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相诊断学在祖国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2020-02-23项敏泓
文 杭 项敏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上海 200062
手相,指手部各类征象,包括手形、掌纹、指纹、指甲及手部色泽、温度、手之动态等各个方面。手相诊断学简称手诊[1],是运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观察、询问、触诊手部等得以了解全身情况的基本信息资料,为中医辨证辨病提供依据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2-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相与全身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将从手诊的古代理论基础、与五脏、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 手诊学的古代理论基础
手诊法理论起源于望诊。“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在手部均有一定的反映。“手诊”一词最早来源于王超的《仙人水镜图诀》,但此书于明末佚亡。早在《黄帝内经》[5]中已有许多手相与疾病关系的描述。例如《灵枢·论疾尺》中曰:“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灵枢·本脏》中曰:“爪后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这为后世通过手部望色、诊病及脏腑辨证提供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6]中描述“撮空理线”“手足躁扰”及“手足挛动”等手之动态,并阐述其与全身疾病的关系。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7]有许多关于爪甲颜色与疾病预后关系的记载,如“病人爪甲青者死”“爪甲白者不治”等。清代汪宏所著的《望诊遵经》[8]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望诊专书,对手相作了系统描述,“以形言之,以形盛为有余,形瘦为不足……”,可见,中医传统著作关于手诊理论的描述不断丰富,近代全息理论、掌纹诊病、指甲诊病及手之微循环学说均是手诊理论的现代扩充[9-10]。
2 手诊的解剖基础
手部解剖分区应用较多的为九宫八卦划分法[11]。九宫指的是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八卦是指即乾、坤、震、巽、艮、兑、坎、离八卦。
九宫八卦手诊法起源于手掌八卦方位和文王八卦图,手部九宫八卦分区如图1 所示:掌根为坎位,中指根处为离位,大拇指下方为震位,小指下方的手掌区域为兑位,离与震之间,食指下方为巽位,离与兑之间,小指下方为位,兑坎之间,手掌外侧边缘的手托处为乾位;艮位在震艮之间,拇指下方的手掌边缘处,手掌中央即掌心部分名为明堂,九宫八卦学说认为:坎卦在五行属水,五脏属肾,因此可反映肾脏功能状态。结合手掌九宫八卦现代学说,综合各家言论,得出:巽位代表肝胆、离位代表心血管、血液循环,坤宫代表胃肠、泌尿、生殖,兑宫代表肺与大肠,乾宫代表呼吸、心理,艮位代表脾胃、消化,震宫代表肝、神经系统。明堂代表心、脑、消化功能[12-13]。
图1 手部九宫八卦图
现代解剖证明手掌皮肤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富含更多的神经纤维网,手部神经与大脑直接联系[10];近代全息理论[14]认为凡事物的局部相似于事物的整体,这与中医学“见微知著”的基本原理不谋而合。例如耳穴对应的脏腑分区是其中的应用之一。与之类似,《素问·刺热》中的面部九候法认为:额头、鼻、左颊、右颊、颏部分别候诊心、脾、肝、肺、肾五脏,此可视为全息理论在面诊中的应用;眼部五轮学说为全息理论在眼诊中的应用;那么,手作为人体的全息胚,同样可以反映全身脏腑信息,据此将手部划分为不同的脏腑分区,近代全息学说不仅使手诊理论更加丰富,更为手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代翻译[3,15]。
3 手与五脏之间关系
“手为一身之太极”,手与五脏之间关系简述如下:手-心,“手心主”心主血脉,心血充足,则手部色泽红润;脾-手,“脾气虚则四肢不收”,“脾主肉”,脾气充足则手部肌肉丰厚,活动灵活;肝-手,肝气之变动为“握”,言及手部之动态,“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盛衰可影响到爪甲变化,如小儿惊风可见指甲发青;肺-手,“肺主一身之气”,“经脉流动,必主于气”,手的摄纳有赖于肺来输布精微;肾-手,“肾其充在骨”,骨气坚硬则手足强劲,骨气不充则摄纳无力[16]。以下将从手部色泽、手之形态、指甲及手部经络等方面具体反映手与五脏之关系。
