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良性发展对策研究
2020-02-22夏建群
夏建群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 湖南 岳阳 414006)
随着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无疑在弱化,融入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创新服务形式必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服务的内在需求。图书馆适应人才培养发展需要,切实提升读者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创客空间服务可以为师生打造一个共享知识、交流思想、共同合作、创意实现而提供包括软硬件资源在内创造条件的复合平台,激活图书馆创新办馆能力,获取转型发展机会。
一、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生态分析
高校图书馆自身独特的地位既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有别于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也有别于社会创客空间。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具有自身明显的个性特征。
(一)体现出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特色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支柱,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最基本功能在于服务于教育与科研活动,并最终意义上服务于社会创新。学校的专业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无疑为创客空间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现实需要前提与学术准备,创客空间的基本规划与建设思路理应结合学校专业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体现其专业结合性特征,定位于服务教学科研创新需求。服务学科专业性发展要求之目的开展创客项目服务,优势在于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极易培养并形成学科型创客兴趣群体,便于构建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互促关系。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思维碰撞更能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合作创新,形成一种综合性、交叉性创新优势。“不同专业、学术背景、不同经验的人群在创客空间聚集、交流、协作,完成一个综合性强的跨学科的项目,社交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进行知识创新”。
(二)参与主体均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
高校创客空间服务面向高校师生,成员来源较单一,有别于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创客成员,但专业层次比较接近,沟通交流更顺畅,项目合作融洽性更好。创客空间的运行有参与成员良好的专业素质作支撑,有利于项目开创阶段就获得高起点优势,更易于形成综合创新实力。
(三)信息资源储备较丰富
高等院校图书馆拥有良好的信息资源作为储备保障,方便广大创客读者随时参考利用,能较好地解决创客活动过程中的自己学习提升问题。通过引进院系专业师资从事管理工作,临时聘用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合作,吸纳优秀的志愿者团队,最大程度整合学校优秀的智力资源,较好地解决创客空间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更好地为创客活动开展提供智力层面的强力支持。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创客空间智力资源的社会实践性差异问题。
(四)吻合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需求
毕业生最终会走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专业人才。一旦进入岗位需要具备很快融入岗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通过创客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创客空间成为学生的社会实习基地功能,提前开启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无疑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提供良好的校园实践锻炼准备。因此,创客空间服务具有服务教学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双重功能。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总体来说是一个新型服务项目。
(一)国外高校图书馆创客实践活动
传统管理观念中,图书馆服务项目一般仅限于图书资源的藏、阅、借等服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对业务工作的变革性思考,更好贴近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性需要,于是新的服务形式慢慢出现了。创客空间服务在图书馆最早出现在美国一家图书馆的创客实验室。尽管创客空间在国外图书馆创设实践并不长,但是基于国外务实、开放素质教育理念,更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创客理念更容易被读者和社会理解与接纳。因此,国外创客空间的整体发展较国内起步更早,社会综合性基础条件更好,发展更完善。英美创客空间从成长速度、发展格局、功能定位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发展较成熟,对我国创客空间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国外创客空间运行的相关制度支撑、政府支持、多元筹资体系、运作模式等方面发展得较好,创客空间运行已经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效。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现状
