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重在主体理性教育
2020-02-24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思政教育始终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生命线,立德树人始终是教书育人根本任务,成长与发展始终是学生根本获得感,所有这些都必须是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行为实践。尤其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转化的新时代,矛盾主要方面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和效益不高,这是发展起来之后更高层次矛盾和富裕起来之后更深层次问题,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都亟需具有更高素养和能力的人才予以破解;另外,当今世界正处在日益全球一体化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悄然兴起,创新驱动已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聚焦点,人才培养与竞争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进一步重新认识和加强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已是迫在眉睫,并在最根本意义上直接决定新时代时代课题破解所需人才在质和量上的规定性、发展性。
新时代更高质量的高校思政教育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重在受教者的主体理性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声、人民的需要、亦是受教者自身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必然遵循,是由受教者的年龄特性、受教目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以及施教内容和目标决定的。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象都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
高校思政教育对象基本都是18 周岁以上、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构成和主体推动力,与未成年人的最大区分不只是年龄大而更是在于“成”的意义与价值上,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是年龄大,年龄越大责任越大、义务越多,尤其是将来成家立业之后,需要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义务会更多、更大;年龄越大面对的矛盾、问题、事情就会越多,涉及的关系、利益也会越多,而且很多还都必须是自己独立认识、处理、解决。这些责任的担当、义务的履行、问题和事情的处理是否得当、到位,这些关系和利益的平衡是否合适、科学,不只是影响到自己、亲人、家人和他人,甚至是影响到国家、社会、民族和单位。
其次是成熟之意,即思维认识成熟、行为实践成熟:遇事相对比较冷静、做事相对比较稳重、处理问题相对比较理智、待人接物相对比较科学;凡事不再只是考虑自身所谓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利益得失并以此为唯一行为评判标准和唯一价值追求、人生目标,不再只是感性而为、任性而为、随意而为,不再是啥事都敢想、啥事都敢为、啥事都敢做,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而更是能够通盘全面考虑、客观辩证认识、积极谨慎应对、认真负责处理,并开始关注国家社会民族、兼爱他人、关爱集体和承担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履行自身所应履行的义务,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修正自己、规范自己、成就自己、发展自己,能够自觉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原则要求、法律法规条文条例,开始形成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底线意识、规则意识、遵守意识,开始具有分辨真善美假恶丑和自觉抵制各种形式诱惑与错误思想认识行为的能力,等等。
再次是成就之意,即不断推进自身成长与发展、取得成就、获得成功。人生在世不能是整日沉浸在所谓物质生活享受中而不能自拔、不谋发展、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安于现状、胸无大志,亦或整日做一些与成长和发展无关的事情而幻想所谓美好未来、游戏人生、虚度年华,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回避、无视,就是推卸责任、埋怨、抱怨、甚至走极端,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亲人家人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社会民族不负责任;而应是以激昂向上、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勇于担责、甘于付出、善于胜利的良好个性品质、科学思想认识、正确价值取向,激励自身成就一番事业、干出一番成绩、展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意义、体现人的社会性、发展人的实践性,推进自身与时俱进的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并在成长与发展中创造美好、感受美好、丰富生活、感恩社会、发展社会、净化心灵、出彩人生,等等。
所有这些都必须理性而为,不可能感性所成。理性是成熟的标志、成长的保障、成功的阶梯,是与感性相对并是对感性的辩证超越与驾驭;然而理性并非生而具之,不管是理性思维、理性认识、还是理性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并主要是通过教育而逐渐生成、修正、丰富、完善、发展,同时又与年龄增长正相关。因此,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必须要充分认识理性,养成高度自觉的理性思维认识和行为习惯,学会理性驾驭感性,以理性塑造自己、规范自己,推进自身不断与时俱进;这是发展、更是责任,发展无止境、责任大于天。
然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往往又是处在各种思想认识、情感心理、知识理论等逐渐趋于成熟还未成熟以及理性逐渐战胜感性还未居于主导的关键期;凡事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定:一方面坚信自己认识是正确的,但又不清楚什么样的认识才是正确的以及如何认识才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渴望自己能够不断成长与发展,但又不清楚怎样才是成长与发展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成长与发展;往往是在理性与感性博弈中最终又滑向感性,而在感性支配下不只是很多现实问题很难得以有效解决甚至会由此而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而备受煎熬和苦恼;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这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更是一代人问题,其影响也不只是个人而更是整个社会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这样一种极为反常或不正常现象:本应是天性玩的童年,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认识,而被父母家人强迫着参加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而“奋力学习成长”、待人接物也颇为“懂事”;反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该是越来越懂事、越来越知道学习成长的大学生却是越来越知道“玩”、越来越会“玩”,各种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的逃课、迟到、早退、旷课几乎是“常态”,上课往往被视为休闲、休息、娱乐的存在而“应付差事”,正常上课时间校园里犹如集市般“人流不断”;究其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学会理性驾驭感性、没有做到理性自我认识和管理,而是任凭感性泛滥、狂放、奔流,任凭感性支配自身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很强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主阵地,必须注重主体理性教育——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以理正心、以理匡正失范行为,使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真正成为成年人、继而成为新时代时代课题破解所需的更高素养和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象都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
