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教材“一课一得”的切入点
——以《猫》为例

2020-02-23刘志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物课文教材

刘志福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找准语文主题学习的“命脉”,对具体的某一篇课文“得”的确立欠缺准确性,课堂上老师少激情、学生无精神,“得”难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难以完成。那么,要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让教师找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授课的“钥匙”呢?本文以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 课郑振铎所写的《猫》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研读教材,全面把握编者意图

当前全国初中学生统一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依据教学需要,每个单元都应该有各自的语文要素通过教师挖掘并传达。因此,语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将编者意图全面准确地予以把握。

第一,从“这一册”入手,研读整册教材。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共六个单元,每单元均含“阅读”和“写作”,其中第二、四、六单元增加“综合性学习”,第三、六单元增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其中“阅读”板块兼顾人文主题和素养培养两个方面,各单元的主题相对集中、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人生之舟”“动物与人”“想象之翼”。相对应地,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第一单元“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第二单元“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第三单元“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第四单元“勾画关键语句,厘清作者思路”,第五单元“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六单元“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师从“这一册”入手,就能够对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了如指掌,从而寻得一些教学的切入点。

第二,从“这一单元”入手,细读单元教学提示。统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提示都有两段文字。第一段交代单元主题,突出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段提示学习方法,突出能力提升的路径。如《猫》所在的第五单元在单元提示中写道:“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这是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示。根据单元提示,《猫》一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就可以确立: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三,从“这一篇”入手,逐次研磨课文正文之前“预习”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教材编者的意图特别明显,通过正文之前“预习”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辅助教学系统,让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回归到文本。我们一旦完成对文前“预习”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的逐次研磨,就会发现这些文本辅助框架都是紧扣单元要求进行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特别有用、实用、适用。文前“预习”引出方法,让阅读有拿捏之处。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提出思考点,让读有所悟,让思有所得。郑振铎《猫》这一课文前“预习”提出“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注意梳理文章的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这一段话语的提示,完全将本文的叙述视角、阅读方向、主次详略交代了出来,教师只要稍加分析,便可以让学生循着教师所指出的路径完成阅读任务。

二、细读文本,重点突出文本特点

能够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有其“典范”之处。《猫》这篇文章是郑振铎1925 年11 月7 日于上海写就的,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方兴未艾。郑振铎写作《猫》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借一只“猫”来表达自己对弱小的怜爱、对“被冤枉者”的忏悔、对博爱思想的弘扬、对暴怒专制的谴责。与同一单元所选入的《动物笑谈》《狼》等文章一样,都是紧密切合单元主题的。

《猫》一文结构巧妙,文中三只猫三个故事层层推进,情节三起三落环环相扣,结构完整严谨,这有助于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文中第1 段开头第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文章第14 自然段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上文”,内容上的作用是为第三只猫的出现做了铺垫。课文最后一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永不”一词显示出作者的决绝,置于文章末尾,既是对开头的呼应,又是对文意拓展,更是对全篇的总结。这样精巧的结构对单元提示所指出的“理清思路”,文前预习“梳理文章的思路”都是有力的注解和呼应。

善于设置伏笔也是这篇文章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这几句话都是对第一只猫生病和死亡的预示。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文中的好多出语言都有暗示,如“一点儿不怕生人”“跑道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结果是第二只猫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并没有像对前几只那样感兴趣”,它又对芙蓉鸟笼常常凝望,这几处就为第三只猫被冤埋下伏笔。上述这些“草蛇伏线、灰延千里”式的语句,将三只猫的不同遭遇串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以上几个特点,使文章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用精巧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写猫写人写情感,将单元提示、文前预习、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各处对文章阅读与学习要点系统地缀辑在一起,教师授课时因势利导便能让学生完成对言语能力提升的有效呈现。

三、设计活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他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猫》这篇文章中的“我”“妄下断语”,“怒气冲天”拿起木棒追打第三只猫,致使这只猫在“我的暴怒、我的虐待”下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这一细节让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得以明朗:不管做什么事,“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是不可取的。由此所造成的“良心受伤”将永远难以补救。这也给读者以启示:对待弱小者要多一些同情,对待无辜者要多一些理解,对待失误者要多一些宽容。猫是寻常动物,为人所喜爱,学生见过、摸过,甚至也养过。面对文章当中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三只猫,面对文中的“我”、妻、三妹、李妈、过路人等各色人物,我们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说理解、想方法、谈体会、写感想。

好文章都能够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结,通过文字诉诸情感,通过语言表达情感,通过情感吸引读者。这样的文章读者才能在不知不觉间被吸引被俘获,情不自禁地投入进去一读到底,阅读完还要回味,甚至还想再说些什么,那么让学生阅读结束后说些什么呢?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设计:对于_____(猫、“我”、妻、三妹、李妈、过路人等),我想说______。让学生联系课文,畅所欲言,尽情书写。

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深耕文本,回到自己的生活场域。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换位思考,就如何对待弱小、如何面对他人、如何看待小动物,梳理过往的所作所为,写就自己的真情实感,倾听彼此的真诚吐露。反思自我的“过失”,感受作者的“难受”,“表白”曾经的“误解”,抒发悔过之后的“质朴”与“真率”。活动的设计最终落实单元提示所强调的“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尝试主题组文阅读

《猫》一文课后“积累拓展”以练习题的方式指出:“猫是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道题以“猫”为线索,但重点不在“猫”这种动物本身,而是引导学生阅读这几篇文章,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关系。

夏丏尊所写的《猫》,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能让读者欣赏到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靳以所写的《猫》一文对描写对象“猫”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写,猫在作者的生活中分量颇重,作者以猫寄托遐思,事与情密切关联,猫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贯穿其中。王鲁彦的散文《父亲的玳瑁》叙述了父亲与他所养的一只猫(名叫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感情深厚以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这三篇文章都通过对各种小事的叙述,凸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所表达的主题是趋向一致的,集中于一点,我们可以从单元导语中找到答案:通过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能够让阅读者更进一步地“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在围绕以“猫”为主题的组文阅读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一组相同描写对象、相同表达主题的文章去领悟文化内涵、丰富人生体验,这对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目标,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对蕴含人生哲理的思考非常有帮助。通过主题组文阅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较阅读能力、探究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尝试。

有了研读教材,全面把握编者意图;细读文本,重点突出文本特点;设计活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拓展延伸,尝试主题组文阅读等四个方面的切入点,找到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钥匙便放在了教师的手中。运用有效策略和实用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实现“这一篇”学习任务的突破,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便能在教师的课堂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动物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