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活动,促进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实践
2020-02-23卢雪峰
卢雪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教育部 2018)。王蔷教授在2016年北师大版英语教材教学交流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的报告,指出: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思维品质的发展就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发展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王蔷 2016)。
一、促进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正发生着重大改变。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才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与创新的能力,这四种能力都强调了较高的思维能力。所以,初中生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需要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多注重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意识不到要发展其思维。语言离不开思维,反过来,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
二、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
布鲁姆(Bloom)的认知目标将思维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六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新是高阶思维。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由课堂教学活动组成的。因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需要优化教学活动。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其观察、记忆、分析等思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游戏活动因其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语言,还能发展他们记忆、分析、对比等思维。例如:
运用Mingled word游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理解能力。教师在黑板上写“howl o ngha vey oube enhe re”,让学生辨别出正确的句子是什么,并比一比谁先说对。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回到课堂,并很快说出了文本标题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运用“猜图”游戏呈现新知,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其分析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Presentation环节,通过多媒体出示只有部分图片的画面,让学生猜测动作、人物等,再在完整的画面下呈现新知。
(二)开展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活动,发展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好奇心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探索、猎奇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增强,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他们愿意探究事物的本质,深挖事物的实质。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些神秘事物或奇异现象作为教学的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被动语态时,教师出示UFO图片,鼓励学生运用被动语态提问,如When was UFO seen first on our earth?Where was it found first on our earth?Why is it called UFO by us?又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时,教师先讲故事:Jim and Mary died on the floor in the room but the door was closed.The window was open but we couldn’t find any footsteps.Around Jim and Mary was only broken glass and some water.Guess what happened to them?If you are a famous policeman,can you find the murderer?(吉姆和玛丽死在房间的地上,门是关着的,窗户开着,但没有发现脚印。吉姆和玛丽周围只有摔碎的玻璃和一些水。假如你是一名知名侦探,你能找到凶手吗?)学生听完故事后,纷纷提出各种问题,如Did anyone shoot them?Did they kill themselves?Did Jim kill Mary?Did anyone run away from the window?等。最后,当教师说出吉姆和玛丽是两只金鱼的名字时,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在不断地寻找凶手的过程中,其想象力、发散思维等都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提出的“头脑风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就某一特定问题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假设,从而找到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教授阅读课How to keep healthy的重点句型have to do something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身材肥胖的女士的照片,并提问学生:“She isn’t feeling well now.Do you know why?”学生马上说:“She is too fat.”教师提问:“Can you help her?What does she have to do?”学生兴奋地出主意,回答道:
A.She has to drink green tea every day.
B.She has to eat less food and do more exercise.
C.She has to sleep less.
D.She has to see a doctor.
E.She has to worry about something,then she won’t eat anything and finally she will lose her weight.
...
学生在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发展了发散思维。
(四)情景设计和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有意义的、接近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故事,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发展其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宾语从句的复习课上,教师选用了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介绍:
There was a woman.She is very rich.She was the only woman among the 40 richest Americans in history.But she bought broken cookies and got free bone for her dog.When her son’s leg was broken,she didn’t take him to the hospital.
听完教师的介绍,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向教师询问有关她的信息,如:“I want to know who she is/what she did/...”,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急切地要求阅读原文材料。最后,学生分角色扮演the woman和her son进行对话。如:
Son:Mum,I want to do if you love me./Why you didn’t send me to hospital./Why you loved money so much./...
Mum:My son.You don’t know money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Although I love you,we can do nothing if we have no money.
...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了合作、判断、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实践了“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
三、优化教学活动的原则
优化教学活动不仅要注意活动的有效性,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课堂活动设计要变“教”为“学”,意味着课堂活动设计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途径,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获取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活动单一化和缺乏层次性的现象,优化问题设计,减少就“事实性”信息的提问,设置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同时,教师更要重视文本解读和文本分析,挖掘文本的主题意义、关键问题等,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学习。
(三)整合资源,开展多模态教学
整合资源,开展多模态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在对比、分析中评价、赏析、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容易走入以下误区:
(一)忽视及时搭设“脚手架”
脚手架原指建筑界的施工现场为方便工人操作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意义重构的过程。学生在意义重构的过程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搭设好“脚手架”,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意义重构,完成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因为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而忽视及时搭设“脚手架”,导致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架”支撑而无法完成任务的现象。
教师不能忽视“脚手架”的搭设,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和文本分析,挖掘文本的主题意义、关键问题等,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学习风格和思维现状等。简而言之,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忽视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语言如果离开了思维,就没有了思想和交际,无意义可谈,而思维则需要借助语言来表现。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不能忽略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否则思维的发展也无法体现。有些教师认为既然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课堂活动设计就可以跳过语言的学习,直接让学生完成某种学习活动,发展思维。这样的课堂往往容易出现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无法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问题。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是不进行语言学习,而是要更深入、更系统地进行语言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整合资源,开展多模态教学,让学生借助各个模态的学习资源,在对比、分析中辩证、系统地学习。学生在积累语言,充分感知、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思维品质。
结语
总之,要优化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思维,教师不仅要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聚焦学生如何学习,关注活动设计的层次性,搭设“脚手架”,还应重视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另外,教师还需要发展自身多角度、多维度思维的意识,改变课堂活动设计流程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