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落英”考辨
2020-02-24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有关“落英”一词的争议起自宋代王安石与欧阳修论诗,王安石借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来批评欧阳修“秋英不比春花落”的观点,自此,学者们围绕秋菊落不落英、“落英”究竟是何义两点展开了讨论,主要形成了“陨落的花”和“初生的花”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钱钟书为代表,认为秋菊落英,《离骚》“落英”是“陨落的花”。主要理据有二:一是“‘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落”与“坠”义同,应训为“坠落”,“落英”是“陨落的花”。二是“落”字在《离骚》中共出现了四次,有三处“落”都训为“陨落”,“落英”也必为“陨落的花”。
第二种观点以罗大经为代表,认为秋菊不落英,《离骚》“落英”是“初生的花”。主要理据是“落”为反训词,可训为“始”。
《楚辞》云:“餐秋菊之落英。”释者云:落,始也。如《诗·访落》之“落”,谓初英也。古人言语多如此,故以乱为治,以臭为香,以扰为驯,以慊为足,以特为匹,以原为再,以落为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落英》)
后来,史正志《史老圃菊谱·后序》指出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秋菊是否落英并不能作为判定“落英”词义的决定性证据,语言理据上能否站得住脚才是破题关键。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认为“‘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这一说法有待商榷。“互文”指的是“错综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汉语大词典》第1册489页),两个词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近,可以相互训释。如: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2)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唐李白《凤笙篇》)
(3)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漫兴》之五)
(4)学已三冬富,书犹万卷藏。(宋陆游《汪茂南提举挽词》)
互文同训在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有运用:“有同义互文者,从互文之字以定其义。”互文的两个同义词可以互相换用,于句义无碍,如“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换成“却吟真曲和清吹,重奏仙歌响绿云”,句义并没有改变。“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落英”与“坠露”对称是可以确定的,但是说它们“互文同训”恐有不妥。“落英”“坠露”是两个词组,“落”与“坠”分别修饰“英”和“露”,虽然位置对称,但换用成“落露”“坠英”后,“坠英”可通,“落露”并无文献用例,没有这样的说法。“坠露”和“落英”只是上下两句中处在对称位置上的词组,能确定的只有此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对偶词的词义不一定相同或相近,如:
(5)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三国魏曹植《杂诗七首》之五)
(6)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7)门巷扫残雪,林园惊早梅。(唐刘禹锡《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些例句中的加点词都对偶,且都与后一个字组成定中结构的名词词组,但每句的加点词都只有位置的对称关系,不是互文,词义也不能同训。“坠露”和“落英”是词组,结构相同,互相对称,仅此而已,不能保证“落”与“坠”是互文同训,简单地将“落”释为“陨落”“坠落”缺乏说服力。实际上,“坠露”“落英”更倾向于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句中的“木兰”“宿莽”一样,是单纯的名物对偶,都是带有美好义的名物词,是芳香清洁之物,表达了屈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以之加强自身修养的愿望。
再看第二点,《离骚》中四处含有“落”字的句子分别是:
(10)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1)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1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3)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以上四句中,“落”应分为两类,例(10)、(11)为一类,训为“陨落”;例(12)、(13)为一类,例(10)、(11)、(13)三处“落”都训为“陨落”的说法有误。实际上,虽然例(12)、(13)的“落”和例(10)、(11)的“落”一样,也是动词,但不是“陨落”“坠落”义,而是“长出”“长成”义。
“落”是一个反训词,可训为“始”的说法没错,但“落英”之“落”并不训为“始”。《尔雅》“落”训为“始”,但并不适用于《离骚》“落英”,《尔雅》邢昺疏:“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若依《尔雅》,“落英”应释为“开始陨坠的花”,而不是“初生的花”,且草木之“落”训为初始之“始”缺少文献依据,“例不十,不立法”,说“落英”为“初生的花”实在有些勉强。
其次,以下文献中的“落”也并不训为“始”:
(14)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左传·昭公七年》)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正义》曰:“《杂记》云:‘成庙则衅之。’”
(15)飨大夫以落之。(《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以豭猪血衅钟曰落。”《正义》曰:“《杂记》又云:‘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16)《斯干》,宣王考室也。(《诗·小雅·斯干序》)郑玄笺:“宣王于是筑宗庙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
以上三例的“落”都指宫室建成时的祭礼,是因为宫室已经建造完成而祭,杜注“始成”语义重心在“成”字,不在“始”字,“落”应是完成义。“落”的完成义,金小平《“落”、“面”皆非反训词——反训例词研究之三》有详细论证,认为“‘落’是一种文化内涵比较浓厚的祭祀之类的仪式行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指‘完成成为王’或者‘完成成为宫室’、‘完成铸造’,意思还是“终了”。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土木方兴曰经始,创造已毕曰落成。”“落成”指建筑物已经建造完成,“落”应释为“完成”。
通过集例见义发现,于草木而言,“落”有草木“长出”“长成”义,是动词。如:
(18)青松凝素髓,秋菊落芳英。(东晋许询《诗》)
(19)晚树开花,初英落蕊。(南朝沈约《郊居赋》)
(20)于时和风四起,具物初荣。草极野而舒翠,花分丛而落英。(南朝陈沈炯《归魂赋》)
(21)古槐时变火,枯枫乍落胶。(南北朝庾信《园庭诗》)
(22)胡地少春来,三年惊落梅。(隋江总《梅花落》)
(23)嘉树春风早,春风花落新。(隋江总《咏李诗》)
“落+英/蕊”是动词+名词构成的名词性词组,可表示已经长出、长成的花/花蕊。如:
(24)落英彫矣,从风飘飏。(西晋潘岳《皇女诔》)
(25)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26)落英分绮色,坠露散珠圆。(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
(27)仰看落蕊收松粉,俯见新芽摘杞丛。(北宋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
(28)愁见飞蓬垂雪领,笑搴落蕊入霞觞。(明刘基《再次韵时闰九月九日菊》)
(29)上树作猿猱,手挽繁枝搴落蕊。(清吴兰庭《藤花行》)
“落英”既可释为“落花”,也可释为“已经长出、长成的花”,如“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北宋苏轼《梦中绝句》)。因此,《离骚》“落英”究竟为何义应结合语境分析。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南宋洪兴祖《补注》:“脩名,脩洁之名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汉王逸注:“英,華也;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吸在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言吞阴阳之精蘂,动以香净,自润泽也。”张铣注:“英,花也。飲香木之露,食秋菊之花者,取其香潔以合己之徳。”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由上文可知,屈原“饮坠露”“餐落英”是为了树立脩洁之名,“坠露”“落英”是因为其香净润泽、香洁才被屈原所食。再看前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注:“佩,饰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洁者佩芳……言己脩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屈原为了加强自己的修养,选择佩戴香草,饮食香洁之物,“坠露”“落英”“江离”“辟芷”“秋兰”等都应是芳香清洁之物,食之、佩之以加强自身修养。因此,“落英”必不是已经陨落、掉在地上的花儿,而应是芳香清洁之物。同时,文中还表明了屈原志向的坚定性,在佩饰方面,“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没有心仪的香草,就算普通花草堆满了屋子也不肯佩服;在饮食方面,只食香净润泽之物,虽饥而不饱,“长顑颔”亦无碍也。这样坚定的心智,又怎会食凋落在地上不干净的残花呢?因此,“落英”不能释为“陨落的花”,而应释为“已经长出、长成的花”,是于枝头正开放的芳香清洁之物。同样的,“落蕊”也应是香洁之物,应释为“已经长出、长成的花蕊”,不应释为凋落的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