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20-02-22吴晓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吴晓梅,雷 炜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短缺等全球性生态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制约人类文明发展的瓶颈。发达国家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生态问题的全球蔓延;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生态问题的严峻性使得中国面临着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显得重要且紧迫。作为近年来学界的理论热点,众多学者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盛辉的《习近平生态思想及其时代意蕴》、向宇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哲学意蕴初探》、刘燕《“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格局》等文章就是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成果。纵观前人所做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形成阶段、主要内容、理论特点和时代意义这几大方面展开,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现实、未来三大逻辑的阐释:历史逻辑阐明了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西方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理论来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扬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精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借鉴了西方生态思想的长处;现实逻辑阐明了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时,是对实践和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回应。该思想内涵丰富,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生态质量与民生幸福关系等多个问题;未来逻辑指出了这一思想的时效性,即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理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回归实践指导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针,在实践中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方向指引就是这一思想的最大价值所在。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尽管数量充足,从质量上来说却偏向于同质化,都是从外部视角来考量这一思想,缺乏对该思想内在逻辑的思考与把握,不能够深入理解和体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以及这一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间的发展创新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于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出发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贡献。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是任何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都应该具备的内在逻辑,这三层逻辑内在统一但表现在不同的理论层面。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层内在逻辑出发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有利于揭示这一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展现出该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该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另一方面有利于其更好地发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分别从人们的认识、价值判断以及行为上施加影响。因此从三层内在逻辑的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其思想的整体性、发展性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性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进行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到“生态思想”,但是他们二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担忧。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生态剥夺式的破坏,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唯物史观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置于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将自然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结合,证明了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统一性,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真正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社会与自然具有历史统一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增殖就是资本的绝对逻辑,这导致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1]52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崇尚获取利润和积累资本,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来满足自己对于财富增长的欲望,对金钱和物欲的过分追求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异化。“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1]163自然本来是人劳动的对象,人类通过劳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关系的存在使自然不再是人活动的对象,而是成为了现代大工业中被异化的自然。作为人而存在的工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甚至他们也不能够将自然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工人只有在自身异化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只有作为出卖自身劳动力的工人,他们才能将自然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异化现象,认为只有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性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生态意蕴

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实践对象的客观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500人对自然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并不只是单向性的,人对自然实践的结果也会影响和改变人类自身。恩格斯就曾警醒过人类,“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自然竭泽而渔式的滥用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从人与自然相互影响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有明显的生态意蕴。人类对自然进行的活动最终都将影响人类自身,因此尊重、善待自然,合理地调节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生态实践观。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扩张资本而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工人在生产中遭受异化和压迫而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消费之上,没有节制的消费欲望又反过来导致不合理的大规模生产,从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物质交换,最终造成生态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内含着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性的活动,在劳动中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本质,满足自己全面、丰富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多项维度”。对工人来说,一方面,私有制使得工人丧失了自己的劳动资料。“作为工人的人不过被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1]125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是“非人”,是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的人,劳动不再是他们的本质而成了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拥有更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往往引导工人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把工人变成了只知道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使其丧失了作为人而应有的全面需要。“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3]一味追求物质需要的工人在精神上逐渐萎缩,并最终成为片面的人;对资本家来说,竞争、获利成了其生命的唯一意义,他们是资本的化身、是赚钱的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需求和情感体验。从人的产生、存在离不开自然来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的物质交换关系是人解放的条件之一;从人的发展需要自然来说,人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外还渴望拥有生态产品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内在逻辑

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完整的思想体系应该具备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重内在逻辑。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系统回答了中国乃至世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论

认识论是指通过对人类认识的本质、发展、结构等关系进行探讨来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的关系的认识,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之问。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则发展了这一认识,“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4]进化论证明了人类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地球之上的,最初自然界中只有低级的生命体,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由猿猴进化出了人类。不仅人类的产生依赖于自然,人类的发展也依赖于自然。人要满足自己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就不得不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并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是自然系统中一个基本而又特殊的要素,相比于其他生命体人类拥有破坏或是保护自然系统的主动性,因此要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论。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互为动力。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一切都服务于资本的利益,自然界作为提供生产资料的天然材料库和消化生产废弃物的天然排污池而被大肆挥霍,造成了当代西方社会普遍的生态危机。“只要经济的运行以资本作为主体,那么它就必然不会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5]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像是拉着同一辆马车的两匹骏马,二者应该并驾齐驱、共同发力。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6]40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既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又能够提升我国经济质量。“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40因此要确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认识论。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助推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的整体,只有构成社会的全部要素协调发展,社会这一整体才能真正实现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明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同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来弥补我国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短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层面的追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了人民衡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就是中国梦的真谛,人民渴望蓝天青山绿水、渴望宜居舒适的自然环境,因此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中国梦助力的认识论。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在具体实践中对世界观的外化和具体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根本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体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论,以此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之问。

