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沈舒文教授治疗泄泻组方规律

2020-02-23郑漫漫杨志宏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补骨脂组方方剂

郑漫漫 杨志宏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陕西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舒文名医工作室,陕西咸阳 712000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沈教授潜心钻研医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特色[1]。沈教授治泄遵《内经》“湿盛则濡泻”“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理论[2-3],认为脾虚是发病的先决条件,脾胃为后天之本,以运为健,喜燥恶湿。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燥脾即“土德无渐……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虚而不培……经云:虚者补之是也”,提出脾虚当补。若中州脾虚乏运,水谷精微转输不及,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则发生泄泻,故治疗始终将健脾益气放在首位,从肝脾肾论治[4-5]。治病以求本,配合甘温补中、理气止痛、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法,体现中医之整体观念,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6]。

泄泻,祖国医学有“飧泄”“注下”“下利”之称谓,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下如水样。西医涉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的疾病。沈教授治泄深有体会,跟师学习中,获益匪浅,现借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其临床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工作室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馆治疗的泄泻病例,共筛选处方192 首。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②西医诊断标准:涉及病种均参考第9 版《内科学》[8]诊断标准;③病例的四诊信息及处方书写完整无误,中药名称规范及用量标注明确;④患者的姓名、性别等基本资料均有明确记载;⑤严格确保病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肺、肝、肾等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4 中药名称的规范

根据《中国药典》[9]及《中药学》[10],对药名进行规范,如“附子、乌头”统一为“熟附片”等;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保留其原有炮制方法,如炒白术、酒大黄等;对于同一药材的不同用药部位,仍保留其药名,如“紫苏叶”“紫苏梗”等。

1.5 数据录入

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11](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临床采集”中的“四诊信息”“诊断治疗”等模块中录入病例信息,采用一人录入一人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建立泄泻医案数据库。

1.6 数据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 算法[12]、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通过“统计报表”中的“医案统计”对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再通过“数据分析”中的“医案分析”与“方剂分析”两大模块对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合Excel 制作表格。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1.1 年龄分布情况

130 例泄泻患者,年龄分布结果:14~<25 岁11 例,25~<35 岁27 例,35~<45 岁37 例,45~<55 岁25 例,55~<65 岁21 例,65~<75 岁6 例,75~<85 岁3 例。

2.1.2 性别分布情况

130 例泄泻患者,男79 例,女51 例。

2.1.3 西医病种及病程分布情况

130 例患者涉及4 种西医疾病(均具有肠镜诊断报告),包括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参考第9 版《内科学》[8],有32 例急性腹泻(<4 周),98 例慢性腹泻(≥4 周)。

2.2 研究结果分析

2.2.1 药物频次、性味归经、中医证候

2.2.1.1 药物频次 对192 首处方中的170 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借助Excel 表,将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其中前11 味中药用药频次≥80 次,为高频药物。见表1。

表1 药物频率≥80 次

2.2.1.2 中药四气五味统计 对用药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可知:四气以温、平、寒性药物最多,其次为热性及凉性药物,其中温性药物出现1482 次,平性药出现577 次,寒性药出现424 次;五味以辛、苦、甘味出现最多,其次为酸、涩、咸味,其中辛味药占1492 次,苦味药占1419 次,甘味药占1047 次。

2.2.1.3 中医证候频次统计 分析可知,沈教授临床辨证以肝旺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脾虚湿盛证居多。见图1。

图1 泄泻证候及频次统计

2.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规律

2.2.2.1 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方剂组方用药模式及频次进入数据库,选择“数据分析”,中医疾病输入“泄泻”,然后查询,选择“组方规律”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10、“置信度”为0.95,检索到27 条结果,借助Excel 表,按出现频次从大到小排列,居前16 的如下。见表2。

表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用药模式频次表(支持度为110)

2.2.2.2 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方剂组方规则 对用药模式进行“规则分析”,设置置信度>0.95,可得14 条结果。见表3。

