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松阁集》的文献价值

2020-02-23刘馨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陆九渊本心理学

刘馨梅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712082)

一、为研究詹初生平事迹提供了最为完备的文献资料

《寒松阁集》附录中收有多篇序跋,序跋作为散体文,更容易记事说理,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亦不容忽视。笔者正是通过这些材料来了解詹初的生平经历和《寒松阁集》的编刻流传情况以及后人对詹初的评价等,因此它也是研究作家作品必不可少的向导。如《不肖男阳稽颡》:“先君子自朝归,日惟与海内名贤以讲明斯道为汲汲,所著凡二十一卷。阳不孝不能嗣守,遭家毁,悉为煨烬,呜呼,恨哉!后二载之宗大叔体仁先生孙处见此数纸,阳泪下,以故告乞归,装为一卷藏于家,以少存世守,永念之意云。”据此可知詹初被罢官后的生活状态,即常与海内名贤讲学。此外,我们还可得知《寒松阁集》原有二十一卷,后由祝融之灾而散佚失传,二年后在亲戚处发现残卷,编为一卷藏于家中。

又如詹体仁为其所作的《送族侄以元还家序》,兹将其原文摘录如下以便分析:

海宁詹子以元,予宗侄也。以抗疏朝廷,言不合,世落职而归。予送之江上,藉仁者之号而送之。以言曰:“小人阿谀苟容,故每每与世合;君子刚毅自持,故每每与世不合。”孔子曰:“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又曰:“不容,然后见君子以此,见吾人不合于时,诚不足为轻重矣。”以元以孤介之资、强毅之操,不畏斧钺,挺然举邪正,显言于朝,而略不为避讳,此其勇何可当也,则其为时摒斥宜矣,然则以元所谓松柏,所谓君子,非乎,呜呼。使在朝而皆君子,则去者未必贤;使在朝而未必皆君子,则去者贤与否,不言可知矣。以元抱道积德固素养于平时,然使能因是益励初志。不为挫屈邪正之说,虽不得行于时,而必行于吾心,使吾心晓然不紊,于以去邪从正,则所谓后凋者于此益见,君子之学成其终,而天地间至贵在我矣,又何必冠冕趋朝廷,而后为道行、为荣显哉,是为序。”

詹体仁的这篇序文提及詹初被罢官的缘由,“以抗疏朝廷,言不合,世落职而归”。据此可知,他是由于言事而遭罢官。詹体仁是非常关心和赞善詹初的。此文就表达了詹体仁对詹初的勉励和教导。他引用孔子的“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来勉励詹初,表达了他对詹初的期许。同时他提到“以元以孤介之资、强毅之操,不畏斧钺,挺然举邪正,显言于朝,而略不为避讳,此其勇何可当也”,可见他对詹初上书的认可和赞扬。

詹初在《日录》中提到“予,婺人也,自庆源至此,盖三世矣。”据此可知,詹初是由婺源迁移到此,最早迁居到此地的是他的爷爷。《寒松阁集》(卷三)中所收的《寄黄直卿》(直卿是黄干的字)、《寄柳塘汪叔耕三首》(叔耕是汪莘的字)和《奉寄体仁宗叔一首》都为勾勒詹初的交游脉络提供了思路。搜集资料发现,以上这些人物都为朱熹和陆九渊的弟子,且都主张调和朱、陆学说,或者说詹初的这种理学思想很可能就是受到他们的影响。

二、是研究詹初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寒松阁集》现存三卷。首卷分为《翼学》和《序经》,第二卷《日录》共五十五条,分上、下篇。第三卷为49首古近体诗,内容多半与理学相关。这部别集当中所保存下来的诗文作品,是我们认识和研究詹初文学成就的主要材料。一部中国文学史,实际是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史,作家是因其作品而传的,文学流派也同样靠同一风格或创作倾向的作品得以成立,所以别集保存作品,这是首要的文献价值。

其次,“诗言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作者都免不了以学问入诗,这种诗往往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如《有怀》:“闲居忽有怀,怅然令心恫。世人尚浮沉,君子难苟同。是以盖世贤,飘然返山中。栖迟竹林下,明道善其躬。如何彼之子,居常起波风。屈原泣泽畔,仲尼悲道穷。贤圣尚如此,吾身那可容。”读此诗,可知作者壮志难酬的悲伤,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苍凉感油然而生。“屈原泣泽畔,仲尼悲道穷。贤圣尚如此,吾身那可容”,作者以屈原和孔子的经历来劝慰自己,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心酸和无奈之情。