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整体论,强调要整体、全面地看问题。一方面,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对自然的保护。自然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生态环境、能源储备等自然界的因素都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整体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因而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理论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要把生态建设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框架中来考量,既要实现社会整体性的发展进步,又要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2.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系统论的分析方法,认为正确处理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关系才能发挥系统的最大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树”,[7]248习近平生态思想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制约的系统,因此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地处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在古代被称为楼兰,秦汉时期楼兰环境宜居、商贾聚集。随着商业的发展,塔里木盆地人口骤增,人们开始砍伐森林来进行人类生存空间的建设。森林系统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塔里木河水流量的变化,水土流失开始加剧,最终楼兰古国被沙漠吞噬。不胜枚举的例子都证明了在恢复生态、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要以系统论的方法来看待自然,每一个环节协同发力才能取得环境整治的效果。

3.唯物辩证法强调质和量的统一,坚持适度原则,量超过适度的范围则会带来质的变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一大鲜明特色就是树立底线思维,在事关国家安全、中央外事会议等重要大会上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树立底线思维,就是把眼前的困难与问题看得严重一些,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化解和规避重大风险的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强调树立底线思维,尽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划定工作,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树立最低底线,防止生态环境无底线的恶化最终导致环境发生恶性质变影响国计民生。

4.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矛盾分析法,认为抓住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修复与经济支出之间的矛盾、现实的生态状况与人民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多对矛盾。习近平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所要面对的各种矛盾,指出现实生态状况与人民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为着眼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7]24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符合人民利益与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举措。从现实生态状况与人民的生态需求这一主要矛盾出发,其他矛盾就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5.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历史分析法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在认识事物时贯穿历史思维。一方面,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6]41强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责任感。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乎后辈人的生存与发展,维护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的使命与责任;另一方面,习近平站在关照全人类的全球历史观高度,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当前世界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是不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问题,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阻碍。生态和谐是人类的生存需要,生态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能够站在全球历史观的高度来谋划人类未来发展的走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也是突破全球发展瓶颈的途径。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论

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这种阶级立场既是阶级性的体现,也是价值目标的体现。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之问。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生态是国家、民族发展大计的价值论。习近平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243强调了生态环境与文明发展延续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经历过文明中断的民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因为生存环境遭遇重大的破坏从而导致文明的衰败。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历史关键期,我们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现代化国家的重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事关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是应该在全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最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产生了自然崇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品尝到了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丰硕果实,开始将自身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对自然的征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人类在遭到自然的报复之后,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的“两山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了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环境就是民生”的价值论。在多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都强调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时代下人民的美好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由于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不同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不同的,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需要。适宜生存的气候,清新干净的空气,纯净无污染的水源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基本问题,因此环境就是民生,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就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生态文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内在逻辑结构,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和“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全球生态问题严峻,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考验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思想发展的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将其看作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曾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倡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并且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来促进社会中形成植树、爱树和保护环境的风尚;二十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促使我国开始反思发展中的过急过快过粗等问题。江泽民针对我国粗放式的经济模式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纵观建国以来有关生态问题的观点,可以发现一直以来党中央都认可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主张的提出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所以缺少关于生态问题的系统性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又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的中国化的发展,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逻辑层面说明了为什么、怎么样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态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的新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面的开放,除了允许西方资本进入外,还欢迎各种文化思潮、生活方式的引入。为了在改革开放中形成文化领域的主旋律,邓小平强调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这可以看作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位一体”建设布局的构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开始强调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逐步把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理论;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之中,有利于在全党树立重视生态文明工作的意识,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协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支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整体理论的中国化,促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丰富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生态即民生”的思想则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丰富和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40“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244,许多相关的论述都表明了习近平将生态文明纳入了民生利益的考量范围,认为生态环境也是民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实现民生利益。将生态环境纳入民生范畴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现实条件下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真实反映,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方面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和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其生命力不在于具体的理论和观点,而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的新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瓶颈的背景之下,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我国的生态赤字问题,习近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具体现实的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提出到成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检验其正确性,不断地将新问题、新思考融入到原有的理论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坚持利益分析法,在尊重各个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来倡议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这一思想具有产生全球影响力的现实利益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的多种方法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一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方面的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涵盖了国家、社会、政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层内在逻辑角度出发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该思想的深入分析与把握既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又能够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总结方法和经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