高校思政教育对象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涵盖全员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不只是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代表而更是素养高、能力强、思维科学、行为得体、思想先进的象征与符号,不只是代表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而更是象征国家社会民族的强盛与发展,不只是承担着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学习、传承、弘扬而更是承担着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创新、创造、发展,同时还承担着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创新创造世界的重担。因此,知识分子文化人作为特殊社会群体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最大区分不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技能而更是在于“创新创造”的意义与价值上:
首先是科学技术知识文化本身的理论创新创造。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并取决于科技创新与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求新一轮科技创新与突破,力图重新塑造新的社会发展动力与经济增长点、重新打造世界发展上的“4.0”[2]图景、格局、时代;谁在科技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谁也就抢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先机和世界发展的主导权。
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真理性认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创新创造绝不是凭空产生、自然而然、天然使然的,也不是上天赋予、别人恩赐、天上掉下来的,亦不是坐享其成、坐等分红、坐论而成的;而是靠教育、靠人才、靠知识分子文化人,尤其是基础理论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个不重视教育、人才、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科技创新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一个没有理性支撑的社会、不重视主体理性教育的国家、没有科技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民族,其存在与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作为创新创造的主力军、生力军、后备军,必须要更加清晰认识到所接受的每一学科教育都是这个学科领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所接受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教育都是前人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理论的东西必须是理性的认识、学习、传承、创新、发展。这是一高级的思想认识活动、理论学习活动、知识生产活动、科技跃迁活动,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其次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进行实践创新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文化本身在最根本意义上就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进行合规律、合目的、合生态的认识与改造,只是这种认识和改造还处于思想认识层面、还停留在知识理论形态层面、还未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劳动力、实践活动能力;然而,这种转化绝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实现的而必须是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人才能予以推进,且这种转化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实践的创新创造,并外在表现为物资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水平、条件、内容、质量、方式、理念、追求等的转化、优化、改善、提升、丰富、发展,继而推进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生产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际结构、人自身结构等)不断优化而发展。这既是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社会效能不断发挥过程亦是理性成长与发展过程——既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个人的理性成长与发展、更是国家社会民族整体的理性成长与发展、亦是整个人类社会愈来愈全面科学的理性成长与发展。一个没有科技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必然只能是纸上谈兵、空谈误国、坐谈误事,一个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实践应用、创新、创造、发展的人也就不能称其为知识分子文化人。因此,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必须要更加清晰认识和承担起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创新创造,这同样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而所有这些又都必须是理性而为、必须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以自身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为支撑,不可能是感性而成。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在人才培育和发展基础上推进科技质优高效的创新与发展,继而为社会创新创造发展输送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鲜活力量。