国内高校引入创客空间服务项目可能更多受美国创客实践的影响,而且国内创客空间类似于美国的发展历程,也是经由公共图书馆最先开展探索,然后向高校图书馆进行辐射。但是,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基本国情现实,中美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方面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差异、创客文化的差异、创客空间类型的差异和服务技术的差异等四方面不同。在当前创新驱动大环境下,每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社会主体都可以演绎好创新的角色。我国高校图书馆业界对创客空间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13年,呈现日渐升温趋势。利用中国知网平台检索,通过“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主题或篇名途径检索,自2013-2019年间开始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近五百余篇,而利用“创客空间”扩大检索则有千余篇论文。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关于图书馆创客空间概念性文章及国外案例分析类文章比重较大,对创客空间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实践技术文章较少”。与之相适应,图书馆创客实践被相应启动,全国各地不同规模的大学图书馆中已有不少图书馆都在运作或正准备筹建创客工作室、创客空间、众创活动室等。正是一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先后投入创客空间的实践探索为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后续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总体看来,创客空间的运作尚缺乏成熟的通用模式可供参考,各自为政,摸索前行。
三、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面临的障碍
目前,创客空间举办主体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和发展探索热情,但缺乏系统发展思路,宏观政策支撑过于泛化,具体制度缺失,人财物保障机制难以到位、社会认识不到位等等现实问题在未来一定时期将长期存在,制约着国内高校创客空间良性发展。
(一)硬件配置不到位
适度规模的空间条件与较完备的机械设备是开展创客空间服务的基础性物质条件。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项目有显著不同,基于创客空间活动本身强调机械操作这一实践性特点,大型机械与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本身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噪音污染。因此,创客空间的分隔性要求需要为创客服务提供单独、宽敞的服务空间,这无疑是提供创客服务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是新建馆舍时对开展创客项目服务早有规划,可能依据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特点构筑的服务空间一时难以满足要求。不难看出,空间场地供给是开展创客服务的首要考虑的基础性因素。同时,开展创客服务所需要的重要机械设备购置也是第二大需要考虑的硬件条件,诸如高精度3D打印机、数控机床设备、激光切割机等大型先进创客设备动辄数千上万元,没有一定办学实力的全国重点院校可能难以一时配置较齐全,而且难以保证设备及时更新换代需求。因此,较完备的机械加工设备配置同样是开展创客服务不可或缺的硬性条件。
(二)资金保障缺乏稳健支持
设备的维修、更新,创客实践活动等均需要长期的稳定资金支持。考虑到我国社会多元筹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上我国高校图书馆本身有别于公共图书馆直接来源于财政拨款的特点,高校的财政拨款在经过学校总体筹划考虑后再划拨创客空间活动专项经费保障上风险更大。在中小型、非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目前整体办馆经费不足的大背景下,一般高校难以长期维持创客空间较高经费运行成本投入,即便一次性搭建起创客空间总体框架后也可能因为稳定的资金供给问题而慢慢萎缩,陷入名存实亡。因此,资金保障度直接决定着创客空间硬件设备的配置与创客服务运营的持续性。
(三)创客管理人才缺失
创客空间服务作为图书馆提供现代创新活动的技术型服务,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场地与工具供给,很多情况下需要接受管理员的指导与管理,管理员们如果没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设备操控检修技能,自然难以确保良好的日常运转,这就需要馆员具备综合性管理素养,时刻充实自身,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提升自己的必要管理技能。目前,在创客空间尚未系统化发展、无法明确细化分工的现实背景下,创客空间的策划、维护、培训与项目管理等事务均需要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因此,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馆员必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基于目前图书馆发展现实境遇,尽管总体上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人才比例日益改善,但是具备多学科背景的高、精、专素质的馆员尚且稀缺,非专业人员比例较大,管理队伍结构依然欠合理,传统的人员配给体制在短期里难以根本性改善无疑成为制约创客空间服务正常开展的一大瓶颈。
(四)运营观念陈旧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出现时间短暂,发展尚未定型。因为缺乏充分的学理性论证、成功的实践探讨范例以及完善的宏观层面的政策规范支撑,对创客空间服务本质、现实必要性等认知尚需要经历逐步深入过程。因此,在创客空间服务形式尚未成为图书馆服务项目硬性指标化的现实情况下,创客空间服务项目作为新生服务形式能否常规化运作、长远健康发展,更多依赖于人们的主观认识,主要包括决策层、参与管理层与创客服务对象层等主体认识深刻程度,以及实际层面的推动。一方面,创客空间服务这种新型服务项目形式的认可度问题。处于决策层的校级、馆级领导可能对其还缺乏充分了解,对其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与服务功能认识并不明晰,对创客空间产生的预期效果缺乏信心。开拓精神的缺乏与传统的观念惰性无形会阻碍科学决策出台。另一方面,创客空间服务有别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项目,具有天然的对立性特征。创客空间一般需要开辟专门的物理空间,相较其他服务项目来说,需要不断注入巨额资金。创客活动过程中因使用不同机械工具与设备还会产生难以避免的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与宁静整洁的传统图书馆服务项目格格不入。因操作现代机械电子设备本身带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与管理责任。在缺乏可行的后勤保障、规避运营风险策略、防范负面影响措施下会使领导很难乐意接受这种新型服务方式,甚至不排除抵触创客项目,对创客空间建设有畏难情绪。同时,图书馆普通馆员对创客空间的正确而积极的认识也是创客空间健康发展的助力因素。创客空间的整体存在时间不长,图书馆馆员整体对创客空间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甚至基于功利考量,认为创客空间主要是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们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对创客空间项目并不看好,自然谈不上对创客服务项目的关注与推介,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民意基础推动影响决策的出台。此外,广大读者对创客活动的认识缺失也是影响参与创客活动热情的重要因素。
