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以妈祖文化为典范

2020-02-22

社会科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妈祖价值观核心

曾 伟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内涵、深远影响,强调要把握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为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独特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体系,其中所蕴含的广博而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力持久而广泛,具有独特魅力和独有优势,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及其当代价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均有其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如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各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并妥善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聚焦作为妈祖文化核心,“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2]的妈祖精神,就妈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展开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广义而言,文化指的是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不仅连接过去,而且通向未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不断延续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汲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再创新,是在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当代文明的优秀元素形成的。因此,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整体而言,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精神基因、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再创新而形成,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滋养当代人心灵、陶冶道德情操。本研究述及之妈祖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世界有五千多座妈祖庙,两亿多妈祖信众。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唯一的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身份,跻身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之列。

“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建筑、文献、文学艺术、体育、医学、军事、外交、航海、移民等众多领域。”[3]妈祖文化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既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膜拜,也得到了自宋以降历代官方的认可。妈祖文化中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成分,既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也融合了道家、佛家的成分。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的印记十分明显,主要内涵表现为历经千年衍生而提炼出的“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①本研究涉及的“妈祖文化”“妈祖精神”“妈祖信俗”,其关系可简述为:“妈祖文化”是在妈祖崇拜、妈祖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妈祖文化的道德内涵(即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经过提炼并概况而成为妈祖精神;“妈祖信俗”是用于指称妈祖信仰与习俗的一个较为规范的术语,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申报妈祖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产生的概念。。妈祖精神作为妈祖文化的核心与基础,是妈祖生平及传说中所表现出的高尚行为、高尚情感和高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被民众及历代官方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种道德体系。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证妈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契合。

二、妈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妈祖精神不可能完全契合,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不难找到妈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

(一)妈祖精神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契合

妈祖作为莆田沿海的一个普通女子,虽然当年未必能从国家层面思考和行事,也肯定不会有到现代才出现的民主意识。但是,从她生前以及成为神后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妈祖精神与当代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某些契合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过去一直强调“国富民强”,就是到了今天依然有许多人依然持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就当代价值理念而言,“富强”既是“国富民强”也是“民富国强”,“富强”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富强”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妈祖的慈悲和大爱决定了她对“富强”的憧憬和追求。她的保护海上平安,她的保护漕运,她的祈风祈雨,她的保护民众的平安健康,都是为了追求国家民族富强的。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如果说妈祖会有现代人所追求的“民主”意识,那肯定是牵强附会。妈祖信仰和其他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不强调等级观念。妈祖,只是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到莆田的普通老百姓后裔中的一名普通女子。她自己是普通人,救助的也多是普通人。在妈祖文化的原始记述里,没有对其他人的过多训导,没有对别人的压迫与控制。她的追求,简单而直接,就是帮助别人、救助别人,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以人为本,人类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妈祖精神的源泉就在这里。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从让人民做主,让人民精神舒畅的角度讲,妈祖文化中的“庇民”、“普济”、“福佑群生”应该带有原始“民主”的元素。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妈祖的聪慧、好学、博识、善良等等也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因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在这一点上,妈祖精神更是与之高度契合。妈祖生前之所以能得到民众的普遍爱戴,是她以德服人、和谐宽容的结果。妈祖不仅对民众宽容慈爱,就是对邪恶势力也并非斩尽杀绝。传说中妈祖在处置诸多邪恶势力的时候,都没有采取消灭的办法,而是以德服之,采用降服、收服、转化的办法,变害为利,更体现了妈祖精神的和谐理念。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最终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手下二将。其它如妈祖收服嘉应和嘉佑二怪、收服晏公、收高里鬼等都是在降伏他们之后,收至麾下,协助自己为百姓行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妈祖以德服之、和谐宽容的精神。这类传说虽然讲的是妈祖生前的故事,但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当为后人对妈祖的神格化演绎。妈祖的这种不对恶势力一概斩草除根,而希望恶势力能改邪归正、弃恶从善的精神,既是民间劝善观念的折射,也是中华民族一种典型的传统道德。元代黄渊在《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一文中对妈祖与其他诸神进行过比较,他认为:“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人,故人人事妃,爱敬如生母。”[4]妈祖是一尊不以生死祸福威慑人,而是一心一意保佑人的神,正是妈祖精神中这种特有的慈悲、大爱、宽容、和谐内涵,使得妈祖这尊女性之神,具有了更多的母爱色彩以及更多的亲和力。