3.1 望手部色泽
《素问》曰:“查色按脉,先别阴阳。”望色作为四诊之首,重要性不言而喻。然面色往往具有公众特征,情绪、环境、化妆等因素均可影响医者判断。古人云:“面相不如身相,身相不如骨相,骨相不如手相。”故望手部色泽在诊断疾病性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7]。《灵枢.五色篇》 首先确立了五色应五脏的理论:“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色与五脏相对,“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可反映疾病的性质。清代林之翰之《四诊决微》[18]云:“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脏色相应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手诊,手部皮肤的色泽可判断疾病性质及预后状况[13]。
以黄色为例,黄色属土,主湿,足太阴脾之色也,主虚证、湿证和久病。若手掌皮肤见黄色,提示脾胃虚、湿热、阴阳失调等,对应现代医学可能是贫血。若为黄褐色可能为慢性病,金黄色可能为肝胆病。癌症患者手相每呈土黄色,可能与疾病后期,脾气衰败所致。若手的咽喉部出现黄色,通常可能患有慢性胃炎。然“五色微诊,而以目察尤难”,手部的望色中同样需要辨常色、客色,善色、恶色,如“当黄色而色青者,相克之色也,故脾病见色青者病情为重”。此外,应当注意色脉合参,“脾色如蟹腹之黄,其脉当中缓而大,所以为从;若微弦而急,色见如枳实,岂能从乎”?色脉一致与否决定了疾病预后的好坏。与之相似,青、赤、白、黑等手部色泽也都遵循上述辨证原则。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证;赤为血色,主热证,赤甚为实热,微赤为虚热;白色主病程短、虚证、寒证,主脱血和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证[17,19]。
3.2 望手型、手指
运用五行观念,可将掌型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质。木形人,掌长,指长且瘦,指形不尖,肝胆主病;火形人,掌大,指根粗,指根向指端逐渐变细,呈圆锥形,心主病;土形人,掌方厚,指方,短粗,脾胃主病;金形人,掌圆润,指形玲珑,掌指比例和谐,色泽如玉,肺主病;水形人,掌肉浮胀软滑,指节不显,指短而圆,色淡黑而润,肾主病[2]。
同样,手指与五行之间关系同样密切,中医学认为拇指属土,统领脾胃;食指属木,与肝胆有关;中指属火,与心关系密切;无名指属水,与肾有关,主藏精、生殖之大计;小指属金,与肺有关,代表呼吸系统。故拇指反映肺脾的功能,主全头,反映人体的整体素质的强弱。中指为心包经所过,反映心和神志的问题,主头顶,可判断心脑血管功能的正常与否,元气是否充足。小指为心经和小肠经所过,反映心肾的问题,主后头,与心、肾、子宫、睾丸等器官关系密切。
3.3 望爪甲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其华在爪”,而“爪为筋之余”,故指甲的色泽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血的盛衰。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甚至变形脆裂。彭家谋[2]通过对指甲《四诊诀微·诊爪甲》的解读,得出“指甲色淡白为血虚或气血两虚,失其充养;色黄多是湿热熏蒸之黄疸病;色紫黑属血瘀阻络,血行不畅”的结论。明代张景岳认为,指甲淡红为气血充盛,爪甲干黄,觉有枯稿之色,干黄粗糙为气血亏虚;指甲变黑,也多见于血癖所致之痹证。此外,小儿高热常见指甲发青,多为动风先兆。可见,手部指甲的望诊与中医五色望诊规律相近。
3.4 望手之经络
清代的《外科症治全书》提出:“按手大指属肺……次指属大肠……中指属心包络之脉……无名指属三焦……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十二正经中手之三阴、三阳均与手相连。根据全息对照原理,同名经相连,手之大拇指对应足之大拇指。那么,拇指肺经-足太阴脾,食指大肠-足阳明胃,中指心经-足厥阴肝,无名指三焦-足少阳胆,小指内侧心-足少阴肾,小指外侧小肠-足太阳膀胱。“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手部反映了五脏六腑的健康信息。如中指偏曲,代表心与小肠功能较弱[20]。
4 手相与体质
