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翻转教研模式初探

2020-02-23王春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研员研讨教研

王春红

当今互联网对人类的生活工作情感实现了全覆盖,它在悄悄又迅猛的改变着我们已有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教研活动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改变工作思路,顺应时代需要,是教研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基本上是听课评课、集中会议或者教研员基于一个教研主题,对教师进行面对面讲座式辅导,过程如同教师上课的一言堂,教师坐在台下被动听讲记录,一方面气氛沉闷,另一方面教师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内容过多,有的溜号、有的就会判作文、做卷子等在下面干私活;此外,教研员准备的教研内容,基本是单一的主观的,不一定是所有教师都需要的内容,这样的教研活动往往收效甚微。当我们用传统的方式指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的时候,为何不思考让教研模式先发生改变呢?

2007 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也在中国教育教学中被逐渐运用。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翻转课堂实施的先决条件是微课,教研活动为何不借助微课也先翻转起来呢?微课是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下的又一个改变传统课堂结构的形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目前,微课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教研员不仅要了解微课发展的动态并思考研究它在常态教学中的适用性,更要将微课引进到教研活动中,将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制作并善用教研微课,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我这里所说的“教研微课”,是我对教学微课的理解、延伸和自定义。即教研员依据教研主题,整合教学研究资源,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指导策略、教学设计依据等教研资源的有机组合。

教研微课在面向区域全体教师的教研活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域集中的教研时间是固定的,而每个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不能保证所有老师都能在教研时间参加教研,教研微课可以弥补现实教研中存在的缺席问题,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学习到教研内容。而且可以反复观看、仔细体会、随时记录,同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互动研讨,提升教师的交流面和反思能力,使教研更为有效的开展。

教研微课的关键是抓住学科教学设计的原理来组织与建设教学资源,具有开发简单高效、使用方便灵活,便于网上研讨交流等特点,教研微课对广大教师的备课、教学、反思和研究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教研微课的形式多样,我尝试创建了如下几种教研微课形式:

1.教研广告。教研微课可以是对即将开展的教研活动的宣传预热,如我制作的《愉悦的微课之旅》的广告片,50 秒的镜头呈现,展示了即将开展的教研活动的精彩内容,调动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热情;

2.教研报道。教研微课也可以是对教研活动的及时报道总结,如我制作的《天津河西高中语文主题教研之作文微研讨》,准确快速地报道了当天在天津四中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同时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对教师的引领示范;

3.教研讲座。教研微课,也可以是教学指导讲座,如,我制作的《如何指导高中语文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教什么》等教研微课,将繁难的讲座内容提炼录制成几个微视频,上传QQ 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供教师随时移动学习。

教研微课如何实现教研翻转呢?教研微课可以帮助教研员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实现让教师在教研活动前的结构化预习,这种先学后研的教研模式,我把它定义为翻转教研。翻转教研,即教研员将精心制作的有针对性的微教研课程上传到教研空间,不同学校的老师通过移动设备浏览或下载这些微课程,进行教研前的学习,现场教研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交流的教研形态。由于微课程内容的集中性、引导性,教师能够很自然地在这种非正式非集中的自由环境下,达成对理论的深度学习,同时反思教学行为,发现自身问题,还可以将疑难问题实时地反馈给教研员,线下研讨,交流碰撞,寻找最佳教学设计角度。

还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点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指导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繁杂,教研员可以将一个主题内容,结合教学研究侧重点,制作成系列微课构成教研微课程。例如,通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标准中对必修课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课程目标分解为12 个要点,其中与小说教学直接相关的只有一句话“在阅读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及相关背景材料”。这就需要教研员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对目标进行分解。依据小说的文本体式特征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采取定向分类定级的方式恰当的为具体的小说确定教学目标。利用微课将每一篇小说承载的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1.解读课程标准,制作教研微课。教研员充分解读课程标准,精选和撰写关于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的指导文稿,搜集图片等相关资源,制作2-3个《小说阅读教什么》的教研微课。

2.推送共享,指导预习。将制作好的教研微课挂到群共享空间,并就即将开展的教研研讨活动,做相关干预和指导。如,请结合视频内容思考,本单元的三篇小说应该基于什么目标教学?初期将发布视频的消息和思考题以二维码的方式推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客户端收到和收看信息和学习内容;现在,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发送多图文消息,将教研微课直接发送到微信,教师更便于随时随地学习。

3.围绕主题,自由讨论。教师事先观看了《小说阅读教什么》的教研微课,又对具体问题做了充分思考,教研活动时,在教研员组织下,更具针对性研讨使研讨问题深入化,生成新的教学增长点。比如通过研讨,对于《老人与海》,可以基于小说场景的教学目标为重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基于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阅读目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重点基于人物性格描写的目标等。

这里,教研微课的运用使教研活动的时空发生了翻转,随时随地的移动教研,使原本庞大的教研主题,变成了碎片化的微教研学习形式,同时,这种学习和讨论又是在教研员的监控下开展的,碎而不乱。同时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翻转,在教研微课中,教研员起着重要的把控作用,是主体,教师是聆听者。教学讨论由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展开。线下可以是教师学习教研微课后做公开课,课后教研员组织教师面对面研讨;线上又通过两个渠道展开:在qq 群中的研讨活动中,教师则成为讨论的主体,教研员是组织者和推动者,指导教师之间展开碰撞交流;而微信后台的留言更让这种讨论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具有针对性强的指导意义。因为平台的留言是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互动。

这种翻转教研模式,让教师先学后研,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研讨,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也增强了教研员与教师的互动范围,生成新的教研增长点。

教研员还可以延展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制作成教学微课,形成指导小说学习的系列微课程。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曾经说过:“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而我们将对这一进程进行监督。”教研员根据教学研究需要制作的教研微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起着重要的监控作用,同样在指导教师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下无处不终端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改变,教研也必将打破传统的存在方式和区域化的模式。教研员只有不断开拓思维,将学科教学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研模式,才能使教研更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时效性和更为广阔的辐射性。

猜你喜欢

教研员研讨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研讨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