(二)妈祖精神与社会层面价值理念的契合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这种自由,作为一个现代时髦的价值观念,与妈祖精神的某些内涵有着一些不同之处。但从妈祖生人、助人、福人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大更好的生活空间,也可以说是为了给人们更多的自由。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人格上、在法律面前、在社会公共服务面前的一律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本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妈祖是由于民众的信仰和膜拜,而成为由民众自己托举起来的一尊神,因而妈祖又是民众心目中最平民化的一尊神。人们赋予了妈祖自己亲人般的极具平民风格的神格特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妈祖的平等意识。

《凤山县志》是清朝台湾凤山县的方志,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刊行,主修者是凤山县知县李丕煜,全书十卷,附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也有关于天后庙的附录,大体与前述的记载相同,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今莆田林氏妇人,将赴田或采捕者,以其儿置庙中,祝曰:“姑好看儿”!去终日,儿不啼不饥,不出阈。暮各携归。神之笃厚宗人如此。凡沿海船户,俱各虔供香火,英灵不可思议。偶有危难,辄呼妈祖。妈祖,即天后也。[5]

以上记载表明“祖姑看儿”的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莆田沿海地域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提及自己的孩子是“妈祖儿”,因为他们是在妈祖庇佑下长大的。当然,这种庇佑,未必都是指孩子一定是被寄放在了妈祖庙,而是被泛化为请妈祖保佑家人的意涵。但是,其中却透露出了妈祖后裔对其祖姑无比的崇敬和信任,妈祖也由此而成为她们心中的万能神,有事就找妈祖。以至海滨地域的女人们还流传这么一句话,“有的事不能跟家里人讲,但却都可以跟妈祖讲。”苦恼事、烦心事,未必要让家人知道,但却完全可以敞开来向祖姑倾诉、直抒胸臆,这说明在她们的精神世界里,妈祖是具有无上崇高地位的。在女儿心目中,也只有母亲才具有这样的特质。“妈祖早已由海神信仰转化为母亲神,换言之,妈祖因具有母亲的特质、慈母的形象,信徒会将对母亲依赖感投射到妈祖信仰,使妈祖成为‘母亲之神’,而普受百姓爱戴。”[6]在这里,妈祖的形象超越家庭之外,给予人们心灵抚慰和人文关怀,被“爱敬如母”了。沿海女性在妈祖庙的例行聚会因而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参与此类活动,并非只是为了找朋友聊天和寻求精神慰藉,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象征性活动,象征着参与者的关注点在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转换,象征着个人及其所属家庭的社区化有了一种接纳机制,被纳入到了社区公众精神生活,“是向人类生命的最深层次复归的精神运动,由这一特性所决定,它就能使人们把心结为一体,并能产生出克服一切差别的共同体意识”[7]。

妈祖庙通常都是老人们平日里聚会的场地,也自然成为托儿所。女人们上工或者有事儿要办,只要把孩子带到妈祖庙,托付给这里的老人们,就可以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儿了。在这种习俗的传承中,我们看到的是乡民间的守望相助,以及村落群体间的力量整合。在乡村熟人社会里,大家彼此托付、互帮互助。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是在效法妈祖,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正是在这样的代际传承中,妈祖信仰的精髓,水银泻地般地融入了乡村日常生活,民众对妈祖的崇信之情与他们尊奉的道德规范被有机整合,乡村社会的群体力量被整合,神缘关系与人际关系也被整合。因为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因而得以共享这一信仰带给彼此的福泽,妈祖文化因而成为民众心目中一个有情有义的存在。“祖姑看儿”等习俗传承至今,说明了妈祖文化熏陶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信众,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妈祖还是一尊正义公正之神。在妈祖的传说中,妈祖不仅是可亲可爱、大慈大悲的,而且是集正义于一身、主持公道、锄奸除恶的“天上圣母”。从妈祖传说中可以看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是妈祖精神的核心。妈祖在展现她博爱情怀的同时,对忠、奸、善、恶、对、错都有着她的鲜明态度。

