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体系构建

2020-02-22邓国彬

社会科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邓国彬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顶层设计中,明确了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打通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科学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体系。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三全育人”指的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按照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个维度,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三个规律,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工作体系,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整体性

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是基于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前提而建立的,它从高校育人系统整体着眼,将全部人员调动起来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十个方面育人体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将学校各类组织相互联系起来,把各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整合起来,通过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高校育人模式。

(二)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全面性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预言未来社会形态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始终追寻的终极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生的人生追求,也是高校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它通过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开展全方位育人,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才干,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格,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全程性

育人是一项长期工程,它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的全过程。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既延伸了传统的育人期限,更强调在育人期间遵循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突出不同阶段学习重点。根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以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为导向,将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学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更能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二、新时代“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及研究动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因此,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推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体系,提升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三全育人”就是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与全过程育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全盘考虑教育资源,整合多维度的育人要素,创新育人实践模式。新时代“三全育人”格局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时代“三全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其次,新时代“三全育人”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价值目标,“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新时代“三全育人”就是要统筹育人资源,关注育人过程,整合育人环节,充分挖掘高校各要素、各部门和各环节的育人因素,从而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参与到高校育人实践中,打通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断点等,真正把立德树人体现在育人的效果上;再次,新时代“三全育人”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三全育人”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三全育人”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观念和技能全面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三全育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推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格局体系的科学构建。在实践层面,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在理论层面,学术界对于高校“三全育人”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围绕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体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全育人”的合理性阐释。王习胜认为,思想观念教育永远在路上的现实状况和思想观念教育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开展长期性的“三全育人”工作,而“三全育人”的本体理据则在于思想观念存在的耗散样态。[4]王艳平认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内涵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阐释,在宏观维度是党和国家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性方针,在中观维度是高校从责任主体、经费支持、队伍建设、制度保障、评价监督等方面构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在微观维度侧重于指导高校教师将这一理念及方法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二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王涛认为,学风建设是一项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动员全校师生和社会资源参与,将学风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6]林鉴军等认为,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更新理念,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完善机制,全方位提供创业支持和帮助,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7]三是“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关系研究。武贵龙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实施“三全育人”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8]四是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体系的建构路径。刘瑞,周海亮认为,建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需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强化高校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以及完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发挥其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杨晓慧认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要以协同联动引领“三全育人”实践创新,以制度构建保障“三全育人”落地生根,以文化熏染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9]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还没有成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达成统一性意见,理论研究相对于落后高校“三全育人”实践工作。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三全育人”缺乏有效的协同和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各方面育人资源尚未有效整合。

高校“三全育人”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虽然高校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中能够有效开展育人工作,但基本局限在某一范围和领域之内,社会、家庭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多元力量尚未完全参与,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尚未完全彰显,部门协同壁垒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高校“三全育人”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模式不仅仅体现在育人理念的创新,更体现在育人主体、育人平台和载体等保障机制的创新。比如在2020年春季学期,教育部要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各高校学生不能返校,要通过利用和开发网络课程开展教学任务。面对新情况,很多高校的网络教学准备不足,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人才培养成效。目前,多数高校存在育人主体能力不足、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育人平台创新不够,育人经费不足、育人政策和制度相对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全育人”的实效。

(二)高校“三全育人”在育人实践维度缺乏有效创新,育人供给端尚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

高校“三全育人”实践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高校育人参与度高,社会家庭参与度低;全员育人的格局基本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构建;课程、实践以及文化育人相对充分,科研、心理以及组织育人等育人实践还有待加强。总体而言,“三全育人”的三个维度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育人主体和时空维度也各自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育人体系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外,育人供给端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育人实践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例如管理育人重管理轻教育,资助育人重资助轻引导,课程育人的形式和载体过多依赖课堂,科研育人在实践层面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科学精神、学术风气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明显不足,实践育人的整体层次和质量偏低,教育客体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从而弱化了实际育人成效。