(五)基本的政策环境尚未构建
创客空间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建设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运行机制,其建设、运作过程既缺乏规范化的制度依托,更是缺乏法律层面的规制。目前,宏观指导文件主要是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此文件对创客空间的建设仅仅具有政策倡导阶段,尚不具有统一权威指引与科学规划的功能。不难看出,指导创客空间运转的制度文本无非是图书馆自身制定的明显带有个案性的规章制度,尚缺乏行业层面的制度保障。
四、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的路径探索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尽管是作为一个新型项目存在,其具体运行更是需要取得多方面的系统因素协同。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主要有三大战略路径:制度设计与政策供给,资源配置与协同建设,内部改造与对外合作。
(一)建设专业化创客管理团队
创客空间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主体自身努力,如果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创客空间不可能有序发展。优良的管理团队才会有优越的内外部管理效应,才会创造出管理生机。应制订好创客空间长远的人才规划,人员安排方面注意老中青人员结构搭配,搞好创客馆员团队建设。创客馆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设备操控能力,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高度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图书馆在建设创客空间服务硬件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馆员的再教育。注意吸收包括院部技术型教师和学生创客成员等外来新鲜血液充实到管理团队,形成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
(二)做好创客服务推介工作
基于创客空间属于新生事物,组织运作难度大,技术性强,一般人对创客空间项目的理解尚处于模糊认识阶段,需要创客空间管理方积极引导,深入宣传,扩大创客空间服务的社区影响力。一方面,要改变对图书馆功能定位的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角色定位处于动态调整中。在信息社会,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还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成为社会创意、创造的引领者。另一方面,激发读者参与创造的积极性。要改变读者一味被动接受服务的看法,读者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创意成果的参与者、生产者。通过多种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网络宣传创客空间服务,无疑是创客空间建设初期应该采取的服务影响力的策略。“通过举办创客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尖端科技产品以及创客们的创意产品,举办典型数字制造工具使用的入门培训等活动,使读者亲身体验3D打印等数字制造技术,直观感受到创新科技的魅力,为读者提供动手的机会,参与到创造中来”,让读者们享受图书馆创客空间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更应该让读者们享受作为创客活动参与主体,投入创造带来的成就感。
(三)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创客空间运行的直接管理、维护和服务责任,其效能的优劣与自身努力密不可分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既有微观环境,还有宏观因素,但最重要、最直接相关的因素就是要取得校内主管领导、职能部门与相关院系的通力合作。如果能营造出良好的微观环境,争取学校的切实支持,从学校层面制订创客空间科学发展规划,从制度角度明确学校相关部门职责权限与协作关系,保障创客空间建设中不出现协作性问题,消除创客空间发展的外在横向阻力。
(四)发挥图书馆学会行业协调作用
各级图书馆学会在不同层级上承担起统一协调图书馆业界在图书馆业务服务工作,凝聚业界合力方面起到行业引领作用,同时也担任着部分图书馆行业发展的行政指导功能。图书馆学会无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在高校馆创客空间运动中给予理论的引导与实践的指导,如组织理论研讨、规范工具操作细则、馆员技术培训体系、创客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发布创客空间建设指南,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代言人角色,同政府相关部门呼吁倡导尽快出台创客空间活动机制性规范,在更大层面上保障图书馆创客空间活动的健康发展。
(五)借助社会力量,解决筹资困局
创客空间稳定运行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一般规模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单纯依靠图书馆办馆经费中提取部分比例难以维持创客项目正常运作。因此,图书馆除了争取学校的固定年度资金支持外,还应当采取多渠道筹资,壮大发展自己,比如可以向企业实体、合作科研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寻求捐赠或以开展项目合作的方式融入风险投资,建立经费长效机制,改善创客空间运行的资金保障问题。
五、结语
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时期,高校图书馆应深刻领会创新服务的硬道理,应突破传统定位束缚,转型服务模式,转变传统认知,通过立足创新,顺应创新运动潮流,充分发挥图书馆自主性,调动系统内外各种力量共同发力,关注创客空间的发展,科学合理构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运行体系,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管理与服务的社会价值,最终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