(三)妈祖精神与个人行为层面价值理念的契合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应该说妈祖精神中的许多内涵都与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相互契合。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的是妈祖信仰是否有利于他们的家天下,是否有利于他们的统治。而妈祖作为海上女神,在历代官方的海事活动中传说的庇佑作用,自然会通过有关官员,反映到最高统治者那里,从而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南宋莆田学者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妈祖获得皇帝赐封的经过:宋徽宗宣和五年,官员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途中遇险,船队八条船,七条相继沉没,只剩下路允迪所乘大船在浪涛中挣扎,正当此时,得女神救助。路允迪询问这位神的来历,随员禀告说,她就是湄州神女林默。宋徽宗得知林默显圣事迹,赐给“顺济”二字作为庙额称号,以感谢她救助使团的义举。这是妈祖第一次获得朝廷封号。[8]

据传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在古里海面上遇到风暴,海覆天翻,黑风暴雨打得船队东零西散。危急中郑和跪在船上高声向天妃求救。忽然,冥冥中有一盏红灯出现在桅杆之巅,渐渐地风停雨住,海不扬波,船队安然得救。这次脱险,给郑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从此每次出洋,必先到天妃庙焚香礼拜,祷之再三,方才起锚。据《瀛涯胜揽》和《星槎胜揽》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次次均有凶险,而每次都感受到因为天妃显灵,方才转危为安。为此,郑和把七下西洋的伟业,首先归功于天妃。在他亲自撰写的《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有如下文字:“天妃之神,威灵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抵于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直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是以勒文于石,昭示永久焉!”[9]

妈祖的护国庇民之举,除了海上佐助救难外,还延伸到陆地之上,使之具有了助顺协正、匡扶正统的色彩。南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记载:金兵南下进犯,长驱直入,包围重镇合肥,士兵们随身携带林默香火神符上阵迎击金兵,两军交战之时,有士兵声称见到林默现身云间,挥舞军旗,军士们更加奋勇,一举解了合肥之围。因此,南宋嘉定年间,宋宁宗赐封林默“灵惠助顺显卫妃”,表彰她助战金兵的忠义之举。[10]此后数十年间,林默封号中屡屡出现“英烈”、“协正”字眼,原本以海神闻名的林默,到南宋后期被赋予了浓厚的护国庇民、匡扶正统的儒家教化色彩。抗侮御寇,维护统一。妈祖的不少传说符合各个朝代官方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的愿望。譬如甘泉济师、澎湖助战、庇佑制胜、神助擒寇、神助宋师、护助剿寇等。这些传说讲的都是妈祖在抗侮御寇、维护统一方面的故事。南宋真德秀的《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圣妃宫祝文》,载有妈祖助真德秀剿除海盗的事,祝文中云:“唯圣灵丕赫振耀,凡航海之人,仰恃以为司命”,“今舟师追贼”,“唯神系之维之,使不得遁,王师大捷,一网弗遗”。[10]在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中也有这类记载,如《为天后效灵请御书匾额事题本》(1726年3月9日)中就有“前靖海将军施琅征服台湾之时,祷于天妃,涌泉供饮,潮水骤涨,舟师联帆直入鹿耳门,遂定台湾”之说。[10]妈祖的这类传说表现出来的这种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符合官方的需要,获得了历代朝廷的认可和褒扬,成为妈祖精神的组成部分。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妈祖生前作为海上救护者,她是敬业的典范,人们把妈祖当作海神来祭拜,就是对妈祖敬业精神的最高评价和肯定。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妈祖成为一尊为民众所信赖的神,还得益于妈祖所具有的急公尚义、有求必应的诚信神格。早在妈祖生前焚烧自家的房屋为遭遇海难的船只导航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她的这种急公尚义、舍己救难的精神。妈祖为拯救海上遭遇狂风恶浪的民众,年纪轻轻而赴险殉难,更是把她的这种精神表现到极致。因而,当她成为神后,人们赋予她公正诚信、有求必应的威灵神格,是非常自然的。在传说中,每当人们在海难中祈求妈祖保佑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得到妈祖的救助。浙江总督李卫《为呈海宁建造庙工图式事奏折》(1730年5月15日)中也有“闽浙土人称为妈祖在洋遇险祈求随声而应”的记载。[10]在清代学者赵翼的《郂余丛考》中有一则很有意思的记载:“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神必冠帔而至,恐延时刻。”[10]妈祖的急民所难和慈祥亲切即使在神话传说中也跃然若见。也正是她的这种急公尚义、有求必应的威灵诚信,使得她成为万民钦、名播四海的海上救难女神。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近代人给慈善下的定义是: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妈祖精神的核心就是慈悲善良,是一种“兼爱”的超然境界,是妈祖一切德行的出发点,也是她屡赴险难,拯危拔溺的动因。关于妈祖的慈悲善良,湄洲当地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湄洲岛西南面,有一个小岛屿,叫“菜籽屿”。它的名称来历,就与妈祖有关。相传有一天,林默来到这个小岛,看见一位老太婆想寻找一种常年开花结果的紫金菜回去熬汤给孙子治眼病。可全岛只有这么一棵,妈祖便帮助老太婆把菜籽撒在地上。一眨眼工夫,菜籽就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很快布满了整个小岛屿。老太婆采了几棵紫金菜,回到家里给孙子治好眼病。从此,那小屿上长遍了四季常青的紫金菜,湄洲岛一带的渔民都说它是“仙药”,能医治百病。小屿因此被叫作“菜籽屿”。关于妈祖拯危拔溺的义举,还有不少传说,其中收入《天妃显圣录》等的“焚屋引航”、“化草救商”等都表现了妈祖慈悲善良的精神。妈祖的慈悲善良的本性,决定了面对海面上经常发生的海难,她不可能袖手旁观,而是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正是她的这种精神奠定了她作为海上女神的道德基础。