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形成了“基础教育拼命学、高等教育狠命玩”以及各种形式的“入学前拼命学、入学后狠命玩”或“考前拼命学、考后狠命玩”的怪圈;致使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并未真正有效承担起这一使命和肩责,在校读书期间往往是被动“学习”主动去“玩”,学习成了“副业”甚至“负担”,创新创造更是被“边缘化”,奉行60 分万岁、混日子、混文凭、坐等毕业,继而出现“毕业就是失业”以及“再就业”“再回炉”等奇特现象和问题、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所有这些都与正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信息致富、智能创造、科技驱动时代相背离,与人民群众发展期待、社会发展潮流、国家发展大势、国际发展趋势相脱节,也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时代课题破解不相符合;究其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没有做到理性认识和驾驭,因而对此问题的破解也就必须是强化知识分子文化人主体理性教育——在理性归导下把学习看作是必须要做的本职工作,“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26,使创新创造真正成为知识分子文化人第一需要、内化为恒定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外化为坚实的行为实践和方式,激发他们内在具有的特定潜力、活力、动力、智力服务人民、造福社会、贡献国家。
三、高校思政教育对象都是国家社会民族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中坚依靠力量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都是国家社会民族现在和未来更加向美向好发展的中坚依靠力量。社会发展对不同群体的要求不同,不同群体对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所应起的作用不同。知识分子文化人作为掌握并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创造而发展的人,即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不断创造美好、破解难题、推动创新、促进发展、塑造社会的人,亦即掌握认识、改造、美化、创新、创造客观物质世界能力的人,是社会生生不息、不断趋向完善而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动力。因此,在国家社会民族整体发展进程中,知识分子文化人绝对是起着不可替代、不可忽视、不容出错、不容懈怠的历史性作用,都将是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科学发展的四梁八柱、中流砥柱;所以,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的主体理性教育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而更是一事关全局的大事,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性质、程度、速度、质量、格局。
今天的莘莘学子必是明天的社会栋梁。今天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明天必然要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步入职业殿堂,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施展才华、展现人生价值、出彩人生。尤其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转化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时代课题破解,必须是由更有能力、更有本领、更有担当的高素养时代新人以及掌握“高”“精”“尖”先进科技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高层次科研人员予以推动,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接续努力、接力奋进,不断推进自身与时俱进的可持续性创新成长与发展:一方面要可持续,成长与发展不再是一时一地、某一层次、某一阶段的事情,而是贯穿一生一世、永不停歇、永不止步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创新,成长与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与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国际发展潮流、以人民为中心地探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最佳模式与路径;三是成长与发展各有侧重:成长侧重于内在素养、能力、品质、个性等的不断提升;发展侧重于外在身份、地位、话语权、格局、影响等的不断提升。
而所有这些成长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各种矛盾、问题、困难需要破解和克服,因而必须理性而为,不可能感性所成。只有理性驾驭感性,才能真正科学认识问题与发展间辩证关系,学会化问题为动力、变问题为发展、转危机为机遇;才能真正克服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成长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而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真正做到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才能真正推进自身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练就过硬本领、拥有真才实学、砥砺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以发展的思维、负责任的心态、从世界的视野看待和处理自身与国家社会民族间关系以及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国内与国际发展;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以己之学、以己之才、以己之智为国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民族发展名副其实的中坚依靠力量而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待。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时代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质和量上都亟需极大提升与拓展:既需要进一步普遍提升全体国民的素养和能力,最大范围地让更多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培训,更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优秀、更可靠的世界一流、大师级别、领军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从自我出发把读书看作是为了文凭和就业,而没有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与成长上,更没有推进自身学业可持续,致使自身素养和能力并未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以及更高层次人才的极度匮乏。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对受教主体的理性教育——学会理性驾驭感性,更加清晰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自身定位,心系国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校读书期间聚焦问题、以时不我待和本领不强、才干不足的紧迫感强化自身理性成长与发展,推进自身学业可持续,“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1]69,为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成就未来、实现最初读书的梦想与初心而不断积蓄力量与智慧。
四、高校思政教育对象都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战略部署的坚定贯彻执行者
