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020-02-23方庆华张琦文
○ 方庆华 张琦文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绰号是除本人正名、字、号以外的一种非正式的名字,通常由他人根据绰号受者的外貌、性格、性情等特点而创造。绰号由于其简洁的形式和生动的内涵通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创作中,绰号的使用能为作品增色不少,因为成功的绰号能凸显鲜明的人物个性、传递独特的文化意蕴[1]174。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都被冠以响亮的绰号。作者施耐庵在给一百零八将起绰号时,或引入大量的动物名称,或以人物的性格、才能、外貌、职业、出身、经历等为参照,或借助民间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取材于英雄人物的性情才能。同时,这些绰号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蕴含着对绰号受者的爱憎褒贬,而且形式多样、用词精炼、语言生动、富于艺术美;更重要的是,这些绰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水浒传》中绰号的英译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英译这些绰号时,要综合考虑到它们的不同类型及特点,尤其要注意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从而获得理想的译文。翻译不同类型及不同特点的绰号时,可采用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不同的翻译技巧如音译、省略、改写及编译等。分析如何英译《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对翻译教学有启示作用。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译者不仅是跨语言的桥梁也是跨文化的桥梁[2]6。
一、《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特点
文学人物会因性格特征、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使用极具个性的个体语言。《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作品之一,其中的一百零八将都有绰号,将各自不同的相貌特征、性情品质、喜好厌恶立体展示出来,也传达出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3]110。事实上,一百零八将的一百零八个绰号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作者精心创作,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以动物形象命名
人类与动物关系密切,基于动物形象的绰号生动反映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个绰号,其中有二十七个来自自然界或传说中的各类动物,代表不同的人物特点。在各类动物中,用“龙”“虎”“豹”命名的绰号居多,如九纹龙、玉麒麟、入云龙、混江龙、矮脚虎、跳涧虎、青眼虎、笑面虎、插翅虎、金钱豹子、豹子头等。龙、虎、豹之类的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是“勇猛、有力”的象征,用它们来命名绰号,暗示了相应人物的上述特征。在中国文化中,蛇的地位不可小觑,我们的祖先“女娲”和“伏羲”都是以人头蛇身的形象出现就是例证。《水浒传》中也有英雄的绰号以蛇来命名,如白花蛇、两头蛇。其他动物鼠、鹰、猿、蝎、狗等也出现在《水浒传》的绰号中,如白日鼠、扑天雕、通臂猿、双尾蝎、金毛犬等。
(二)以人物特征命名
人物特征包括人物的性格、才能、外貌、职业、出身、经历等,这些特征直接反映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不同的人物。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以人物特征来命名绰号的现象并不鲜见。《水浒传》中以人物特征来命名的绰号主要涉及不同将领的个性、能力、外貌、职业、经历等方面。
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绰号有及时雨、母夜叉、小李广、急先锋、轰天雷、铁扇子、病关索、没遮拦等。例如,“铁扇子”是宋江的弟弟宋清的绰号。铁扇子是古代军中一种类似盾牌的掩护武器,具有保护作用。宋江犯命案逃亡时,宋清不顾被牵连的危险陪同他投靠柴进庄。宋江在外执行公务时,家里的事务和老父亲宋太公都由宋清照料。宋清坚定地扶持和保护其兄宋江,替其扛起家庭的责任,故名“铁扇子”。
反映人物才能的绰号有智多星、打虎将、镇三山、玉臂匠、鼓上蚤、百胜将、铁叫子、神算子、双枪将等。例如,“鼓上蚤”是时迁的绰号。时迁自幼练得一身好轻功,擅长飞檐走壁,因此特殊才能被封“鼓上蚤”。反映人物外貌的绰号有青面兽、美髯公、赤发鬼、毛头星、白面郎君等,这些绰号直观地描述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水浒传》的绰号还反映人物的职业或身份,如操刀鬼、菜园子、行者、船火儿、催命判官等。有的绰号来源于相貌和能力特征的结合,如黑旋风、浪里白条、丑郡马等。还有的绰号源自于相貌和性格特征的结合,如花和尚、一丈青等。“花和尚”是鲁智深的绰号,因为他身上有文身,虽然是和尚,但破戒和常人一样喝酒吃肉,因此而得名。
(三)以古代英雄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命名
古代英雄人物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都是因为为人类的福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被尊为英雄,为后人敬仰。《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也有将领因其英勇的行为而被冠以英雄的名字,如小李广、病关索、小尉迟、小温侯、赛仁贵等。“小温侯”是将领吕方的绰号,因其同三国时期的将领吕布(爵位“温侯”)有同样的姓氏“吕”、并使用和吕布同样的武器,因此获得“小温侯”的绰号。
