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简案

2020-02-23◎韩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竹楼贬谪文人

◎韩 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从容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

【教学重点】

1.体会竹楼美在何处、乐在何处、雅在何处。

2.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从容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感受文人风骨与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一同来研读北宋初年文学家王禹偁的文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任务设计一:文章了解作者贬谪经历,初步揣摩作者贬谪心境

1.贬谪经历探究介绍,初步了解王禹偁其人。

过渡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禹偁,说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至于三黜以死”(耿然:正直的样子冷如秋霜,烈如夏日,不可戏弄,以至于经历三次贬黜客死他乡)。通读文章,看看文章中有无提到他的贬谪经历?找出相关句子并根据时间线索梳理。

第五段:

①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他的仕途经历。

如果用箭头表示他的仕途经历会发现他短短四年之间两升两落,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官员呢,是否因为贪赃枉法或者徇私舞弊被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段阅读资料。

插入阅读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百家讲谈”主讲人李强教授笔下的王禹偁)

王禹偁:草根文人的“大宋梦”

他从仕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年,但几乎经历过宋代正直文人所有可能遇到的坎坷和磨难。……十年里(988-998)三入庙堂、三黜江湖,……但是王禹偁却高唱“三黜何妨似古人”,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绝不向世俗低头。……他的三次被贬,没有一次是因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他为宋代官员洁身自好、奉公守法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

王禹偁刚正不屈的文人秉性、直道不悔的人生追求,两袖清风的从政品格,甚至包括他起自贫寒的人生经历,都成为宋代文人心目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红袖添香夜读书 北宋文人往事》

②了解王禹偁其人之后,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思考作者被贬谪至齐安(黄州)的原因又是什么?

P97课下注释8 作者因为参加编写《太祖实录》,直书赵匡胤篡夺皇位,被贬知黄州。

明确:贬谪原因为秉笔直书,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并没有因为是皇帝就在编写史书时加以美化)

心情怎样?满怀悲愤、愤懑不平。(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过渡段落:在这种悲愤心境下,王禹偁来到了多竹的黄冈,根据题目可知,他在此地修建了一所小竹楼。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为竹楼作记?仅仅是记叙小竹楼的来龙去脉吗?(介绍记的文体特点)。

预设: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怀抱负,展现独特的精神世界。

竹楼代表着一种精神

对后来人的一种希冀

任务设计二:披文入情,由楼及人,分析作者如何托物言志

过渡语(主问题):在竹楼究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我们回到文本中进行探究。

诵读文章,找到描写竹楼的段落(2+3),思考作者写了关于竹楼的哪些方面?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根据学生回答选择具体段落进行分析)

预设:竹楼之中的清幽景色

竹楼之中的闲居生活

竹楼与其他名楼的不同之处

诵读文章,找到描写竹楼的段落(2+3),说说王禹偁笔下的竹楼有什么特点?(清净、清幽)我们来逐段赏析。

1.阅读第2 段,思考作者在竹楼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四人一组讨论分析)

明确:

外在之景: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实景:动静结合)

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包含、包容)

分析:向远处眺望,可以见到山色的明暗变换,近处江上水波尽收眼底。幽静辽阔之感,不可一一描述。

从描写手法上看,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词,“远吞山光,平挹江濑”一句,从视角的变化看,由远及近,远近结合。同时,山光江波一动一静,文字简省却动静结合,描绘出一派幽远阔大之景,可见作者精心为竹楼选址,侧面表达了对竹楼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两句写景的句子,请在第二段中尝试寻找,说说你的理解。(提示:相对于刚才分析竹楼眺望所见之景,这两句侧重写主楼之内的景色。)

内在之景: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虚景:视听结合)

大家思考,同一时刻,会同时存在两个季节吗?如果不会的话,这种通过联想想象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成为什么?预设:虚景

3.竹楼当中,还存在哪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鼓琴声、咏诗声、围棋声、投壶声。

文人雅事——志趣高雅

4.探究:相比景物描写,作者为何侧重于从听觉角度描绘各种声音?