孝亲睦邻,施仁布德。孝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本,也是妈祖精神重要内容之一。《孝经》引用孔子的话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1]《论语·学而篇第一》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妈祖精神中,孝悌具有重要的地位。《天妃显圣录》载有叙述妈祖伏在织布机上拯救遭遇海难的父兄的情节。当其兄溺海身亡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寻找哥哥的尸体,并终于驾船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10]从这节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妈祖对父兄的孝和悌,也看到了妈祖与乡邻的和与睦。清光绪年间,《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提到“子臣弟友、忠孝节义”思想。文中有“为子尽孝,为弟尽悌,行动天地,德通神明,善之至也”,[12]认为只有孝敬双亲,尊敬长辈,爱老扶幼、矜孤恤寡,谦良恭让,才算达到道德的标准。在妈祖传说中,妈祖不仅仅把仁爱给予自己的亲属乡邻,还把仁爱献给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这就是妈祖的大仁大德。诚如曾子之语:“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13]

三、结语

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精神的提炼,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价值、功用也一直受到重视。妈祖文化中扶危济困、牺牲自我服务他人、为他人生命安全提供精神保障的内涵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态安全在民间信仰的层面发挥了作用。妈祖文化最为核心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追求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以关注全人类“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视野,面向全世界,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妈祖精神的深刻内涵,凸显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妈祖精神是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其中所具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妈祖精神的重要依据。五千年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及理念成为治理国家与社会的重要资源借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制度建设为主题,全面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在关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部分,明确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必须立足于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一方面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

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加大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育引导、活动践行培育、拓展志愿服务、推进社会协同等路径,进一步活化并有效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4]。地方高校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富于地方特色的高校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文化实践等途径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效果。莆田学院自2016年起开设“妈祖文化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学们,也用妈祖“大爱”精神熏陶他们,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继续探索。这是本研究以妈祖文化为典范,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之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妈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妈祖祭典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