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写作预设,提升对象意识

2020-02-23林陈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预设身份对象

林陈洁

在2017 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根据具体的交流对象,“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也就是说,与旧的课程标准对比,新课标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更为强调的是具体语境下沟通的有效性。

一、学生写作主要困境

以一名学生的习作为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抚今追昔,从采猎文明的原始智人到科技之路上有马云以移动支付开创阿里帝国,射电望远镜睁开在深山中的巨眼,国产大飞机翱翔于苍穹下的轰鸣,“墨子号”带来电子通信的曙光,无一不体现着科技带给人们的点滴好处。

……

简而言之,对于科技,我们应当高举奋斗、创新、实干三大旗帜,筑造未来的美好版图。文明应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只争朝夕的劲头,艰苦奋斗的决心,迎接未来无限可能的科技新生活。

由上面的习作片段可见,学生为文时全然未考虑表达的对象,因此在其作文中根本无法探知写作情境,毫无交流感,更乏论思辨性。归根结底实为学生在下笔时对象意识不足导致的。正是因为心中无交流对象,才会为文无写作场所的预设,缺乏与对象的平等对话,更遑论亲切有力的说理。

二、对象意识的概念

“对象”,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作品的人,因此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学生写作作品的表达对象就是教师,但在任务型写作中,命题人往往会在写作题目中预先设定好学生作品的阅读对象,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作品中与题目所设定的阅读对象进行交流。而所谓“对象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考虑对象的身份、年龄、知识层次、阅读喜好、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选择对象最为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知道的信息展开讨论。树立对象意识的必要性:

1.培养思维品质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只有学生树立了对象意识,为了获得对象的认同,满足对象更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预设对象对文章的评判标准。学生为了满足对象期待,必然会调整自己文章内容,从而一步步地调整自己的文章以符合预想中对象的期待,并且随着对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便能随之获得提升,作文自然也会慢慢具备深刻性和独创性。

2. 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现今写作教学常常陷入满足应试的误区,常常忽略了写作最原始的交际功能。但仔细思考,写作实际上就是书面的表达与交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也就是说,写作应当是为了满足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将自己的表达内容通过一定的整合提炼形成文章,再传递给表达对象以实现某一表达目的的行为。因此具备对象意识,写作者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表达内容,以达成说服对象以达到交流的预期效果。

三、对象意识培养策略

论其根本,对象意识的培养,并非简单地空喊口号,而是让学生做到写作前预设交流的对象,写作时下笔为对象。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对象意识呢?依据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应当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因此笔者认为,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巧用预设,即在心中现行预设对象有关的一切,再根据自己所预设的内容进行写作,自然就能时时以对象的需要出发,在写作前早就预设好的交流情境下,实现交流预期,达到交流目的。因此根据教学实践来看,提供预设最行之有效的四大支架供学生进行探究提升。

(一)场景预设,提升情境感

交际场所顾名思义就是写作背景,即文章进行交流的场合,往往由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组合而成,而不同的场合为我们展开对话所创造的条件也不同,因此往往会决定我们交流的语气、选择的文体、表达的内容等等。因此,学生预设交际场所,就是设想自己在哪个时间,哪个地方,具体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况之下分享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在写作之前就能设身处地地沉浸于所预设的情境之中,显然就会比毫无预设就直接动笔的作文来讲,会更加具情境感和交流感,自然也就能具备更加强烈的目的性。以2019 年全国2 卷作文题为例:依据题目要求,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确定所选任务之后,让学生自行对进行交流的可能的时间、地点、场所、情形等进行预设。比如有学生选定任务一,于是预设交际的地点是学校礼堂,正值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之际:

同学们,请原谅我们于今日临时紧急召集大家于这礼堂之中,这是因为我们昨日得知了一个极度令人悲愤的消息,那就是巴黎和会上,我国作为战胜国的一员,所提出的归还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的要求不仅遭到了驳回,英、法、美等战胜国居然还洋洋得意地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同学们!究竟为何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我国权益,践踏我国尊严?归根结底无非五字,那就是:弱国无外交。

通过该生的预设,我们仿佛回到了五四运动之际,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重现当时青年意气风发,中流击水的豪气,具有一定的情境感。

