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0-02-23王双利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张岱

王双利

【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初中学段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自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只有160个字,没有偏拗之处,易于学生自学。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和学生一起认真研读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与作者和本文相关的课外资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及归纳总结,使之获得属于自我的学习体验。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积累文言常用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白描的手法。2.“痴”字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助资料,导入新课

PPT 展示瓯山金氏本《陶庵梦忆》节选的文字资料:“陶庵老人著作等身,其自信者犹在《石匮》一书。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至成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

提问:“陶庵老人”会是古代哪位名士呢?

明确:这样展示片段资料和提问,有些突兀,大多数学生会愕然,不知从何入手。老师可提示,迅速翻看未学两课的书下注解①,学生便会选找到答案:“陶庵老人”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其生平经历,可让学生课后自查资料,获得初步认知。

二、结合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第一遍自读文章,要求默读并结合书下注解,自查易错字字音。

PPT 展示小资料,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摘选:更ɡēnɡ<量>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ɡènɡ<副>还。

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小资料,判断下列三句中“更”的读音:①是日更定矣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生借助资料和书下注解,很容易得出答案:①句中的“更”读“ɡēnɡ”,②③句中的“更”读“ɡènɡ”。

2.学生第二遍自读文章,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小声互读,保证每人都读一遍。这一遍,重点句子朗读节奏。

PPT 展示,易错朗读节奏: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老师先让学生划分节奏,并说出理由。讨论后,公布答案:①湖中/ 人鸟声/ 俱绝②一童子/ 烧酒/炉正沸。

师生再次复习句子划分节奏的技巧。

3. 学生第三遍自读文章,学生小声快速自读文章。这一遍,重点在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句的积累。要求学生读完之后,四人一小组,一人一句,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同时,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并标注记号。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可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成员亦可补充,其他组负责纠错。最后,全班归纳总结:

书下重点词:拏 毳 沆砀 焉得 客此 相公

文中重点词:绝 与 强 及 痴

一词多义:雪 更 是 白

重点句: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③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借助资料,思考辨析,体会白描手法

1.请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全班都能找到,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PPT 展示一段文字资料(1):“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①面。”此文字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七·西湖七月半》①頮,洗脸,此处指西湖湖面恢复了清澈明净的样子。

请学生比较课文内容与资料(1)在语言上的相似点。

明确:写景语言都很简洁淡雅。

3.PPT 展示一段文字资料(2):“遥瞩,澄湖面,有彻晓明灯,锦团霞簇。清秋皓月,夜夜盘桓难足。喜重阳,雨后初晴。”此文字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孙琮的《琐窗寒》的下阕,节选其中几句,写秋冬时节西湖风光。

提问:课文内容与资料(1)资料(2)相比,哪段文字更适合画水墨山水画?

明确:课文内容,资料(1)资料(2)的文字,请学生自己在脑中联想,尽量生成画面。学生讨论后,再寻找班中会画画尤其是画国画的同学,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课文内容最适合画一幅水墨山水画。因为课文中的内容,只需白纸黑墨、简单勾勒、清淡点染,就可以画出画来。

4.体会白描手法。

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白描手法,往往不夸饰,不铺陈,点到为止。常常是寥寥数语,而神情俱现,精神全出。

5.体会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PPT 展示一段文字资料:“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王珂玉)”请学生再齐读课文中写景的内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张岱是如何领“西湖雪景之绝”的?

明确: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共同得出结论。这篇文章写景的文字,有如淡墨山水画的美感,是因为,张岱精神世界之高洁,能抓住了西湖雪景美的实质,美在如此清幽旷远、冰清玉洁、超凡脱俗,自然笔下写出妙句,蕴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四、借助资料,合作探究,走近张岱

1.PPT 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选自《陶庵梦忆》自序”翻译为“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提问:在上述文字中,张岱自称为“痴人”,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痴”字也出现了2 次。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张岱的“痴”呢?

明确:在读了几遍文章之后,学生都可找到,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如舟子之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追问,结合上述课文选取的文字,如何理解张岱的“痴”呢?

明确:请学生细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同学合作讨论。全班共同归纳,“痴”在情趣高雅、特立独行;“痴”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悠游自在;“痴”在偶遇知音、率真性情。

3.展示PPT 的一段资料:①“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张岱《陶庵梦忆》自为墓志铭”。②“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张岱《西湖梦寻》自序”。③《陶庵梦忆》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朝灭亡(1644 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 年)才初版行世。

老师提问:“结合以上①②③段资料,思考一下:为什么张岱在文章第一句就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以及专门强调指出在湖心亭赏雪时中偶遇的是一个金陵人?”

明确:请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同学合作、探究、讨论。全班共同归纳,总结:课文中的两点恰恰能说明张岱对西湖的“痴”,对前半生豪奢不羁生活的留恋,更重要的是,还含蓄体现了对明朝的“痴”。可惜,明朝已灭,张岱成为明代遗民,故国之思,让张岱刻骨铭心,以致感伤入怀,难以排遣。

五、学习拓展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痴于西湖美景,痴于过往经历,痴于故国之思。

古代先贤皆有所“痴”,历代爱国志士皆有所“痴”。当下的我们,可为何痴狂?怎样做,让“痴”有价值呢?

六、课堂小结

《湖心亭看雪》是小品文里的佳作,虽篇幅短小,却极含蕴味。白描手法可让学生借鉴并运用到写作中。作者张岱历经明清两代交替、国破家亡的感伤和悲痛,会加深学生关于国家命运深切影响个人命运的认知。这节课所提供的资料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根本,依然是细心研读课文内容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审美意识的提升,家国情怀的养成。

七、作业

①语文书第52 页的一、二、三题。②背诵全文。③周末查阅张岱相关资料,向学生推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整本书阅读。

八、板书设计(略)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