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休宁县乡村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2020-02-22叶琳
叶 琳
1 引言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乡村旅游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一方面显著促进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1],另一方面很好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人口、土地、产业为核心,乡村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均发生相应变化,需要依据变化做出调整[2]。城市可以通过人才、科技、资本、市场和制度五方面去更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3]。本文主要依据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对休宁县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其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和乡村产业结构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2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众多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框架对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从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出发,探讨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4]。再到产业链的视域下,重新建构乡村旅游市场的营销模式[5]。以及通过发展全产业链的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增值和融合,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6]。同时,乡村开展旅游,也能反过来促进新型城镇化、助推新型旅游小镇的形成[7]。有的学者将共创共享的理念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通过共享理念能更好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8]。依据差异化、特色化、共享化三大乡村旅游开发战略,有助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9]。简言之,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如果乡村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低,那么最终会造成乡村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减慢。推动乡村转型发展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目前各学科研究热点领域之一[10]。
3 休宁县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3.1 休宁县基本概况
休宁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安徽省最南端,居皖连浙通赣,是皖浙赣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理位置优越,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森林面积、蓄积量、采伐量均列全省第二位。
3.2 休宁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生态环境好。休宁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季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时森林覆盖率高,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县域内划分综合服务功能区、休闲养生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的功能分区使得其自然资源保存完好。
(2)产业基础好。休宁县全面实施生态建设管理,在《休宁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 年)》中就有休宁县的战略定位:中国休闲养生之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综合服务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枢纽[11]。田野风光与县域景观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经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平台。
3.3 休宁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休宁县立足茶叶和旅游资源的优势,依托政府便民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旅游宣传推广以及农副产品信息、惠民便民政策的查询服务。及时发布当地旅游资源、农产品价格信息,实现乡村旅游服务信息化、农业生产智能化,带动当地农产品电商发展。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县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宁县的乡村旅游业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过程,目前已构建“互联网+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3.4 休宁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
首先,规划是基础。休宁县主要依靠县域内的优势生态茶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规划先行确保科学合理的开发。其次,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境内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同时乡村道路、照明、旅游厕所等设施的稳步建设使得旅游接待条件和能力得到提高。乡村的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都有较大提升。最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保障。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休宁县特别培养了一批村官,通过挂职交流、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等方式,吸取成功模式和经验。另外,还积极鼓励返乡大学生投身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也组织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企业和个体户进行培训,全面提升村民的能力和水平。
4 休宁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4.1 主要存在的问题
4.1.1 空间布局不完善
虽然近几年,休宁县政府加强在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力度,但是整体增速较慢,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同时由于县域内山地地形较多,无形中增加道路的建设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充分流动和公平等值配置。同时,乡村由于地域限制、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信息化水平与城市差距很大,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国家将在乡村开辟现代化建设的新战场,乡村将成为现代化建设新的重点区域。未来,仍需要在空间融合层面将重点逐步转移到乡村,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4.1.2 经济结构不协调
根据黄山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城乡间的差距严重阻碍了乡村的发展。乡村地区基本还是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为主,只有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资源的自由流通,才能最终实现城乡在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公共资源、文化发展等的协调进步。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乡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人口合理流动,建设一批乡村工业和企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4.1.3 宜居环境不优化
就城乡比较来说,乡村的生态环境仍然较差,人居环境需要受到重视。例如,还存在一些夏季焚烧秸秆、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向村民普及环保生态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加大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力度。着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才能强力带动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
4.2 后期发展的建议
4.2.1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完善空间布局
统一合理的城乡规划有利于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未来可以将重点放在乡村地区,提升乡村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协调为核心,平衡城乡之间的利益,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科学适度有序的空间布局体系,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壮大绿色经济,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美丽乡村成为聚宝盆,人们在乡村能够暂时远离喧嚣,放松身心,既可以感受到“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闲适,也能体会到“临风听暮蝉”的恬静致远。一方面,继续有序推动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先行才可以顺利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弥补乡村在前期发展的短板,打造有地方风俗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制定配套的强有力政策保障体系,只有配套健全的保障措施才可以确保规划真正落地与实施,才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4.2.2 以资源要素配置为核心,协调城乡差距
经济融合发展关键取决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经济资源和要素流动中“城乡经济利益互惠”的状况。城乡经济主体预期的“利益互惠”难以实现,表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低,难以担负好整体适功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优化升级,一直以来,乡村地区由于资源不足,导致其发展受到限制。将资源的重心转移到乡村,因势利导,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三农”集聚,帮助扶持农民增收致富,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释放乡村资源经济价值。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4.2.3 以绿色持续发展为重点,构建宜居环境
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改变之前为刺激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短期发展模式。遵循城乡自然发展规律,加大环保力度,充分普及绿色环保的理念。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乡村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提升其内在品质。同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夏季焚烧秸秆、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乱扔垃圾的行为的大力监管。并且可以通过开办乡村书屋、演出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还可以根据国家推行的“厕所革命”,不断优化农村的居住环境,提升乡村的整体生活,实现乡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加快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5 结论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分析了休宁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空间布局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协调和宜居环境不优化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助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没有收集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由于关于休宁县文献资料较少,并且本人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在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时会有不足,后期将不断深入学习,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