(二)目的预设,增强说服力

交流目的是一篇作文的写作前提,目的决定着写作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没有交流目的,写作也就毫无意义。预设交流目的实际上就是预先设想本次的交流目标和结果,并且在写作时以此目的为依据,贯穿写作的始终。带着目的性进行写作,才会使得学生在构思作文时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预设交流的几个目标点,再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结果如何来对全文进行构思。以2019 年全国1 卷的作文题为例。该题目本身已含有一大显性的表达目的,即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但从文题所给的内容来看,事实上还有含有隐形的目的,那就是应当对题目中所给的几个不尊重劳动的看法进行探讨,只要能在写作之前对目的进行提前预设,为文时才能更具说服力。例如有学生为文:

君可见那些打着学习名义为值日而争论不休的同学;可见以科技时代为开脱,呼吁也有让人工智能在劳动领域彻底取代人类的同学;又见抱持劳动实为小事,用钱雇人即可观念的同学……他们对劳动的价值轻视、蔑视乃至无视,而今天我于此,就是想和各位谈谈,究竟劳动为何物?我们又缘何需要劳动?

这段话实则是以点例对材料进行复现,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紧密结合交际目的,语言上也较为流畅,总体来看对交际的目的的理解是较为准确的。

(三)预设对象,加强交流感

面对不同的对象,就应当采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表达内容才有可能实现更好的表达预期。笔者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预先设想自己沟通对象可能的身份、兴趣爱好、观点态度、对题目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以及与作者的社会关系等五个因素,才能更为全面地在作文中与表达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实现表达目标。以2017年全国1 卷为例。

此作文题目中可见,一个明确的表达对象——外国青年,但这简单的身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文章更具个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表现与外国青年的沟通,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预先设定好这位外国青年,才有可能在写作时有明显的情境感和交流感。例如有学生将这位外国青年的身份设定为他想要来华留学的大学生,其兴趣是中国美食,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既有向往但也有一定的疑虑,对中国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书和网络,在与作者的关系上,他设定为作者和这位外国青年是笔友,所以该生在他的作文中就能通过书信对外国青年的疑虑进行一一解释,并且在书信中带着他认识现在更加美好、便捷的中国。该生的文章在开篇就巧妙地对该交流对象进行了预设:

嗨,吉姆,不知不觉我们成为笔友已经一年了,最初你为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而和我通信,现在我已感觉到你的中文水平进步了许多,完全可以实现你的愿望来中国留学啦。……你在来信中提到,面对未来的留学生活,你最开心的是终于能尝到最正宗的中国美食,但最担心的是未来的居住环境。但我今天要告诉你,你的担心纯属多余……

通过这样的设定,我们可以发现原本题目中扁平的外国青年变得立体了起来,表达对象真实可感,自然而然地,作文中的交流感增强,交际情境也就更为突出了。

(四)预设主体,更具针对性

在写作中,学生往往在认知上是有误区的,认为作文中作者的自我身份就是学生本人,但在实际写作中,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作品中作者的身份有时候会因为题目的设定而有所不同,而身份的不同又常常会影响表达的立场、态度、语气及内容等,因此以怎样的身份来与表达对象进行沟通才能使沟通更加有效,学生应当对此进行必要的考量。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之后根据题目要求,从表达目的出发,针对表达对象的个性特点,来对写作主体的身份进行预设,尽可能详细地设定其身份、阅历、立场、语气等。以2018 年全国卷1 为例,这一题目的难点实际上就在于用何种主体身份进行写作,有不少的学生在写作时审题匆忙,导致为文时以父辈的视角进行说教,既不合题意,又使文章显得乏味无趣。因此应当通过审题对主体身份进行恰当的预设,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写作主体应当是2018 年的18 岁青年,拥有的仍应当是十八岁青年具备的青春和朝气。例如在习作中有学生预设自己是与新世纪的中国一同成长的青年人,总结了新中国走过的旅程,并且对未来表示希望等。

总体来说,对象意识的培养策略多样,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对表达的场所、目的、对象和主体进行预设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确定表达场所,明确写作目的,根据表达对象的身份特点,确定自我身份,选择说服表达对象的内容,就对象最关心的问题和最想知道的信息展开讨论,从而创设具有交流感和真实感的交际情境。如此方能破现今学生写作情境感、交流感及思辨性不足的困局。

猜你喜欢

预设身份对象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