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校读书期间不只是学习、传承、创新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而更是学习、理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并使其转化为自身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定力,尤其是将来走向社会,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在特定单位、部门、公司、企业、厂矿工作,都不只是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实践应用与发展,而更是要把本职工作与党和国家政策相结合,了解党情、国情、世情、社情,从细小处、细节处、务实处推进大政方针、战略部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不只是一种政治要求、政治担当,而更是知识分子文化人自身不断理性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必然遵循,是知识分子文化人每日“必修课”、“硬功夫”;这是因为,个人与国家社会民族是生命一体、荣辱与共的、与人民和时代是同呼吸、共进退的,个人只有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相同步、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同向,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回应人民期待、成就自身、福荫社会。这是其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美好幸福生活;这已是被历史和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和国家从未有自身特殊利益,其代表的始终是人民利益,其推进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其永恒奋斗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制定和出台并贯彻和执行的一切政策都只是为了解决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让人民能够过上更加有尊严的美好幸福生活,且都是经过严密科学论证的,有其深厚历史底蕴、扎实理论支撑、雄厚现实基础、强大道义力量。因而,是能够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可、接受、转化、贯彻、执行的,但由于其政策的理论性、规律性、真理性特征,致使普通老百姓很难真正融会贯通于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实践之中,而必须是由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有知识、有文化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予以大众化、通俗化、精准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日常行为实践、彰显其社会效能、产生其社会效应。这是其二。
新时代时代课题破解、历史使命完成,最为核心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1]21,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2,“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1,这就需要培养更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予以推进;而时代新人的培养是一理性过程,绝不是感性所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并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承担和推进,由此培养人的“四个意识”[1]7、增强人的“四个自信”[1]17、坚定“两个维护”[1]7、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赢得“四个伟大”[1]17的胜利。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注重主体理性教育,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掘墓人。这是其三。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或理解有误、认识不清晰造成的,致使已经出台、下达的政策、部署很难得以有效贯彻落实而流于形式或止于口号,甚至出现政策执行中的走样、变形、“二次伤害”;这种情形不只是损害了人民利益、伤害了人民情感、延误了目标实现、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而更是导致党和国家公信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下滑,甚至造成个别地方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张、矛盾众生;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时政、不上思政课,对思政课抵触、厌恶,认为思政课与自身专业毫无关联、上思政课就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所有这些问题的有效破解都必须是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政策的理论学习、研究、理解,以澄清认识、增强定力;因此,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必须接受主体理性教育,用理性规范和修正自身以及个人与国家社会民族间关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19,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战略部署的科学诠释、学理研究、坚定贯彻执行者。
五、主体理性教育不是“花拳绣腿”而是“真枪实弹”
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社会、民族或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必须理性而不能感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注重主体理性教育,这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功,重在探规律、寻根源、担责任、回归类本质、匡正失范行为;针对不同受教群体和具体教授内容,施教方式可以是感性娱乐的或理性说理的,但贯穿始终的根本轴线必须是教人如何成为道德双修、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之人,即政治坚定、本领高强之人。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避免滑向“哗众取宠”、扮演“小丑”角色、“花拳绣腿”式的感性娱乐层面而自娱其中不能自拔;二是,避免滑向单调、干瘪、僵化的“鸡肋”式教条说理层面而不自知、不自醒。主体理性教育是真功夫、真本事、“真枪实弹”:一方面能真正科学规范和修正受教者自身更加合规律、合目的的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增强国家层面的社会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真正成为勇于担责、乐于创新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有利于施教者自身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以研释理、以研释策,成为受教者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灵魂工程师、心灵导师。新时代重新认识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理性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