由于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相信有各种神如玉帝、阎王爷、雷神、土地爷等的存在。《水浒传》中很多绰号来自古代传说中的拥有超能力的神,如立地太岁、短命二郎、活阎罗、轰天雷、丧门神、云里金刚、催命判官、毛头星、独火星、飞天大圣等,这些绰号一目了然地反映了人物的各自特长。
二、《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
《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形神兼备、生动传神,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不仅是人物特征的写照,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考虑其语言形式,也要重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针对不同类型的绰号,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以获得理想的译文,再现原作人物的形象。下面以赛珍珠、沙博理和杰克逊的译本为参照,基于人物绰号的不同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其翻译方法及技巧。
(一)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但直译必须具有可读性,也就是说,译文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并且也不违反语言的表达方式[4]139。汉译英中,直译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通过直译,目的语读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水浒传》中的一些绰号,因其内容表达直接而适合采用直译法翻译。如“美髯公”被译为“Lord of the Beautiful Beard”,“金毛犬”被译为“Golden Haired Dog”,“九尾龟”被译为“Nine-tailed Tortoise”,“双头蛇”被译为“Doubled Tailed Scorpion”等,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语言表达流畅、通俗,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直译法较多地用来翻译以动物形象为名或以人物外貌特征为名的绰号。
(二)意译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别,如果一味坚持逐字照译,势必出现“汉化英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即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规范[5]20。《水浒传》中很多绰号文化内涵丰富,单凭逐字翻译不能实现文化内涵的充分传递,采用意译法是更好的选择。
“没面目”是焦挺的绰号。宋朝人把人际关系、人情交往等叫作“面目”,“没面目”反映了焦挺“不讲情面,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的特点。虽然是擒拿高手,在梁山排名中却位排到九十六,这也说明了焦挺不受人待见的性格。赛珍珠将“没面目”直译为“The Faceless”,译文显得生硬,未忠实传达原绰号的含义。沙博理的译文“The Merciless”与原绰号意思更贴近,但没有体现“人际关系不好,不受人待见”的内涵。杰克逊将“没面目”意译为“Disliked One”,译文充分体现了焦挺“人际关系不好,不招人喜欢”的性格特征。
“活闪婆”是王定六的绰号。“活闪”同“霍闪”,是“闪电”的意思,用来比喻人的动作迅速敏捷;“婆”即“猪婆龙”,是长江中下游沿岸人们对扬子鳄的别称。扬子鳄虽然体型细小,但动作敏捷。王定六家居长江边,赴水使棒,走跳得快,绰号“活闪婆”形象绘出其动作敏捷的特征。翻译“活闪婆”时,如果将“婆”直译为“female”或“wife”,译文会显得生硬、笨拙。沙博理将整个绰号意译为“The Lightning”,形象地描绘出王定六动作敏捷的特点。
另外一个人物乐和,因其能言善唱,被称为“铁叫子”,但“叫子”原本的意思是“哨子”,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铁叫子”,译文“Iron Whistle”不仅不能帮助英文读者抓住“铁叫子”能言善唱的特点,反倒会让英文读者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然。采用意译法译为“Iron Throat”,人物“能言善唱”的特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安道全的绰号“神医”如果直译为“God Doctor”,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是“死译”,而“Skilled Doctor”则有效地意译出原绰号“医术高明”的内涵。
(三)音译+
音译指在翻译人名、地名以及其他的一些名词时,从语音的角度将一种语言直接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在翻译实践中,即便音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翻译人名时依然是可以依仗的翻译手段,因其在保持人名的原有味道及引进原文人名命名规律方面具有优势。汉译英中,可采用音译法即采用基于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来处理汉语名字。《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形神兼备,特征鲜明,当简单的音译不能充分传递原绰号的文化内涵时,就需要采用音译与其他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即“音译+”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绰号的特色。
