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误”入荒路的课

2020-02-23舒晓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感情技巧情感

舒晓芳

今天该上姜夔的《扬州慢》。昨天在备课时候就设计了按常规讲解:分析题目、作者、背景后,再分析内容,情感以及技巧和语言特点。

按惯例,我给同学们讲了作者、题目和写作背景后就该朗读。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内容,处理朗读。因为近段时间都在讲诗词,我想借此机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分钟后,准备抽些同学朗读,看看他们处理得怎么样。可同学们都不愿意读,怕自己读不好。我说:“那你们就推荐一位你们很满意的来读吧。”

“推荐舒老师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哎,这段时间借教诗歌教他们朗读,每一篇诗文我都至少要范读一遍。看来他们信赖并依赖这范读了。为了避免冷场,我也只好先读了。

“那你们先看看序,序里讲了什么,给我们明确什么样的感情基调了吗?”我又把“皮球”丢给了他们。

“这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可以看出应该是悲切伤感的语调。”

“戍角悲吟,予怀怆然”可看出伤感的感情。有些同学在下面大声地回答。

“同学们分析得对,那你们听听我的朗读,感受一下有没有你们说的感情基调呢?”

没有背景音乐,我仍然饱含深情地朗诵起《扬州慢》来。

读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装作不知道问:“你们为何鼓掌?”

“你读得太有那个“味道”。

“什么味道?”我追问下去

“无限伤感的味道。”

“你是从哪些句子里感受到这种感伤的味道呢?”我连忙问道。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为什么这里有感伤呢?”我继续问道。

同学们思考了一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啊!”

“这里除了感伤的情感,还有没有其它的情感吗”我打破原来的教学思路继续追问下去。

“有,愤恨。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同学们开始七嘴巴舌地说起了,我点了一个同学作为代表回答。

“还有惋惜。池子成了废池,作者看到昔日繁荣的扬州今天是这个样子,无限感伤和愤怒溢于言表,其中还有对山河破碎,城池被废的无限惋惜”一个同学马上补充道。

“同学们分析的情感很到位,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情感呢?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意思即它们是15 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多种情感郁结于作者的心中,感慨由之而生。”一位同学举手发言。

没有想到还在指导朗读的情况下,他们就把这句话的情感,技巧分析的如此到位,我带头送去热烈的掌声。我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指导他们朗诵,从声音里再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那你们来读读,看看怎么读能读出你们刚才分析到的那些伤感、愤怒、惋惜的情感呢?”

学生开始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起这句话来。有的同学辅之以表情和动作,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白石道人当时万千感慨的复杂情感。

我抽了一个同学来读,让同学们认真听了再作评价。一位同学起来读的时候,感情比较好,但是比较快。一些同学听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首词是慢词,不能快,而且特别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复杂的情感表现得还不够,应该这样读。这位同学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我会心地笑了。既然同学们还在处理朗读的时候就能把文章的重点语句分析的这么好,那何不沿着这个思路让他们继续探讨下面的语句呢?

“同学们,你们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种感伤的情感呢?是怎么表现这种情感的?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些句子呢?”

因为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都认真地在书本圈点勾画起来,有的边读边勾划,有的边说边圈点。一会就有同学开始举手。

“我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里感受到。例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这里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我们朗读的时候,注意“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朗读。

“你朗读来读给我们听听呀!“一位同学连忙说道。这位回答问题的同学马上闭上眼睛,开始读:

“波心—荡,冷—月——无——声……”清冷的声音似乎慢慢在耳边慢慢消失。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位同学站起来继续说,“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念是什么意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来看,用了什么技巧?我继续引导。

“念是想考虑的意思,虚实相生。”同学们回答道。“还有寓情于景”有的同学补充道。

我暗自庆幸前天总结了诗词的表达技巧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分析得还不错的。

我接着说:“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学过另外的也是这种物是人非,自然之物在那独自感受那种伤感的语句。在我的提醒下,同学们很快背出《蜀相》里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和《一剪梅》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

“那我们怎么读出这种感情呢?”

同学们又开始认真诵读这句话……

接下来让同学们沿着悲切感伤的感情基调,继续寻找分析和赏读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等句子。我让他们自己去找,自己分析内容、手法和语言,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处理朗读,要求要把作者的情感演绎到及至,我在旁边适当地引导,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这节课就在同学们自主寻找和赏读中结束了。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既定的教学思路,而走进了我很陌生的“荒路”,但是我觉得能够从同学们喜欢的朗诵入手体会作者的感情,分析内容,赏析技巧和语言,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以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堂中的生成课堂。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 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及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新课程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是运用教材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学习技巧,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高效的。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根本转变,教师要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并坚持学,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猜你喜欢

感情技巧情感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指正要有技巧
带着感情
提问的技巧
带着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