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价值分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20-02-24冯军成
冯军成,刘 钊
(1.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2.西华师范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四川 南充 63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文化形态的重要代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必要根据时代要求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当前,学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革命文化不仅要进行革命文化的融入型微观研究,还要站在宏观层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战略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不仅符合时代要求,更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理论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价值意蕴意义重大。
一、立足时代找准价值方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间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2]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核心、价值理念、价值追求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必须立足时代找准价值方位。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是一个表示主客体关系的范畴,是指客观事物对主体的作用性和意义性。[3]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称之为价值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科学文化,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立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未彻底掌握,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说服人,一靠科学理论;二靠人格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部分教师对课程认识不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核心模糊化。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理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 版)就很好地坚持了新发展理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教材的修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教材修订的缘由,但部分教师对教材修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用之前的课件教学,缺乏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是对价值定位的升华。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在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可以看出,价值是在主体对于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的属性特征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注意,主体的需求要符合科学规范,若按照主体的感性认识去评价客体的价值就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也就是说,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评价时主体要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问题能力。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现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学课时和课程任务等因素影响往往是快节奏少对话的形式向前推进,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缺乏关照。
二、层次分明确立价值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位回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站在何种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价值目标的指引。这是因为,只有在正确的价值目标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会增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级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育任务。但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理性信念教育时缺乏针对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部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往往采取观看革命电影、聆听专家讲座、组织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这种教学方式看似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学生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但是,这些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从战略高度思考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与第五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关系。若简单地认为,第五章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知识,这就是典型的片面认识。纵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贯穿始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围绕共产主义的高级目标。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级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指的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下,受社会转型和社会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苗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事实是,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外界诱惑过多加之自我教育能力不足产生了有悖于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单纯地进行知识教育,对其中的美学资源缺乏挖掘。久而久之,教学中就产生了重知识轻信仰、重法治轻道德、重历史轻现实的现状。以上种种现象,违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倡教学要遵循真善美的统一规律,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低级目标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比,其显著特征就是有大量的历史细节。大量的历史细节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落实到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简化教材中的历史细节,以历史线索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不可否认,历史线索可以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但对历史细节却难以把握清楚。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研究能力,具体涉及到研究学习、教材、教法、大纲、课标的能力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能力的增强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他人的文章、聆听他人的报告、观看专家讲座等方面,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
三、调查研究明晰价值要素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既要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因素的影响,更要清楚革命文化的边界以及自身所蕴涵的价值要素,从而为构建体系准备条件。
首先,革命文化的根本要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宗旨,完成了土地革命、结束了抗日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仔细审视就会发现,2018 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二节教材中表述长征精神的形成主体时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7]2015 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到:“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8]对比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教材修订中得到凸显。教材中谈及到遵义会议的意义时同样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的意义。限于篇幅,在此不做展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求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进程,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解决中国问题富有科学性。
其次,革命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持续革命的时代精神。精神指的是理性认识和部分感性知识的综合,它所建立的基础是革命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育体系中价值要素要把革命精神纳入到其中。革命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呈现出持续性,我们由此将革命文化的基本要素界定为持续革命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注重运用革命文化中的精神资源调适国民心理,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最后,革命文化的具体要素的多样的革命纪念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更要建立在具体的红色资源之上。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的,以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0]红色资源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这里的物质资源包括历史遗存、纪念场所、物质文化产品。以长征为例,中国工农红军创作了无数的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诗歌、革命文学等作品,在不同的场合下基于不同的要求完成政治任务取得了革命胜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针对性研究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诗歌的特点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协同创造打造价值焦点
协同创造是协同创新的升级版,其关键在于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凝练教育内容打造出新的价值焦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进行协同创造打造价值焦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价值意蕴。
首先,教学力量协同创造高质量的价值焦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提升需要一大批人才参与,形成具有感召力的价值焦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除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外,还面临着主观条件下的双重压力。其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年龄和水平层次不齐。其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缺乏接受主动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教学人员的专业背景应以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为主。不过,部分高校因某些因素的限制,对教学队伍中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不是太高。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教师水平低的印象,对所学的课程兴趣降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的开放办学水平朝着更高水平发展。从这个视角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做到以下兼顾:其一是兼顾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其二是兼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其三是兼顾学生的整体化和个性化发展。其四是兼顾学者和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增加学术研究平台、学术研究资金、学术交流渠道等方式鼓励教师做到教学和研究水平一流。为了吸纳更高水平的教学力量参与,国家层面运用媒体等渠道推出了一批黄大年式的教学团队为教学力量的协同创造高质量的价值焦点营造舆论氛围。