翻译绰号“小李广”时,可采用“直译+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小李广”原名花荣,官至清风寨副知寨,不仅相貌出色,而且枪法出神入化,罕有匹敌,被比作西汉“飞将军”李广,因而得名“小李广”。汉译英时,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将飞将军“李广”译为“Li Guang”或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译为“Li Kuang”。“小”被直译为“Little”,既体现花荣为后辈人物,也体现作者对花荣的喜爱之情。
翻译绰号“赛仁贵”时,可采用“意译+音译”相结合的方法。《水浒传》中人物郭盛,善使方天戟,外号“赛仁贵”,字面意思是其武功赛过薛仁贵。薛仁贵是唐初名将,从小习文学武,天资聪慧,行侠仗义,武功盖世。说郭盛是“赛仁贵”,并不是真正指其武功胜过薛仁贵,而是指其武功可与薛仁贵的武功相提并论,因此,“赛”被意译为“Second”,“仁贵”被音译为“Rengui”,精妙地传达出原绰号的含义。
译文“Little Li Guang/Kuang”和“Second Rengui”简洁、直接,很好地保留了原绰号的中国韵味。但是,“李广”和“薛仁贵”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家喻户晓的名将,对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英文读者而言,直接用拼音名字不利于他们获得特定的文化背景信息,况且汉语姓名和英文姓名的顺序恰恰相反。因此,在初次使用绰号译文“Little Li Guang / Kuang”和“Second Rengui”时,可在页底添上注释,具体解释“Li Guang/Kuang”和“Rengui”分别是中国西汉和唐朝有名的武将,其姓和名顺序采用中国的习惯表达方式,以便译文读者理解绰号的含义。同样,译者也可采用“直译+音译+注释”的方式翻译绰号“玉麒麟”和“八臂哪吒”,获得的英文译文分别为“Jeweled Chilin”和“Eight-armed Nezha”,同时,用注释补充说明“Chilin”和“Nezha”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具体内涵。
“直译+音译+注释”也能很好地传递绰号“花和尚”的双关含义。“花和尚”是鲁智深的绰号,叫他“花和尚”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鲁智深的身上有一背的刺青花绣;二是因为他不遵循佛门的清规戒律,不坐禅,喝酒吃肉,为了帮助他人而犯戒杀人。“花”既反映了鲁智深有文身的外貌特征,更反映了他不受羁绊、率性而为、反抗强权压迫、追求自由等真性情。说鲁智深“花”,但他无色心,不滥杀无辜。在他所处的环境下,他修炼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在他“花”的外衣下掩藏了淳厚的超凡净化的佛心。
赛珍珠、沙博理分别将“花和尚”直译成“Tattooed Priest”和“Tattooed Monk”。其中,“花”被简单地译成“tattooed”,仅仅反映鲁智深文身的外貌特征,绰号所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未得到体现,不利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杰克逊采用“直译+英译”的方法将“花和尚”翻译成“Priest Hwa”,其中直译的“Priest”比“Monk”更能反映鲁智深超凡净化的佛心,而“Hwa”是“Hua”的威妥玛式拼音法,采用了音译法。“Priest Hwa”更多地保留了原绰号的文化特色。但是,仅仅一个“Hwa”字显然难以传递“花”表达的复杂文化内涵。翻译时,在该绰号初次出现的页底附上注释,具体解释“花”的双关意思,这样,对于英语读者而言,绰号“Priest Hwa”不仅有异国韵味,而且意思也一目了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注释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参与建构异域文化形象,也可在译语文化中建构原作的作品形象、人物形象、语言形象等[6]47。
翻译实践中绰号的英译应当遵从两个基本原则:既不能损失原有信息,又能够明确区分姓和名,有的时候还需要保留汉语拼音中的音节和名字所含的文化信息,以示对原语文化的必要尊重。在音译不能充分传递原语文化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必要的变通,要与其他翻译方法相结合,在保证文化传递的前提下尊重译语文化,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为《水浒传》中的绰号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单纯的音译法并不是频繁地应用于绰号的汉英翻译中。
(四)省略
在汉语中,有些词语和词组相对于英文来说没有用处,甚至毫无意义,译者采用省略法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水浒传》中有些绰号的翻译也用到了省略法。例如,“小霸王”被译为“Little King”,省译掉“霸”字,这是因为“king”本身就包含“霸”的内涵,如果“king”前面再用“霸”修饰,译文显得啰唆。同样,翻译“紫髯伯”时,也可用省略法将其译为“Bearded Uncle”。“紫髯伯”指皇甫端,是有名的兽医。皇甫端医道高明,诊治马病,手到病除,上梁山后,为梁山建立马队立下功劳。但是,“紫髯”其实不是指紫色的胡须,而是通假字,同“髭髯”。髭是嘴上的胡子,髯是两颊的胡子,“髭髯”就是络腮胡、大胡子。翻译时,如果保留“紫”字,译文显然与原绰号意思相悖。省译掉“紫”字,译文不仅忠实传达出原绰号的意思,而且直接明了,不拖泥带水。遗憾的是,无论是赛珍珠的译本,还是沙博理或杰克逊的译本,都将“紫髯伯”中的“紫”译成“purple”保留在译文中。显然,译者对中国汉字使用“通假字”的文化现象不敏感,因此将“紫髯”理解成“有紫色胡须(的)”,而译文“Purple Bearded”与原绰号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未达到“信”的基本标准。
(五)改译或编译
