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工科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2020-02-23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梁 峥
领导力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者核心素质,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愈发明确的当代社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拥有卓越的领导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别于职场人士,大学生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及个人素质。(2)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大学阶段正是青年接收不同的观点,通过分辨、筛选、思考、修正等过程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期间能够向其提供领导力相关的概念及实践方法,会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独特内涵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也具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领导力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应当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因此,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不应被简单地定义为培养一个企业的高管或者挣钱能力强的人,而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自己的领导力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影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普适性
大学生群体中会涌现出一部分学生干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只针对这部分骨干。针对职场人士的领导力培养更多的是致力于使其成为企业或团队的领袖,而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则更加具有普适性,其认为大学生具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质,而领导力培养的过程则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成为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长效性
由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具有普适性,领导能力和素养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使得学生的领导力潜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和提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领导力,当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更加容易融入陌生的工作环境。当学生掌握了领导力所涵盖的影响力、决断力和沟通力等要素,将非常有利于其个人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领导力教育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科技发展水平为重要指标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陆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系列科技发展战略,而科技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产业发展与高校工程教育息息相关。结合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以及“新工科”视域下对工科人才的新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包含多种综合素质的领导力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工科学生领导力的具体内容
通过综合分析,结合大学生领导力与“新工科”视域下对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将“新工科”视域下工科学生的领导力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具有学术影响力
新工科聚焦工程教育,与此相对应的是工科学生需要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新工科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合格的新工科学生需要用自己的学术创新带动和影响他人,甚至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学术影响力意味着工科学生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科研目标,实现个人的学术发展,同时要能够得到他人认可并跟随自己的科研方向,实现个人或团队的学术目标。
(二)具有学术决策力
学术的发展方向往往基于一些具有学术决策力的个人判断,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判断是否正确合理。新工科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跨平台、跨学科的复合学术视野,在此视野的支撑下,新工科学生能够全面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术决策力是新工科学生跨学科学习,不同思维碰撞所产生的正向反馈,对于学术及工程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具有学术沟通力
传统的工科学生在很多时候被评价为智商高、情商低。沟通能力作为情商的重要一环,一直是很多工科学生的短板。“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标准是构建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学生深厚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该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积累,提升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意识等,增强工科学生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让工科学生不只是学霸,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个体。学术沟通力是新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学术及工程发展重要的润滑剂。
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针对高校工科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进行思考,以构建学术领导力培养体系为总提手,搭建“新工科”背景下学术领导力培养体系,统筹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consciousness of country)、专业素养(capacity of profession)、合作氛围(collaborate)、攻坚克难(challenge)、目标责任(common purpose),从而培养新时代工程的领军人才,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承担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任。
三、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路径
(一)低年级阶段着重以综合素质为抓手的领导力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着重强调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大学生要成为优秀人才,需要从一条腿走路变为两条腿走路,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又要具备优秀的非专业素质。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具备成功素质的新人才。
高校可以面向低年级学生制订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计划,以家国意识、专业素养、合作氛围、攻坚克难、目标责任为中心,聚焦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阅读表达能力、认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方面,精心设计培养内容和形式。例如,开展与听、说、读、写相关的读书分享会、写作比赛、素质类讲座、模拟联合国活动等。采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的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能力、探索世界、创造生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工科学生在文科方面存在短板,目前高校有为班级配备班导师的传统,大多数班导师是工科专业相关的教师。在专业班导师的指导下,高校可以同步在年级为学生聘请一些其他专业方面的导师,如人文、艺术、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教师专家,学生定期与导师进行交流,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队参加各类竞赛和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文科类调研课题等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在做竞赛和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进行资料查阅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文科类调研课题,能够促使工科学生从另一个思维角度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想法,也锻炼了工科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助力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让大家印象中的“技术宅”变成“领导者”。
(二)高年级阶段着重以学术能力为抓手的精英培养
谈到学术领导力,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大学校长所需要具备的领导能力、学术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理工科学生的学术领导力培养,所强调的是趋向于培养未来科研团队带头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而不仅仅限于大学校长。理工科学生给人的既定印象都是实践工作能力强、表达能力弱、组织合作能力不足,综合素质相对于文科生而言较弱。然而,中国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任何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都来自一个庞大团队的合作,只有团队带头人学术能力突出且具有良好的领导带动能力,团队成员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在低年级阶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进入高年级后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强大的专业能力培养、精英式教育。高校应该做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育天下英才而成之”。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大三开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入教研室的机会,配备科研导师,参与简单的科研项目、听组会报告。针对优秀学生采用“本硕连贯式培养”模式,利用学生课余、周末和寒暑假开展工作。
1.创新实践能力启蒙和发展
高校应组织学生每周旁听课题组组会,每学期参与校院级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或学科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了解组内师兄师姐的研究近况,从而思考自己的研究小方向。鼓励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如文献查阅、基础软件的使用等。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强化英语能力,鼓励学生担任国际会议的志愿者,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完成一项创新创业项目,并完成小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学术能力的启蒙与发展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组会并做报告,进行学术文献阅读及论文写作课程的相关学习。进入学习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并针对学习成果发表论文或者申请专利,进行专业学术能力的提升。
3.提前衔接研究生阶段
针对优秀学生,鼓励其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学术助教,帮助学弟学妹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领导能力。利用大四课余时间旁听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基础的课业学习,加强知识储备,为提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从学生低年级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到高年级的学术能力培养,在大学期间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学术领导力的培养,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家国意识、专业素养、合作氛围、攻坚克难、目标责任五个方面,有利于打造具有学术领导力的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