明确:①从声音角度更能体现竹楼的独特之处,由于竹的特殊构造,其中的声音可以产生共鸣效应,使得上述文人喜爱的娱乐活动获得了更好的音响效果,作者认为这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皆竹楼之所助也”。(插入竹屋图片,以及竹子图片),仿佛它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建筑,而是作者解忧消愁的朋友。

②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竹楼环境的清幽宁静,这正是作者选择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的偏僻角落里修建竹楼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寻求宁静。

曼加利察猪原产于匈牙利,是世界上著名的家畜品种,如今在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地区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曼加利察猪有着非常厚的脂肪层,人们最初培育这一品种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猪油。曼加利察猪的一身皮毛也大有用处,可以用来制作毛大衣或毛衫。

③作者可以感受到常人难以体悟的竹楼中的声音之美,可见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态。

小结:从描写角度看,本段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如清代古文批评家余诚所说此段“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人三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展现了竹楼的宁静之美,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淡泊宁静。

板书:竹楼之美—美在淡泊宁静

第三段讲解:(既然竹楼如此之美,那么作者在竹楼之中的生活快乐吗?乐在何处)

1.从课文第三段中,我们从作者的闲居生活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形象?(装束及事件)

明确:潇洒出尘的文士(隐士)形象。

闲居所着之装——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俨然隐居之人。(作者这身打扮,并非故意为之,多年的贬谪生涯损害了他的健康,在被贬到黄州之前他就因为生病而日渐消瘦,所以喜欢穿宽大轻便的道服,并专门写诗感叹自己“老为儒术误,瘦爱道装轻”《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

闲居所做之事——读书,赏景,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

追问:通过这种形象,结合写作背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精神)?

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尘世之外,与自然为伍,与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却看不出一丝遭贬谪的落寞与凄凉,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豁达自适的乐观情怀和对名利纷扰的厌弃。

板书:竹楼之乐——乐在豁达自适

第四段讲解(写完竹楼之美,之乐之后,作者又提到了其他名楼,意图何在。)

1.在课文第四段中,作者还提到了哪些名楼,意图何在?这里的竹楼又象征着怎样的一种精神?

明确:体现竹楼之雅,同时以楼明志。四大名楼高大华丽,却是藏污纳垢之处,我之竹楼虽然简陋,却尽显高雅,于对照之中,可见作者对于达官贵族沉迷歌舞的奢侈生活批判,侧面表明自己虽然遭到贬黜,但仍然保持读书人方正高洁的气节。

(我们将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相比直接抒情,托物言志显得更为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板书:竹楼之雅——雅在高洁傲岸

这里,竹楼已然象征着的一种精神态度,一种方正高洁的品质,不仅是作者的栖身之所,同时也是他的“心灵宅宇”。

任务三:传达意蕴,探究“庶斯楼之不朽也”中不朽的具体内涵

①作者是否忧虑“竹楼易朽”?”“庶斯楼之不朽也”不朽的又是什么?

明确:“竹之为瓦”仅用十年,也就是说竹楼的使用寿命是十年。竹楼这个诗意栖居之地,也终有朽坏的一日,但作者想到最近短短四年,自己已经由翰林学士贬到滁州(“自翰林出滁上”41岁),又到广陵,又调入中书省,最后又在除夕夜奉命调往齐安。四年内不停奔走,可叹明年还不知身在何方,又何惧竹楼的朽坏呢?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语,慨叹了自己漂泊无定的命运,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忠而遭谤的愤懑之情;同时又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我释怀。

“庶斯楼之不朽也”则是对后人的深沉嘱托,寄寓作者高远情志的竹楼也许会朽,但身处逆境仍庄重自持、淡泊清高的人格是不朽的,如他个人在《三黜赋》中所言:“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总结全文:天下际遇坎坷却不肯流于世俗,不肯丧失品格的贤士很多,竹楼为我所建,也是为天下同命运的贤士所建。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楼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则意味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贤士品格不朽——竹楼不朽,贤士的精神不朽!

猜你喜欢

竹楼贬谪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苏轼的贬谪生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用竹竿撑起的竹楼
文人吃蛙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