改译是最自由的一种翻译技巧,主要用于戏剧和诗歌翻译。改译过的译文保留原有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但原有的难于理解的文化内涵被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这种翻译技巧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也被用到绰号的翻译中。如,“忽律”是一种有剧毒的四脚蛇,看起来温顺无害,一旦有猎物靠近便发出夺命一击,实则凶狠狡猾。一百零八将之一的朱贵在陆上活动,凶狠狡诈,因此获得“旱地忽律”的绰号。译为英语时,找不到对应动物名称“忽律”。但“crocodile”在动物的外形特征及性格特点上,都与“忽律”相似。采用改译的方法将“忽律”译为“crocodile”,成功传递了原文信息,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原绰号表达的文化内涵。
又如,“立地太岁”传说是长相狰狞、掌管一方安宁的神,谁冒犯了他就会受到严惩。如果将“立地太岁”直译为“Year’s God Who Stands His Ground”,译文完全没有体现出原绰号的含义。在西方文化背景中,“ferocious giant”也是确保一方安宁、但让人害怕的神。因此,译者将“立地太岁”改译为“Ferocious Giant”,便于英文读者的理解。同样,“短命二郎”被改译为“The Reckless Rash”,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意思明了。如果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Short Life Erh Lang”,反倒不利于英文读者读懂其意。武松的绰号是“行者”,是佛教中的苦行僧人。对于熟悉基督教的英语读者来说,会感到陌生。如果改译为“Pilgrim(基督教徒)”,西方读者就会理解武松的绰号之意了。
编译是为了保留原文文化韵味的同时又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改编原文的语言形式获得流畅译文的一种翻译方式。中英文在词汇、句子及语法上有很大区别,不可能总能保持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形式一致[7]274。有时候,译者采用编译的方式来获得意思清楚的译文。例如,“混世魔王”被译为“Demon King Who Roils the World”,由原文的名词短语编成了一个带有定语从句的名词短语。虽然语言形式有很大变化,但译文意思清楚,便于英文读者理解。
三、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就像是一艘船,载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文学作品《水浒传》被深深打上了中华文化烙印,英译其中富含文化的各种人物绰号时,译者会经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摩擦。因此,翻译教学中,尤其是文学翻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翻译中经历的文化碰撞,欣赏不同文化碰撞带来的交融美。要不断提醒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重视培养自己的文化差异意识,重视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探究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译者才会在翻译中妥善处理文化差异给语言转换带来的影响,才有可能克服母语文化的影响,同时对目的语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最终摆脱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不到位、译文缺乏韵味等情况。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差异敏感度非常重要。赛珍珠、沙博理、杰克逊等三位译者在英译《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时,都没有忽视存在于英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对其中的绝大多数绰号进行了恰当的翻译。但是,在极个别绰号的翻译上,由于译者文化差异敏感度不够,译出的英文绰号表达的内涵与原绰号大相径庭。例如,因为忽视了“花和尚”中汉字“花”的双关含义,赛珍珠和沙博理仅翻译出“花”字的表面意思,反映了译者对汉语语言文化的敏感度不够。又如,对汉字“紫髯”与“髭髯”通假的现象不敏感,三位译者均将“紫髯”想当然地翻译成“Purple Bearded”,影响了译文的忠实度。由此可见,翻译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向学生介绍文化差异固然重要,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自主去发现、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更重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中西文化差异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化差异敏感度,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
《水浒传》中的绰号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反映了各自代表的人物形象。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必须深入了解绰号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英汉语言中的特有词汇及中西文化中的历史典故等,要充分考虑《水浒传》中绰号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最大限度保留原绰号的含义,便于英文读者理解《水浒传》中人物的不同形象。探究《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也给翻译教学带来启示。翻译教学,尤其是文学翻译教学,应将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作为其中的必备内容。同时, 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其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