又如《有感》:“世道已趋末,人心觉更殊。逐逐在势利,权势竞吹嘘。忠言翻为怨,成风在谄谀。谄谀势立至,势去还踌躇。小人夸得志,君子思归欤。不忍同世浊,深山高结庐。闭门守吾拙,势利安可居?势利一时荣,时过祸及予。不如守贫贱,履道常坦如。所以介然志,三公不易诸。”这首诗就表达了詹初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山林的高尚品质。

此外,詹初作为一名理学诗人,其理学思想在文集中也表露无遗。如《理气》:“理本无象,气为有形。气为理载,理以气乘。匪理气粗,匪气理冥。气以理神,理以气弘。二者相须,其道分明。”此诗以“理气”为名,全文都在阐述理气的关系,这也是理学家们历来探讨的问题。又如《沐浴》(其二):“闲浴溪头静自居,此身已濯心何如。此心欲濯静中去,静定由来物自除。”

不仅如此,其思想还深受朱熹和陆九渊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的文集中均有迹可循,以下分而述之。

(一)学习朱熹思想的表现

1.“道即所谓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者,无极太极是已。大者言,举天地万物,无一不包括于中也。以天地万物而根本于一理,以一理而散见乎天地万物,所以曰大道。”显然詹初是以朱熹对《太极图说》的解释来说明“道”的概念。

2.朱熹的体用思想也贯穿其中。体用的概念,具体体现为“始终”和“动静”。有“动静”,就有了空间。有“始终”,也就有了时间。只要一展现出时间和空间来,“体”就表现为“用”,就有了它的“用”。《原有章第二》:道有自乎?曰:有。奚自?曰:天。天与人言乎?曰:河出图,洛出书,非天不言之言乎?天无言,圣人者代天而言之。然则求道者必欲求之天,不亦远乎?曰:天何远哉!天以其心之生生人,人之心即天也。心,天之体。(一本体下有注:“无欲而静,吾心自然不着之体”十二字)生,天之用也。(也下有注“无欲而动,吾心自然不穷之用”十二字)求天者,求之心,不亦近乎?

“天以其心之生生人,人之心即天也。心,天之体。生,天之用也。”这里的“心”就是体,“生”就是它的用。又如“爱人知人,都是就用上说。然有用必有体,体用二者不相离。”以上均为詹初对朱熹体用思想继承的表现。

3.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人欲指的是指的是过度的欲望。合理的欲望最多算作人心。这一点在詹初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日录上》:“心无欲则无求,正已而不求于人,只是个无欲。无欲则无累,何怨之有。凡人有欲,则不免于求,不遂其求,自不免以此不遂底事累在心下。”他在这里强调人心若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所追求,就可以修养身心不用求助别人,只有摆脱内心欲望的束缚,才不会有所埋怨。但是人一旦有欲望出现,就会产生与此截然不同的情形。”

又如“心无出入,心之神有出入。不操则心神放散而不聚,操之则心神聚于内,故为入。求放心,求此心之神也。心之神是个至虚至灵底,只被外面物欲来蔽塞了他,忧乱耗散了他,然后此本然底神明反晦,而心中尽是暗昧(一本昧下有“此心一发,只任伊放去”九字)。所以只知得物欲,不知得义理。求放心,只是收敛此要放去底心。收敛此要放底心,又在麾去此外来物欲。物欲去则心中无所扰乱,纯是静底。静则本然之神可以养全不失,而明由此生矣,故义理自然昭著。仁,心徳也,全存得此心,便是仁。学问者,学问此仁而已,故求放心所以为学问之要。”这段话也体现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念,摆脱物质享受的欲望后,内心就不会再感到烦,纯粹只是平静的心理。这样就使得本然之神得以涵养。

4.朱熹讲“涵养须用敬”,而这里的“敬”就比较接近“畏”的意思,具体指的就是在没有具体对象的情况下,心灵的整齐收敛。如“三畏虽是畏天命、大人、圣言,却只是一个自畏。”詹初在这里指出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和畏圣言,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自畏,即自己心灵的整齐收敛。

(二)学习陆九渊思想的表现

1.陆九渊的思想核心就是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要重视本心的作用。《尽人章第三》:“至大者天也,至广者地也,天地之间至贵者人也。以人之小,与天地并,则不以其形也可知矣。故人之所以为人者,必以道。道也者,至大至贵,廓之配天地。故人尽人之道则为人,而可以与天地并,违人之道则非人,而不可以与天地并矣。呜呼!人不可以与天地并,则谓其与禽兽并不可乎!”詹初在这里指出最大的是天,最广的是地,可是天地之间最为可贵的是人。可见他也充分肯定人的作用,这一点与陆九渊的思想相近。