其次,区域力量协同创造高质量的价值焦点。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共和国诞生的丰碑。[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打造价值焦点提及到区域力量原因在于革命文化的载体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概况,还对主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新民主义革命的背景,但往往由于经费、安全等问题的原因局限于某一区域。学生多次参与实践教学产生了抵触情绪,解决的关键是要从全局考虑,要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文化的本质,只有通过交流文化才会使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教材第五章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提到了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安排在学生暑假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学习,进行跨省份、跨区域、跨学科的革命文化的交流学习势必会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体验程度,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体系的认同感。有技术条件支撑且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教学的高校以网络为渠道进行视频互动教学,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提供经验的同时又积累了经验。
最后,科技力量协同创造高质量的价值焦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提升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个性化特征明显。传统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课堂。但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逐渐成为常态。当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一些地处非省会城市且处于革命老区的高校而言,他们扎根老区,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和利用革命文化资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江西的井冈山大学、贵州的遵义师范学院、四川的西华师范大学、陕西的延安大学利用文化资源建立了教学培训基地和相应的数据库。受技术因素限制,革命老区高校运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成果寥寥无几。教育的本真在于育人。[12]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经过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革命老区的高校都有了较强的技术手段和经验。因此,高校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方面的技术优势,强强联合的科技力量协同创造高质量的价值焦点显得尤为重要。
五、顶层设计优化价值方案
顶层设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知识,从全局高度出发,对某些任务的各个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同样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价值方案。
首先,教学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视角来优化革命文化方案。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二是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有了较为整体的认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受社会转型、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缺乏危机意识。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单纯的思想灌输,毫无任何的价值意义。需指出,这里的价值意义在部分学生当中表现为对自己个人的成长带来经济利益。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视角出发,做好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考核工作。也就是说,高校要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不仅要求教师开展好教学活动,也要对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现状进行考试与考核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学要从社会要求的战略视角来优化革命文化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利用一定的手段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的过程。社会要求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看,社会要求可以表述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智、体、美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人。革命文化中孕育着宝贵的资源值得开发,比如长征时毛泽东的诗词不仅表达的是内心的情绪,更有对革命时局有了深刻把握认识后表现出来的乐观与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展开既要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要求的具体展现,还要格外注意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政治需求等方面。只有充分地将社会要求与个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目的性才会更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实效性从中才会得以显现。
最后,教学要从成长成才的战略视角来优化革命文化方案。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变多,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学习革命文化有不同的认识,有学生认为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就是教会自己历史知识,起到铭记历史作用。有的学生则认为革命文化离我们太久远,还是用主要精力开发技术,不需要革命精神力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的认知不全面也是在情理之中,但作为教学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考虑到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会学生要坚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进行了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详细的历史细节教会学生思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高校开设以上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进行,大三、大四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是否存在值得思考。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需要高校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起到辅助作用。利用特殊纪念节日开展现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毕业后在学习、工作中打下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
六、交流互动彰显价值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创新首要离不开交流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就是一种交流活动的创新,为的是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首先,教学要充分设置中国特色的交流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就是其发挥主动性的体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红色资源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还面临着一些棘手的理论难题。红色资源是否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种资源的有机整合;红色资源是否包括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等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概念不加以明晰,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不透彻首先在认知上就产生了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的专家学者将中国故事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那些中国故事产生争论。沈江平认为,首先就是要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14]红色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到底是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还是抗日战争的红色故事?需要理论界对讲好红色故事深入研究。当然,要坚持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结合去设置交流主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讲述故事就是体现设置中国特色的交流主题。设置中国特色的交流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厚度、广度、强度、温度、精度提供条件。
其次,教学要充分凝练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要善于从话语方式的创新入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存在着照本宣科,这种话语方式严格意义上是不符合教学话语要求的。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话语要求具备三个特征,其一是思想性,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阐释。其二是政治性,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党的政治路线、政策为内容进行教学阐释。其三是艺术性,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统一社会要求和学生需求去运用已有的话语资源和开发未运用的话语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严格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十分必要。因为话语是思想的载体,话语的使用不规范容易导致学生在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出现偏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有的教师采用运用革命文化中的红色革命歌谣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教育者自身不清楚红色革命歌谣产生的背景及所用教学看似热闹,实际效果可想而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征变化,不断挖掘革命文化中的精髓,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运用一定的方式教育学生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效性。
最后,教学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校友联盟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的形成需要教师、学生、环境、载体多方面的配合,离不开校友联盟资源的支持。校友联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资源,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校友联盟可以提供智力支持。校友联盟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意见与建议。其二,校友联盟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校友联盟以集体资金的方式设立基金奖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为其提供发展机会。其三,校友联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时代,高校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校友联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体系提供建立数据库的技巧,这对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和转化体系都有着重要作用。在一届又一届校友的关心和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革命文化教学体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