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响的秋歌
2017-03-02包慧
包慧
【摘要】秋中有悲,秋中也有喜。唐代诗人刘禹锡,虽遭贬谪,但是面对萧瑟的秋景,仍然用诗歌唱出了扩大的胸襟和豪迈的诗情!
【关键词】悲秋 乐秋 刘禹锡 贬谪 胸襟 气概
自古以来,秋一直扮演的着悲怀的角色,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最早的悲秋之作当属战国时代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何等的冷落悲凉! 秋中有悲,秋中亦有喜,同是咏秋,由于作者的心绪不同,眼中景物的色调也就不同了,于是在秋高气爽,秋雨丝丝中,感受到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正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颜色。”于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唱道: “秋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诗人心中泛起淡淡哀愁,但清秋的美景却触发了他四下观望的兴致,于是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映衬,落霞流金,意境开阔高远,空灵洒脱,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秋景本是为人所共睹的。可是在写秋时,融入自己最真切的体验,把自然之景与自已所感所思融化为一体,写出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态度。才能称之为诗中佳品。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咏秋诗就是如此: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时的刘禹锡正是身贬郎州司马期间,面对萧瑟的秋景,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但他却并没有表现出颓然和寂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强调秋天很有生气,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虽然有一抹不幸的意味,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即要辩证的去看待。于是,他又说到: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鹤凌云”,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自古“诗言志”,“诗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刘禹锡生活的年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正是“安史之乱”以后,黄巢起义之前。阶级斗争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这使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封建王朝的危机,维护国家统一,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了政治上的革新活动。这就是公元805年上半年唐顺宗李诵掌权时的著名的“二王八司马”革新活动。这场革新活动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不幸在政敌的反扑下失败了。唐顺宗李诵被迫退位,革新活动的首领王叔文、王俖贬官,王叔文被赐死。其他积极参与活动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也都被贬为远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司马,而且还诏令八人“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刘禹锡先是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司马。十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又因“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被外任为十年前贬而为去的连州刺史。以后,又先后调任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刺史,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直到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才回洛阳,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他从三十四岁开始,到五十七岁,渡过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远谪年犹少,放归鬓已衰。”两年后,由宰相裴度推荐,他二次被召回长安,但又因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执政闻诗序,滋补悦”,本欲委任知制诰,又改为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搜集、整理图书去了。又四年,裴度罢相,他也在京都待不下去了,先后任苏州、汝州(今河南省汝县)、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刺史。后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还加了检校礼部尚书等虚衔,直到逝世。
长期贬谪的不幸遭遇,以及种种打击、凌辱和诬陷,固然给他带来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但是当他面对凄清的秋景时,他依然在放声高歌!他的精神精华突出表现在辩证的卓识,坚定的信念,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豪迈刚强的秉性气质等。这些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风骨的内在力度和沉雄健壮的气势,令他的诗百读不厌,流传千古!
【参考文献】
[1]萧涤菲程千帆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1983年
[2]于非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