体型与体质的关系众所周知,“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的说法也被广泛接受,一般认为肥胖人群的体质多为痰湿质,与糖尿病、高血脂的发生密切相关[21]。然而,体型的变动受饮食、运动及疾病本身等因素的影响,辛海等[22]通过对体型与体质关系的研究,发现慢性病患者中肥胖体型的以平和质为多见,可见肥胖则阳虚的说法并不全面。而手相相对不容易受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影响,可作为体质判定的重要参考。手相与体质关系的描述见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血充盛情况可通过手型及手掌温度判断。同样,《望诊遵经·诊手望法提纲》曰:“以形言之,则形盛为有余,形瘦为不足,手之臃肿者为实,手之枯细者为虚……手掌肿无纹,曰阴虚气绝,此皆以形言也。”体质与手相之间的关系就此可窥见一斑。
笔者综合各家言论及临床观察,根据王琦教授的九种体质分型,总结体质与手相之间关系如下[23-24]。气虚质:手掌多瘦薄,或掌厚而无泽,手掌呈白色,指甲色淡白,手掌皮肤松弛,握拳无力,伸手时手指散开向掌心靠拢。阳虚质:手掌触之觉冷,夏季手热,冬季手冷,手掌皮肤暗淡,小指内侧坤位及掌根外侧常呈稍凹坑状。阴虚质:手掌多呈长方形,手指瘦长,手掌皮肤呈暗红(灰)色[19],皮肤及指甲干燥,且手心易出汗。痰湿质:手掌肥厚,常呈鲜红色。血瘀质:手掌皮肤粗糙,色泽较暗,指甲色暗,纹理粗糙。气郁质:手掌中指根出现环状纹,手掌纹理增多,大鱼际纹理增多。湿热体质:手掌泛黄,感情线与智慧线的起点间距较大。平和质:手掌气色红润,主纹线光滑,纹理清晰,手掌肌肉厚薄居中,指甲红润,手指活动灵活有力。特禀质:小鱼际泛红。临床研究表明,痰湿质人群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25],而糖尿病患者手相突出特征为全掌鲜红,手指指肚尤甚[20,26],与上述所言痰湿质手相特点相一致,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手相-疾病”关系轴由此得以体现。由此可见,通过对手相的识别,合理调整体质,对于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均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5 手相与中医证候
手相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近来研究较热,通过研究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分型,为防病治病及个体化施治提供现实依据。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27]关于爪甲的论述“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气虚不能统血也,若爪甲色仓也,则为阴寒之症也”,即为手相与中医证候之间联系的描述。
综上所述,通过手相来辨别疾病的证候表现首先需要明确脏腑分区,先定其位,再观其相。例如,临床上胃痛的患者有时可观察到胃区即大鱼际的下方艮位出现青筋,结合手部望色,色青主痛症、寒症,辨证多属胃痛之脾胃虚寒证;冠心病心悸、心烦的患者在手掌大鱼际处可见青色斑点或静脉迂曲现象[23]。然而,一脏可能有多个反应区,一个反应区也可代表不同的脏腑。五脏学说、经络学说、九宫八卦学说有彼此重叠或不一致的地方,这些都为手部脏腑位相的确定增加了辨证的难度。
6 新时代手相的发展
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手相诊断的客观化、定量化、简单化将是现代研究的焦点。段明福等[28]通过研究发现胃部疾病的手诊征象、彩超征象、临床表现呈正相关;藏旭日等[29]通过对比息肉切除前后手部相关影像信息,发现息肉切除信息会即时传递到手区成像。李水贤等[30]通过B 超证实孕妇手掌的特定区域内形态变化与胎儿在子宫中发育过程一致,由此推测手相具有实时表达体内脏器病症生物信息的功能。
面相自动辨识系统[31]、四诊仪以及五脏寒热证素特征与红外热图的结合[32]等都是中医四诊信息的客观化、可视化应用拓展。那么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结合现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颜色、纹理等手部信息,将手部特征转化为数字信息,开发出具有手相自动分析及体质辨识功能的“手诊仪”,将为中医辨证提供有效支持,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思路。
7 小结与展望
手诊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在未病先防、诊断特定疾病及判断疾病预后方面有独特优势,值得深入推广研究[33-36]。当今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四诊信息的全面化、信息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手相与中医体质、中医证候相结合,结合现代科技辅助,有望成为实现中医药信息化的一个切口。那么如何更为立体地描述手诊信息,发挥科技优势,更好地与中医药信息结合将会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