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初级对外汉语教材考察
——《跟我学汉语1》为例
2020-02-23崔颖坤
◎陈 澜 崔颖坤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analysis),现已被较为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外语学习教材,尤其是英语教材的研究中。然而,将该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跟我学汉语》是由国家汉办主持开发,其中,英语版本是美国通用的中学汉语教材,也是“最受欢迎的国际汉语教材”之一[1]。从多模态视角,对《跟我学汉语1》进行分析和考察,寄期获得关于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有益启示。
一、多模态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应用价值及要求
模态(Modality)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颜色、图像、音乐等符号系统”,其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五种较为基本模态,其次,空感(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和身体效仿也在日常交流中被运用得较为频繁。当交流中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模态或符号系统时,即可被判定为属于“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Modality)[2]。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认知主义心理学家John R.Anderson 曾撰写专著Learning and Memory[3]强调提升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是研究学习方法的中心问题。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不同模态在大脑里有各自的分管区域,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记忆力与跟获取信息的模态有关系,并相信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模态越多,越能帮助学习者提升记忆力[4]。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多模态视域下,对外汉语教材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够综合运用两种或多种模态,通过语言、图像、声音与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向学习者传递知识。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这样的话语也属于多模态话语;2.能够应用于多模态教学课堂,通过多种模态的综合编排有效辅助多模态教学过程的实施;3.能够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模式,附有多模态学习资源,能有效指导学习者自学或进行课外拓展。下文将根据以上标准,对《跟我学汉语1》的课文语篇和练习拓展进行分析和考察。
二、多模态视阈下的课文语篇分析
《跟我学汉语1》设置了一位叫家明的男生为中心人物,建立他与父母、老师、朋友等人的关系,整本教材形成一个发展性较强的故事。常见的课文模式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引出场景,从而引导人物进行对话,将主题式教学交际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融入其中。该教材主要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海外中学生或年龄在15-18岁的青少年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这些教学对象而言,这样的设计能拉近学习者与教材的距离,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语音环节的设计也较偏向交际性和趣味性,其音频内容多为情境对话、选择音节或重复所听内容,对听说能力提高较有帮助。
(一)视觉模态
视觉模态在信息传递和分析方面起重要作用,也是大部分教材中占主要形式的模态。《跟我学汉语1》中除文字以外,图片、图表等其他符号都较丰富。该教材中的图片基本为漫画,选用的色彩饱和度高,颜色种类多且非常鲜艳,极少数为实物图片,主要集中于分角色朗读和课堂小练习环节,通常一个话轮配一幅相关插图。这些插图大部分用于创设对话相关的情境,有利于迅速将学习者带入当前语境,增强学习者对话题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3 页的分角色朗读环节的第一幅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在学校门口握手并自我介绍,创设了新生在校门口相遇的场景。
教材中也有一些图片基本上属于纯装饰作用,如每课中每一环节标题前都有一幅很小的插图,这些插图更类似于表意符号,如分角色朗读前的图是一只小动物拿着一本书在读、课堂活动前的图是这只小动物骑着小木马,用来辅助说明标题。这样的装饰毫无意义,且标题是用英文写的,也不需要用插图辅助释义。这类图片的使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如第一课中的语音(Phonetics)标题前是小动物拿着传声筒,从第二课开始该标题前插图变成了小动物戴着耳机,原本拿传声筒的图片从第七课起成为了对话练习(Conversation practice)标题前的插图,这对于辅助解释题目和形成固定的表意符号都是不利的,相反可能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二)听觉模态
《跟我学汉语1》配有两张光盘,音频内容为每课的课文和拓展练习的语音环节。课文部分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富有特色的角色设置,让学习者如同在听一个情景短剧,能构建出一个贴近生活的场景,代入感和趣味性都很强。
(三)空间模态
空间模态话语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空间话语,主要表现为教室区域功能的设计,动态空间话语,表现为课程进行中师生的位移、分布及角色的转换等。本文探讨的空间模态主要针对动态空间模态。
《跟我学汉语1》中每课的框架大致为课文、生词、分角色朗读、小练习、对话练习、课堂活动、语音和汉字。编写思路是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并非单纯追求语言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符合交际需要,师生身份可较频繁地进行转换,以配合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多模态教学形式的运用。
三、多模态视阈下的拓展练习分析
(一)视觉模态
《跟我学汉语1》的拓展及练习环节中图片主要分四种功能类型,分别是:创造场景、直接释义、体现文化点和美化作用,其中以创造场景类最多,约占拓展及练习环节所有图片的50%以上,更易于学生在练习中代入特定的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内容。其次为直接释义的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剩余两种类型图片较少,且普遍与当前课程所学知识点无紧密关联甚至完全没有关系,其弊病类同于课文语篇中出现的某些装饰性图片,在此不再复述。
(二)听觉模态
如前所述,《跟我学汉语1》配套的光盘中包含大量课后拓展及练习的内容,如语音环节第一题所给出的音频,通常是与课文句型结构和语法点相似,但有区别的对话,学生需认真听对话,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音频对话所构建的场景,令其回答相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交际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强调语境的作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训练其表达的真实性和得体性。
此外,音频中有较多歌曲、儿歌或古诗,经统计,含儿歌和歌曲的共16课,占全书的44.4%,含古诗的共8课,占全书的22.2%。音乐可调动人的耳、口甚至手、足、全身共同协作,因此许多教学工作者会以歌曲辅助语言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该教材中编入的歌曲和儿歌都比较短小,歌词旋律都较为朗朗上口,稍长一些的歌曲也有重复乐句,总体而言较简单易学。但是部分歌曲与课文内容的关联度不是很高,例如第12课《今天我很高兴》,语言要点是介词“跟”、介词短语、人称代词“大家”和形容词谓语句,但该课歌曲是《一闪一闪亮晶晶》,显然与该课重点无关。音频中古诗的选材也有类似问题,例如第32课《医生,我牙疼》的语音环节给出的却是《画》(远看山有色),偏离学习重点。
(三)空间模态
如前所述,本教材的空间模态较多体现为动态型,练习拓展中同样包含大量进行角色转换的场景设置,方式与课文类同。频繁地创建不同的场景,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也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四、结语
从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来看,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刺激人的左右脑同时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受话人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比单模态话语更便于受话者的理解和记忆[5]。在多模态视域下对《跟我学汉语1》进行考察,发现该套教材的编者较有多模态意识,教材较为充分的调动了三种模态传达信息,并配备了较为充足的配套资源,如生字卡片、词语卡片、配套的CD、DVD 等。同时也应注意到,教材在调动多模态协作的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建立电子资源库,其中包括与教材内容配套的音频、视频、网址、不同版本的网课等多模态学习材料,或在纸质教材中添加相应的网址和二维码,以及设计配套的点读笔,提升教材的模态的协同性,教学的动态性,资源的链接性和知识的拓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