(三)高校“三全育人”缺乏科学评价机制,人才培养全程化和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全育人”的项目建设缺乏科学标准。“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育人的内容标准、能力建设标准、育人成效评价标准和育人的基础保障标准等方面,从目前情况而言,高校“三全育人”还存在建设内容多元化、能力建设主观化、育人评价随意化和保障标准不达标的问题,以上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于“三全育人”的有效性将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另一方面,“三全育人”缺乏有效督查机制,主要体现在尚未建立规范化的育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缺乏明确的工作考核与督查指标体系,信息通报、校务公开等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和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四、科学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格局体系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并结合新时代、新环境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格局体系。

(一)强化协同联动,完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

1.党委与行政工作协同。加强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同时也要强调党委对行政系统在落实立德树人各项工作任务的支持,充分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次,要打破部门壁垒,推进“大思政”格局下各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实践中“一点就通、一拨就灵”的总协调机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避免党政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出现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实现工作协同中上下联动、同频共振。

2.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高校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要切实改变以往重思政课程轻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情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大思政”模式。建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机制,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力,形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德育上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格局体系。使立德树人渗透在各课程、各专业中,渗透在教书育人各个环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3.课堂内与课堂外协同。要切实改变只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课外活动育人功能的“两张皮”情况,要打通育人全环节,课堂之内重在教学育人,课堂之外侧重实践育人,有效整合课堂内外资源,实现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积极开发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育人载体,多维度开发和整合育人资源,实现课堂内外贯通互动,协调一致,使立德树人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4.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协同。要切实改变人才培养“家庭依赖学校,学校归咎家庭”和“学生培养脱离社会,社会期待学校培养”的育人现状,要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家庭、社会育人元素,发挥学生自身主体性,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动力,真正形成“学生努力,家庭沁润,学校培养,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育人格局,推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育人联动机制的建立,积极探索和健全整体化、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二)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三全育人”实践模式

1.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建立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为目标,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核心,以统筹规划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创新为重点,以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才能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2.推进“三全育人”实践不断守正创新,确保育人质量取得实效。要在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个方面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探索“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课程育人新路径。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育人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引领入脑入心。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提高各类干部服务管理育人能力,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服务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培育建设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切实发挥各类党政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确保“三全育人”取得实效。

3.发挥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基层“三全育人”实践创新活力。“三全育人”实践要尊重基层创新,走好群众路线。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不仅需要依靠师生去探索创新,也需要依靠师生去完成。要积极构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班主任队伍、高校党支部书记队伍等五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高校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学生和老师交流互动工作机制等。坚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连的反复实践反复修正,既要鼓励基层打破常规的探索,又要支持创新、宽容失误。帮助育人主体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不断实现身份的转换、工作任务的变更、考核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激发基层的创造热情,推动“三全育人”形成合力,走向深入。

(三)完善制度标准,构建“三全育人”评价管理体系

1.不断加强全员育人主体的科学评价管理体系建设。聚焦学生获得感和认同感,完善评教、评管、评服务的“三评”体系,扩大评价覆盖面,提升评价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逐步构建全员育人主体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总量核定、分类考核、激励评价相结合的专业教师管理机制。完善基于学科差异化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设立教师分类考核机制。不断健全管理人员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制度。积极推进服务部门深化改革,推进以科学评价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服务部门的薪酬与育人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果挂钩的考核体系。

2.不断加强大学生全过程成长评价管理体系建设。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为主线,构建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变化与进步的评价体系建设。评价体系要结合学生不同学业阶段的成长特点,采取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评价。学校通过分类、赋权和量化处理,定量和定性地输出学生的素质状况,加强对学生全过程成长成才测评结果的运用,起到正面引导、反向推动的作用,发挥学生成长测评全程化的指导意义。

3.不断加强育人工作全方位评价管理体系建设。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考核目标,以现有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总结归纳高校各学科、各岗位、各环节的育人元素,并将其作为学校“三全育人”整体制度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研究制定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全方位育人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深入考量学校各学科、各岗位、各环节的协同育人效果,注重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效果评价,实现育人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深入推动高校全方位育人的落实。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