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020-02-24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课程群体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要把做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更好发展,逐步构筑育人大格局。

一、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1.培养坚定的政治素养。课程思政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育人规律,是新时代高校完善育人体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必然要求。通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强化学生的思想建设,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深度认识。同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也有利于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能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能够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本色,也能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有助于改变以往专业课程教学中被弱化甚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毕竟,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高校课程思政能够使得新时代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尤其突出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尊崇社会道德规范,使社会成为有温度、有温暖的共同体,科学回应高文凭人才犯罪率越来越高的现实危险。

3.培养合格的时代人才。当今世界,是国家之间多种力量和多种能力的竞争过程,但归根结底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我们必须优化和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机制。换句话说,要想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人才基础。换言之,课程思政是全面培育当今时代高品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保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高度融合,并不断创新发展和长期关注思政课程。

二、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问题表现

基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式需求调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从而制约着课程思政价值目标的实现,也未能最大限度发挥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1.课程思政内容缺乏趣味性。部分同学感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尤其内容缺乏趣味性,都是一些平平淡淡的思政内容,自然产生厌倦情绪,致使课程思政授课过程印象不深刻,效果不明显。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出现反面效果,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内心生成抵触思维。也就是说,由于课程思政内容缺乏趣味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一定实际偏差,使课程思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为此,需要有效选择和充分准备合适的、趣味的课程思政内容,切实唤醒学生主体的内在学习欲望。

2.课程思政形式缺乏新颖性。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有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较为僵化,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甚至比较死板,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课程思政自然收效不高。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陷入了能力困境,手段的缺失和能力的缺失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高,未能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吸引性、独特性,导致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未能达到预期育人功效。除此之外,相关案例融入不足,尤其典型案例更是不多,致使课程思政讲不透、讲不明、讲不清,老师模模糊糊,学生迷迷糊糊,制约着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受到阻碍。

3.课程思政教育缺乏深度性。从高校课程思政全局发展来看,高校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关键所在,他们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而课程思政也直接考验着高校教师的授课综合能力,可以说,高校教师关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直接成效。故此,为了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高校教师更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要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从而保障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缺乏一定深度性,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使得课程思政未能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很难真正达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

三、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问题分析

问题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正确面对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科学剖析,这是化解高校课程思政困局的关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可行路径。

1.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错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存在为了思政教育而教育的现实问题,而非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导向,使得目标价值错位,导致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弱化,甚至使得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有厌倦情绪。为此,高校教师要力求专业武装头脑、思政滋养灵魂,凸显整体性设计,形成系统化育人机制,从而真正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唯有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推进课程思政的高效发展,才能更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

2.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缺位。正是由于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缺位,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甚至过于古板,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导致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缺乏深刻思考,缺乏自主探究,学生自主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就算学生群体感兴趣,但由于教学方法不具有吸引力,学生难免出现厌倦情绪。为此,需要努力找到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契合点,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选择和整理素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润物细无声”地把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诠释,达到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3.思政与课程融合的不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猛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得以调整,社会分工日益明细,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倾向。同样,高校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多样化,这使得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学生群体的三观建设也需要得到不断构建和持续完善,这就要求将主流价值观念有效融入高校课程教学,而在这其中,高校教师则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高校教师要自觉改变重知识传授轻思政育人的传统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内在认同;也就是说,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政教育资源,把握思政教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质量,需要注重多方面建设,从而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而且,要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整体教学过程,高效助力课程思政能力,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1.高度重视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就是将育人意识有效融入高校课堂之中,使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从全局来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更好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问题。为此,必须有效宣传并严肃强调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系列课程思政优秀讲座,推出学校课程思政典型模范,营造人人重视课程思政、人人参与课程思政的良好局面。

2.科学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践证明,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高校教师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丰富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进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成更大成效。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要依据专业课程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特性充分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课程思政更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民族国家认同、法律规则意识、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有效融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依据专业课程特性,深挖课程思政内在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使之入脑入心,不断坚定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提升立德树人的具体成效。

3.创新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专业知识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面对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要科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有效检索和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堂引导,逐步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切实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群体深度思考和深度探究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还应当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有效结合时下时政新闻进行分析和讲解,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氛围和教学环境。

4.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至关重要,除了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群体的参与功能,倘若没有学生群体的有效参与,课程思政就不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为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使学生群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表达个人观点和个人看法。换言之,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实现学生的更大转变,达到立德树人,唤醒学生群体的主体性,让学生群体成为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促进、双向发展。长此以往,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充分、科学、有效的训练,学生群体自然会高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同时,也会真正释放学生群体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和激情。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专业课程群体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