2.如果从人的本心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心,那么作为天地的本性的仁义礼智,落实在人的行为上,自然而然地就体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这就是陆九渊关于“本心即理”的逻辑。如《性德章第五》:“仁义礼智,性之德也,人之生未有不备也。不备气质之偏,非性也。性之本然,不以偏者欠焉,善反之则偏者全矣。故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陆九渊格物与静坐思想的体现。陆九渊特别强调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在他看来,既然万理皆备于此心之中,那么我们只要把此心之理讲明,万物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了了。陆九渊所讲的“本心”是所有人心灵的共同结构,那么“格物”就是让这样的心灵结构明朗起来。只要把遮蔽心灵的物欲清除掉,此理自然就会发显出来。纯善之理发显出来,体现为一种善的意志,在这种善的意志的引领下,在这种能够“收拾身心,自作主宰”的具有最高主动性的心灵的引领下,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做出正确的行为来。这就是陆九渊易简直截的“格物”说。

詹初的文章中也有这方面思想的体现,如《日录下》:“余每常遇事,輙自期于心曰无私欲,以此去私。不知此一念期必底心,便已不是好意。且一欲自事事物物上去求无私,则此事物无个尽底时,此私亦无个去尽底时,是就外面去用功了,不知反之于内,自有个无私底本体事物。固也须经历,知其善恶,然本等工夫,却还在吾心本体上用功。盖吾心本来至虚至明,不惟无一毫私意,亦无一毫不知,却被外物来掩了他,所以有不明耳。只于此心上摩去这外来掩他底私欲,这本来底自在,其明如镜,自无所不知矣。明则事至物来,皆有理以处之,不期其无私,而自无私矣。不然,只去外面求之,全然不到心上来用功,于吾心终是无相干。原头不曾好得,外面纵要他好,也自防闲不得许多。”

4.陆九渊认为,本心就是理,本心的自己认识就是理的自我显现。但人也还有欲,欲是妨害心的,要保持本心,必须清除欲望。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乎心之不存,而患乎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寒松阁集·日录下》:“寝尝半夜不寐,乃思此是心不定之过。因立心必要定静,然不知立心去静定这一个立底念头,却便是动,如何得静,程子曰:无欲故静,有主则虚。欲客理主,无欲即为理。立心要静,要则欲也,欲则动也。有欲则客便得以乘主而动扰之,如何能静。故学者求静,必须是主静之功。主静者,以静为主,澄然而无思无虑也。无思虑则一念不动,欲何从生。静固静矣,然至于一念之动处,又不可不察。静存动察,则不但静时无欲,而动亦无欲,静固定而动亦定,圣人主静之全功也。”

这段话体现的就是陆九渊“欲去,则心自存矣”的观点,詹初在此处充分肯定心的作用,强调“立心去静定”。

三、为了解南宋时期《四书》学与理学的结合发展概况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寒松阁集·日录上》主要就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保存了詹初阅读《论语》和《孟子》的心得体会,不仅如此,其他篇章中还涉及到了《大学》和《中庸》当中的内容,如“静安而后能虑”化用自《大学》里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庸天命之谓性章”即《中庸》开篇第一章。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综上可知,詹初的思想来源中涉及到了《四书》学的内容,而其理学思想更是随处可见,如《理气》就在论证理与气二者的关系。此外,他还将《四书》学与理学思想进行结合阐释,如《论语下篇》就是将《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与理学思想进行糅合阐释,充分肯定人的作用。

四、结语

詹初的《寒松阁集》虽是一部篇幅较小的诗文集,但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可以考查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源流和其诗文所保存下来的与时代创作背景有关的内容。综上,我们可知詹初的文章中随处可见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痕迹,这也印证了他学习两人思想之说。此外,《寒松阁集》附录部分所收之序跋,也隐藏了诸多信息,如通过阅读十六世孙景凤、十七世孙璧二跋可以得知该集的最初卷数和刊刻情况,也能了解詹初的生平概况;从汪以湘为的后序中我们可以知晓重刊后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寒松阁集》的缘由等等。古人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如今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他们的传世文集以期知人论世,从而才能更好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陆九渊本心理学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文理学人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陆九渊:从仰望星空到背朝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