表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规则分析(置信度为0.95)

2.2.3 基于复杂熵层次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2.3.1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 设置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提取组合”,得到核心组合。见表4。

表4 药物核心组合

2.2.3.2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组合 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获得新处方4 个。见表5。

3 典型病案

患者,女,46 岁,2019 年1 月24 日以“反复腹痛腹泻半年”为主诉就诊于沈舒文名医工作室。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稀水样,3~4 次/d,便前腹痛,泻后痛减,每遇受凉及情绪变化时加重,无黏液脓血,行肠镜检查示:直肠息肉(息肉钳除术后)。经口服止泻药后症状仍反复发作。舌淡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肝旺脾虚、肠失固摄。方药:熟附片12 g(久煎)、干姜12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白芍30 g、陈皮12 g、防风10 g、补骨脂15 g、肉豆蔻10 g、炙甘草5 g。10 付,水煎服,共服2 周。二诊(2019 年2 月14 日)诉服药后腹痛明显缓解,现大便基本成形,1~2 次/d,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症状好转,效不更方,继守前方服15 付。随访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表5 基于复杂熵聚类治疗泄泻的可能新处方

4 讨论

4.1 用药规律分析

对192 首处方中的170 味中药分析表明,出现频次≥80 次的11 味中药分别是炒白术、炙甘草、木香、陈皮、党参、补骨脂、白芍、肉豆蔻、干姜、乌梅、防风,具有甘温补中、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涩肠止泻等功效。参考第10 版《中药学》[13]可知,补虚药5 味,其中补气药3 味,补阳、补血药各1 味;理气药、收涩药各2 味;温里药、解表药各1 味,防风虽属解表药,但取其升清燥湿、止痛止泻之效,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这些药物四气五味多以辛、甘、温、平为主。沈教授认为脾虚是发病之先决条件,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故在治疗中始终将健脾益气放在首位,同时注重调理脾胃与肝肾的关系,对肝旺犯脾者配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对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之五更泻取四神丸之补骨脂、肉豆蔻以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寒盛者还可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气滞者配木香、陈皮理气健脾;久泄不止者配乌梅敛肺涩肠。

4.2 药对关联分析

根据所录方剂实际数量设置“支持度个数(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出现的频次)”为110、“置信度(‘->’左边为A,右边为B,即当A 药物出现时B 药物出现的概率)”为0.95 所得分析结果,统计出14 条数据,常用的有7 味中药,组成治疗泄泻最常用的核心组合。当肉豆蔻出现时,有99.16%的处方会同时出现补骨脂,其余结果以此类推。本研究所涉及药物以理气健脾、温补脾肾为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肉豆蔻与补骨脂,亦体现沈教授治泄以健脾益气为主,同时注重肝肾同调,久泄者则配涩肠止泻药。

4.3 聚类分析

新方1、3 相似,以莪术、川楝子、补骨脂为共同之药,同时配伍温补脾肾及涩肠止泻之药,用于脾肾阳虚证;新方2 以地锦草、赤石脂为主,同为收敛止血之品,并配伍补气升阳、温肾止泻药,主治溃疡性结肠炎之黏液脓血便患者,同时还配侧柏叶、地榆炭以增强止血之力;新方4 用于泄泻兼有脘腹胀痛、积滞内停、里急后重之症,采用通因通用法,体现沈教授纵擒宣摄之思想[5],前三药行气通便,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食积去而泄自止,纵而宣之,以防闭门留寇[14-15]。

泄泻长期不愈易产生焦虑抑郁,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社会进步[16-18]。而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扶助正气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数据挖掘,为名老中医隐性经验的阐述提供客观的分析方法,把部分隐性知识中的内在规律展现出来,从而完成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延续与传承,使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

猜你喜欢

补骨脂组方方剂
盐补骨脂对人HK-2、人Hep-G2及猪LLC-PK1的细胞毒性比较分析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补骨脂果皮和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3种补骨脂炮制品水煎液中4种成分含量的比较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