因而他对历史的认识也往往比常人更为深刻和透彻。这种非专业的学术背景使他常常站在教育史专业之外伸出触角,运思构想,形成了独特的著述格局和行文风格,如学潮与学生运动史、中共早期的地方组织活动等,也都揉入了著作之中。

其实,在青岛、在山东教育界乃至社会科学界,翟广顺的名字并不陌生。他荣登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20版)。“中国知网”收录他撰写的青岛教育名人的论文就有90多篇,十年来他发表的青岛教育史论文和著述超过500万字。2015年和2017年,他相继推出《卫礼贤与近代青岛新式教育研究》和《蔡元培与民国青岛教育研究》两书,在学界颇有影响,尤其是卫礼贤研究得到了德国学界的认同。无疑,这些富有首创价值和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全靠他对地方教育史的热忱和深度考察。地方史研究不仅需要扎根本土的坚韧性和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意识,还需要根基国家范式的准确性和触动时代神经的历史智慧。研读翟著,不难发现,即或看似与现实较远的研究,他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间自有学以致用的史学价值,更见鞭辟入里的理论功夫。近代青岛教育的发展是一条延续至今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今天的教育现代化是昨天教育近代转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

翟广顺先生是一位成果产出极为丰富的学者,真诚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进一步读到他所撰著的贯通青岛教育发展各个历史时段的通史著述,以此见证中国教育史、城市史研究的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教育史史学青岛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青岛明月申牌?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