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OA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研究综述

2020-02-23胡梦蝶

英语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理论

胡梦蝶

一、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为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 2016),并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2017)。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云杉 2010)。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对于自身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漠视的现象严重,多位学如逯阳(2013)、申平平(2015)、肖婷(2018)、曹晓英(2018)、罗萍(2018)的调查显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现状不尽如人意,甚至严重缺失。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从丛语)导致了“母语文化疏离”,使“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失去自信和自我”(钱立新 2018)。

纵观大学所有课程,大学英语是授课时间较长、课时量较大,涉及外语学习及跨文化思维最多的一门课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兼顾传授中国文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话题的本土色彩和人文价值较浓,而当前一些英语教学法“过于注重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意义,忽视了教学内容和体现思想深度的价值判断的考量”(李丽雯 2018),与“注重内敛自省和形象思维的东方文化语境”(邓海龙 2018)不匹配,直接生搬硬套西方教学理论,导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中国学术界独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开展研究。

二、“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概述和中国特色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为我国学者文秋芳首创。2008年,文秋芳教授综合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斯温(Swain)的“输出假设”及隆(Long)的“互动假设”三种不同的理论,针对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强调外语教学应重视说、写、译等输出技能(文秋芳 2008),因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能够为学生创造“饥饿感”,有助于激活他们的“惰性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该假设还将职场需要作为考核目标,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2013年,该假设被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领域。2014年初,文秋芳团队将其更名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旨在突出在输出之前“教师必须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的输出提供有针对性的输入,以促成输出任务的完成”(文秋芳 2018)。同年10月,该假设正式更名为“产出导向法”,此次更名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完整阐述,其中“教学理念”是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前两者的实现方式。2016年,“教学流程”评价环节新增“师生合作评价”(TSCA)内容。2018年,POA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并结合辩证研究法(DRP),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和改进。

相较于西方流行的教学理论,如“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POA是“应用语言学理论中国化的一次尝试”(孙丰果 2016),融语言工具性与文化人文性于一体。文秋芳团队“在认真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文秋芳 2017):第一,POA以产出为导向,提倡“学习中心说”,强调学用一体,解决了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因“学用分离”导致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等问题;第二,POA符合我国教育尊师重道的伦理,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原则,挑战了目前西方流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出其中教师边缘化的致命问题;第三,针对当下大学英语课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POA提出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全才是不现实的,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会做一些事情,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学习成效”(孙丰果 2016);第四,POA符合辩证法原理,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深入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孙丰果 2016)。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和不断修订,POA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系列论文,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根据POA教学理念编写的教材《新一代大学英语》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OA教学理念中的“全人教育说”明确提出该理论具有人文性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文秋芳 2015)。由此可见,将POA应用于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模块教学是合理且可行的。

三、基于POA的中国文化模块英语教学的文献研究

截至2019年11月,以主题/篇名/关键词为“输出驱动假设/产出导向法+中国文化”进行知网高级搜索,共得到17篇有效文献,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有4篇。罗文(2016)最早关注“产出导向法”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分别介绍了“产出导向法”和“体验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并总结了两者的“共核”:都强调语言的交际性,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作者似乎想通过学界已熟知的“体验式教学”来介绍当时尚是新理论的POA。虽然这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作者将两者融合、拼接的创新想法也值得肯定,但他忽视了两者的本质差异,这两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难以兼容,这种“硬融”稍显牵强。杨天娇(2018)概括了POA的理论路径,不过除了篇名,正文中几乎未提及中国文化内容,参考价值有限。李妍(2019)总结了POA理论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中国文化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基于POA的文化输出能力培养途径。该论文脉络较清晰,只是论述有些空泛,缺乏新意。相较于前三篇论文,师新民(2018)的文章参考价值更大。他重点论证了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培养的可行性,指出“无论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该假设都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该论文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有13篇。多数研究者以一个具体的小型教学模块为例,展示了POA理论指导下的整个教学流程:赵秀芳(2017)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中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主题单元进行了教学延伸,拓展到中国孝道文化的翻译教学,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因为大部分英语教材偏重传授西方文化,而她巧妙规避了这一内容偏向,另辟蹊径,富有新意。但她的文章对课文本身的分析内容过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输入只引用了《游子吟》一首短诗的英译本,促成量明显不足。陆敏丹、张雁(2017)聚焦于促成环节的“话语结构”部分。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的分析不仅基于POA,而且对原理论有几处独创性改造。曹艳琴、姚兆宏(2018)围绕“中国饮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教学,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引申至探究中西方价值观的异同,分析由浅入深,兼顾了不同水平的学生。张余辉、施万里(2018)和周晓文(2019)几位研究者选取了“茶文化”这一典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研究视角。尽管他们的论述过程值得借鉴,但选取的“茶文化”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无法展现中国文化的全貌。吴蜜琴(2018)通过城市(古都)模块的教学进行探究,她的教学设计与POA理论贴合度最高,且评价部分采用了师生合作评价(TSCA)。马兰慧、范丽(2019)对POA理论的核心内容概括精准,教学实践设计也非常合理,但是篇幅太短,许多问题没有充分展开。惠燕(2019)文章的理论部分分析、总结到位,促成环节的设计用心,但产出任务过难——让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撰写谈论孔子“以政为德”治国思想或老子“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的文章,恐难实现。江莹、汪婧(2019)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了POA的应用,拓展了圣诞节的教学内容,将之与中国春节进行比较。这虽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形成,但教学内容仍立足于西方圣诞节文化,对中国的春节文化剖析不够深入。王爽(2019)采用实证研究,分析了学生的问卷、访谈和作业,只是她的实验结果完美地验证了预期所有设想,过于理想化,未提出实验的不足及进一步的改善措施。还有学者将中国文化教学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后续课程:朱琼莉(2015)详细阐释了后续课程“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策略方法、评价方法及课外延伸等方面。刘玲玉(2018)按照POA“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论述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英释”的设计方案。张晴、张璐(2018)着重讨论了《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是如何反映POA教学理念的。尽管这本教材的确颇具“思想性、内涵性、权威性和多媒体性”,但她们的论述前、后似有脱节:先介绍了POA理论,之后介绍了该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却未提POA如何体现在教材中,未详述两者如何结合。

四、研究展望

综上可知,相关学术论文的不断涌现表明POA逐渐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研究者只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加入中国文化模块教学的改革意见,并证明该假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基本没有建设性的进展。在实践研究方面,目前研究者从中西方文化对比、设置小型文化模块、实证研究、设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等多个视角开展教学实验,尝试将POA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但研究样本偏少,研究力度和深度不够,甚至出现了教学法和教学内容脱节的情况。自2015年POA问世至今,相关研究文献仅有17篇,数量不多,被引频次不高,这说明文献质量有待提高。而且以上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总结和个案分析上,实证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过少。

概言之,POA视域下中国文化模块教学这一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尚有许多空白等待填补:如何在理论方面进行建设性的创新改良,使之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自信情况;如何在实践层面基于POA设计大学英语课堂;如何选择既能够调动大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增强教学试验的科学性,提高试验效度和信度,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这一问题的本地化研究,如独立学院本地化、区域研究本地化等。

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至2019年关于POA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问题的文献,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不足,为未来POA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希望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其做到学用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好英语的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理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